万物理论吧 关注:2,475贴子:7,163
  • 0回复贴,共1

空间时间万物-以太宇宙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引言
面对未知客观世界及其产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学界尝试了各种理论模型进行解释,这些理论模型假设众多奇异的物质(基本粒子),并授予这些物质一些独特的物理属性,但这些理论模型仍只能解释某种或某一类物理现象,且在基本逻辑上无法统一、互不相容,也无法解释不同物质(基本粒子)具有不同属性的产生原因。究其原因,是这些理论模型认为物质所显现的不同物理属性是产生于物质本身,而忽视了宇宙空间的作用,本文从空间的角度对时间、空间、速度等基础物理概念的本质属性、物质的物理属性来源和物理现象的发生原理等最为基础和根本问题进行探讨,探索自然法则的哲学原理,寻找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发生的本源。
2物质
物质即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的最本质特征是占据一定空间事物,占有空间的事物一定是客观实在的,一定是一种物质或物质组合体,凡是物质必定占据一定空间,一定空间内一定有物质存在,事物是否占据空间和其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是相互判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一种事物如果不占据空间,它一定是不具客观实在性,一定不是物质。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就是占据一定空间,占据的空间只能被压缩和膨胀,而绝对不会消失或被穿越,否则就不具体客观实在性。
真空不空,不存在空无一物的空间,所有空间都被物质所占据,整个宇宙空间被一种特殊物资所占据,本文称这种特殊物资为“以太”。空间不是人们直觉感观的可容纳万物的虚空的容器,空间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物理属性尽可能是更大占有空间,物质具有弹性和可压缩性,物质可以被压缩,但不能消失和被穿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反映物质占据空间能力的差异,力的作用使物质产生形变而移动。宇宙空间相对宇宙物质的有限性,使得物质之间充满足巨大的斥力,形成巨大的空间压力。这是以太万物理论的逻辑起点,但这不是一个假设,而众多证据互相印证的一种逻辑指证。
自然现象是物质运动所展现给人们的一种表象,是人对物质(客观实在)的运动状态所向外传递信息的一种感官认识。能量、光、电、磁、热都特定物质所处的一种运动状态表象,它们本身不是一种客观实在,而是物质集体运动状态的反映,不能和物质本身相互混淆。
3空间
3.1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空间是物质的广延”“真空不空”“不存在超距离作用的力”等观点已在学界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对空间的认识仍局限于一些表面化解释的场论上,如:解释电磁波现象的电磁场,认为电磁波是由电磁场激发出的虚光子来传递的;经典理论认为空间中存在无所不在的以太,用来解释光的传播现象;解释引力现象的引力场,认为是物体是通过空间中无所不在的引力子来传递引力的;广义相对论认为是引力是物体质量产生空间弯曲的效应,空间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空间存在广义相对论以太,否则空间弯曲就失去物理意义;粒子标准模型认为存在希格斯场,通过希格斯子授予基本粒子质量;弦理论通过假设空间中充满特定功能的弦,用来统一解释四项基本相互作用力;量子场论认为空间存在真空零点能,存在疯狂的虚粒子起伏,来解释各种量子现象;主流理论界为维护现有引力理论的正确性,认为宇宙空间存在大量暗物质,以解释星系运行现象;宇宙标准模型,认为宇宙空间存在暗能量推动宇宙膨胀;量子比特、狄拉克海……等等。
事实上,我们只有一个宇宙空间,不可能同时容纳众多形态各异的场物质。电磁波可以在宇宙空间中无限传播,波不可能在没有物质的空间传播,那么空间有什么物质在振动叫呢?电磁波、电压、引力、引力波、电场、磁场等传播速度都等于光速,这一实事告诉我们:它们一定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同一种物质的同一物理属性的反映,即是这种充满宇宙空间的特殊物质的压力(或振动)的传播速度。本文将这种充满宇宙空间的特殊物质称为“以太”,宇宙空间由这种独立又相互连续的以太构成,宇宙空间也等同以太空间。
空间的物质属性是决定客观规律的基础,力不可能超距传递,电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没有以太就没有电磁波的存在,这是一种基本认知。空间充满以太,空无一物的空间是不存在的,空间是由相互连接又相互独立的以太粒子构成,以太是组成宇宙的绝对主体物质。广义相对论有关质量时空弯曲的论点可视为是物体质量影响其临近空间以太密度变化的另类说法。
3.2以太空间存在巨大的以太压
以太具有弹性的、可压缩的、可形变的物理特性,膨胀充满整个宇宙空间的,以太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互斥力),内部产生巨大压力(简称以太压),以太压的实质是弹性以太之间的斥力,以太压越大,以太被压缩得越小,空间的以太密度越大,在以太压越高的空间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光速)越快。以太压或以太压的压力差的传导速度为光速,电磁波、电压、引力、电磁场等传播速度能够以光速传递,因为空间中存在巨大的以太压(约是大气压的万亿倍以上)。电磁波是以太的振动波,因为空间存在巨大以太压力,才使电磁波的振动表现为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振动。原子核之所以没有膨胀或分裂,因为原子核本身沉浸在巨大的以太压之中,以太压是核强力的直接来源。
物体的惯性是宇宙空间存在巨大空间压的直接证据,惯性不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惯性的本质是以太压以光速传递时,在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物体上实现完全平衡的现象,要打破施加在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物体上空间以太压的平衡,必须施加外力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建立一种新的力的平衡。
换一种角度理解,宇宙中的物质并没有因引力而聚集成一团,那么物质之间必然存着斥力与引力的抗衡,这也说明空间压必然存在,如地球大气层内存在大气压是同一个道理。如果暗能量的假设是正确的,存在暗能量推动宇宙膨胀和运动,那么星系之间必然存在巨大的斥力,也就是必然存在巨大的空间压。
3.3空间中以太运动形式
物体的惯性、质量以及四项基本作用力都是以太压对物体作用的反映,但以太粒子之间没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只有巨大的压力在以太粒子之间以光速传递,以太粒子之间不存在所谓质量、惯性、引力、电磁力,和人们对普通物质的感知不同,以太空间是一种具有极端流动性和巨大内压的流体,以太空间对普通物体的运动不显示任何阻力,以太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振动和流动两种形式,以太振动的直线传播是电磁波现象,以太振动的环状振动传播现象是电子(一种首尾相接的电磁波),部分以太定向流动是磁场现象。以太运动是传递能量的途径,运动状态的以太密度低,运动中的以太处于膨胀态,或者说是处于以太膨胀态的传递状态,局部空间以太运动越剧烈,这个局部空间的以太密度越低,所包含的能量越高。能量的传递实质是不同空间的以太密度变化的传递,因为真空中的以太密度是最大的,真空中的能量表现为最低。
通常情况下,以太空间密度是相对匀衡,相对静止的,普通物质对以太空间的扰动,造成以太的流动、振动,产生各种自然现象。以磁铁为例,一个磁铁移动到空间任何位置,它的周围都会产生一个磁铁的磁场,并不是磁铁的磁场跟随磁铁在移动,而磁铁每移到一个位置,都会对它周边的以太空间进行扰动形成一个和原来磁场特性一样的新磁场,原来位置上磁场因磁铁移动后扰动消失而消失,磁铁的磁场只是它对周围以太空间扰动而形成的以太定向移动,这也说明空间以太的客观实在性和匀衡性。空间以太的匀衡性也反应空间必然存在巨大压力和以太具有极端的流动性。
4时间
时间是判别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也是人们最为直接感受和最为关注的基本物理量。要判别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必需建立以同时性为前提,时间的本质是按同时性的原则对宇宙所有事件发生先后顺序和物体运动快慢程度计量的一种物理量,时间的计量必须按同时性的原则进行计量,否则,无法判别事件发生先后顺序、也无法统一时间计量的基准。
要正确理解时间的本质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同时性的本质,同时性是对宇宙中所有事物来说,它们在某一共同时刻的运动状态还没有产生相互影响的瞬间。换一种表达,同时性就是即使假设物质的相互作用的传递是无穷快的(实际上物质相互作用的传递速度是光速),对宇宙中所有物质来说,它们在某一共同时刻的运动状态也不能产生相互影响的瞬间。同时性是一种主观抽象、但又是客观存在的时刻,同时性是对永恒运动和相互影响宇宙的一种抽象的截屏,一种视同宇宙瞬间静止的画面。
时间是对两个具有同时性的时刻之间间隔(长度)的一种计量,通常采用一种物体稳定的运动周期作为时间的计量单位,同时性是宇宙整体性的,按同时性原则计算的时间也是整个宇宙整体存在、变化过程的反映,是对宇宙整体运动的一种计量,是我们对宇宙整体存在、变化过程的量度!时间不受任何个体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同时性、时间是宇宙整体运动的客观性、绝对性的反映。
时间是物体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宇宙物质的客观存在是永恒的,宇宙物质运动是不止的,时间也是永恒的,就整个宇宙而言是无始无终,一直存在并且永远存在,这种永存在是自然而然的,是客观世界的本性。就某一物质的组合来看,是有始有终,这是人们对物质运动、客观世界变化的主观感受。时间本身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空间是客观实在的,并不存在所谓的四维时空,更不存在什么时空的转换。长期以来,在物理研究混淆了时间的本质属性,将时间视为一种客观实在,造成了诸多混乱和费解。
时间具有不可逆性,由于宇宙中任何部分物质运动对客观世界变化的影响都是光速(光速在不同密度以太空间内的值并不相同)向外传递这种变化并相互影响,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任何部位的物质运动对客观世界变化的影响产生可逆性,因此,时间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人们可看到物质运行以前信息(光),记录物质的历史信息,但不可能回到过去,也不可能改变任何已经发生的事件。
客观世界运动变化驱动最基本的以太压力(或者说四个基本相互作用力)的传递速度都是光速,这时间确定性和不变性的客观基础。人类记录、计算、计量、比较客观世界的变化,必需统一时间基准,这是人类进行一切生产生活等智慧活动的主观需求。时间的确定性和不变性也是物理理论运用数学工具的前提,时间的不变性有客观基础和主观的需求,时间的不变性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人类对自然认知一致性、统一性的基础。因此,时间不受任何外界事物影响均匀地流逝着。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采用不同方法对时间进行计量,但对不同位置时间的计量结果有时不是绝对相等的,如导航卫星的计时,先对不同位置的导航卫星进行授时,使其具有同时性,然后用原子钟进行计时,并考虑信号的传导时间,这样保证了导航的准确性,但人们发现一段时间后,地面上的原子钟比卫星上的原子钟的慢了,主要是因为不同位置的原子钟所处的电磁环境不同,对原子种的计时产生了影响,并不是广义相对论所谓“引力时间膨胀效应”。对不同位置时间计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尤其是电磁环境不同)对时间计量工具的影响,在不同电磁环境下物体互相作用的传递速度不同(以太压在不同以太密度空间中传递速度不同),因此在不同位置或不同运动状态物体的时间计量结果也会有一定差异,但这丝毫不能影响时间作为宇宙整体存在、变化过程的量度性质,时间是不会因个体运动状态不同而改变的,变化的仅仅是处于不同电磁环境下的计量结果,不能本末倒置。按照同时性原则计算以宇宙中任意一个位置为基准的时间是确定的、不变的,时间作为对宇宙整体运行计量的物理量,是绝对的、不变的,个体的时间计量应按同时性的原则以某一基点(基准)的时间进行校正,这是经人类数千年实践而颠扑不破的真理。
光作为以太的振动波,在同一以太空间内的传递速度不变,但光相对其它运动物体,光速是普实的、可叠加的。狭义相对论以绝对“光速不变”为前提,抛弃了同时性作为时间计量基准的原则,用错误的数学变换公式(洛仑兹变换)得出时间可变的结论,认定一个惯性系统内速度大的物体的时钟走得较慢,但运动是相对的,宇宙中所有物体都在做相对运动,怎么区分谁的钟快谁的钟慢,也就出“双生子悖论”、“祖父悖论”等结果,如果时间可变,138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等“所有确定的时间值”都失去了物理意义!所谓“时间膨胀”显然违背了客观事实,导致人们的底层逻辑产生混乱和颠倒。
5速度
5.1绝对空间
运动首先是相对什么运动,只有相对运动才有具体的物理意义。经典力学为解释物体的运动,将物体所处的空间抽象为绝对参照系,又称为绝对空间(或绝对处所),并假定这个绝对空间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是绝对静止的,这个绝对空间是由以太构成,因此假定以太也是的绝对静止的。这个假定的,对解释牛顿力学有很大帮助,但这绝对静止绝对空间的假定,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却后来成为主流理论否定以太存在的理由。经典力学时期,人们没有理解这绝对空间(以太空间)在更大尺度上是流动,以太空间的静止是相对的,流动才是绝对的。实际上以太构成万物的“绝对空间”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一种极流体,可以流动的,这种流动在近距离上是缓慢的、渐近的、分层的,如大海的洋流,相互关联、相互交流,如:人类在地球空间运动;地球空间在太阳系运动,太阳系空间在银河系运动……牛顿的水桶实验、斐索实验等都很好在证明这种绝对空间(以太空间)的存在。
由于以太是具有极强的流动性,以太空间在大尺度上是相对流动的,因此每个物体的绝对空间是不同的,任何物体的临近以太空间构成它相应的绝对空间,物体与它的绝对空间的相对运动是最基本的相对运动也称之为绝对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物体相对其所在空间的运动都是可视为一种绝对运动,物体之间通过以太空间传递相互作用力的,这是物体相互作用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也说明了相互作用定域实在性的本源。物体的绝对空间是构成伽利略惯性参照系和伽利略变换的基础条件。物体做绝对运动时,对周边以太有一定的曳引作用,天体在星系中运动,天体相对整个星系的空间是做绝对运动的,但天体对附近的以太会产生曳引的现象,天体与天体及其大气层所在的以太空间并不产生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的以太曳引现象由近及远逐渐弱化,这也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零结果和光行差现象产生的原因。
磁场是以太的定向流动,这个定向流动也是相对于以太组成的绝对空间的,也就是说磁场中一部分以太相对于同一空间其他大部分的以太产生的相对运动,磁场也是存在对应“绝对空间”,磁场的以太运动不是磁场所处空间中的以太整体运动,而是部分以太相对空间中其他以太的产生了相对运动的效果。
5.2速度
现有的物理理论都仅从数学的角度对时间、空间、速度的关系进行了考量,却未真正揭示三者的本质属性,主观意识属性或客观物质属性,空间、时间是基本物理量,是绝对的量,速度是相对的量,只能由基本量的导出,两个物体只要不发生碰撞,它们的相对速度再大对物体是不产生任何影响的,物体之间的速度是往往是人对物体运动的主观感受,是局域的、抽象出来的,相对论的物体运动速度产生“钟慢”、“尺缩”的结论是一种逻辑关系的颠倒。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产生速度,速度是由确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导出,计量速度值是距离和时间的比值,只有空间距离和时间是不变的、绝对的,不同物体的速度值才有相互比较的价值。
以太压力传导速度是光速,但不是以太流动的速度,局部空间整体以太的流动速度是很慢的,如电压的传导速度是光速,而电子的流速却很慢(通常不到0.1米/秒),如同水管的水压的传导递速度很大,但水流动速度是十分小的,不同空间的以太压力差是以太流动驱动力,如同水管的不同部位,压差越大,水流速度越大。空间不同部位以太压压力差是物体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力的来源,物体相对其绝对空间的速度是不可能达到光速,现实中物体相对绝对空间的还远没有接近光速时,物体就完全解体了。
物体相对其绝对空间作绝对运动,但物体的绝对空间是流动的,物体之间的运动速度计算是遵守速度叠加定理的,不同空间内以太的相对流速可能非常巨大,在某种条件下,我们甚至可以观测到物体的超光速运动。
5.3惯性系的本质
对于一切运动的描述,都是相对某个参考系,但只有在惯性系中,牛顿运动定律才是成立的。物体的速度是相对的,同样物体的加速度也相对的,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物,它的加速度也是不同的,这是否在意味着在不同参考系中物体的惯性质量是不同的?经典物理理论无论解释这个问题,只能假设存在一个惯性系。由于宇宙所有天体都在相对运动,所有星系都在作为涡旋运动,几乎所有天体既有自转又有相互绕转,因此并不存在绝对静止或匀速运动的参考系,只有物体的所处临近以太空间才接近符合惯性系的定义。
物体之间的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一样,在物体之间不存在任何直接的相互作用,惯性本质上是空间中巨大以太压在物体上达到平衡时的现象,要打破施加在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物体上以太压的平衡,必须施加外力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建立一种新的力的平衡。物体的惯性只与它所在的以太空间有关,惯性也是力的定域实在性作用的结果,因此一个物体的惯性系本质也就是物体所处的临近以太空间。
绝对空间和惯性系在理论和实践中大量应用,实际上共同指证一个无法回避、无可辩驳的事实——以太(物质化的空间)的客观存在。
6、以太万物理论
从以太空间的角度去理解宇宙,一切都是清晰的、简洁的、统一的、可理解的,没有什么不确定的东西,我们知道它的过去,也能预测它的未来。
空间的本质是存在巨大内压的以太极流体,以太压作用于物体,产生惯性、能量和四个基本相互作用力的表象,光、电、磁、热是以太不同运动方式的微观表现形式,光(电磁波)是以太振动波的传播现象;电子是本质是一种以太环形驻波,或者说电子是一种首尾相接的电磁波;磁的本质就是以太粒子定向流动产生微观效;电荷本质是微观粒子形成磁场磁极的物理特性的表征,所谓电荷数就是这种微观粒子形成磁场极化的量化表征数;电压的本质是导体不同空间部位的以太压强差;热的本质是反映物体中以太波动、运动的剧烈程度,原子或分子中的原子核只是随着以太波动、振动而运动,原子或分子的振动或运动是一种表象。光、电(电子、电荷、电压)、磁、热都是以太不同运动方式的微观表现形式,它们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普通物质为媒介,进行着相互转换和相互作用,而展现给我们万般变幻的自然现象。
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都是以太压作用于物体所产生压力差的体现;引力的实质是宇宙空间的以太压在传导过程中,受物体一定程度的阻挡,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以太压力差;电磁力的本质是具有电荷粒子之间因其联合磁场的以太密度变化,而产生的具有电荷粒子之间吸力或斥力的作用;强核力的本质就是空间以太压对原子核的压束力;弱核力的本质是密封在原子核内部的以太粒子形成的原子核内部张力。
惯性(力)实质上是因物体加速度造成以太压传导的时间差值;能量的本质是物体相关以太空间可伸缩量的度量,物体释放的能量可视为巨大的以太压对物体相关的以太空间伸缩量的做功;普通物质是以太的衍生物,中微子是过度拉伸(膨胀)的以太,普通物质是中微子的结晶,构成宇宙的以太、中微子、普通物质三种物质之间是统一和转化关系……以太万物理论给许多悬而未决物理学基本问题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解答。
人的惯性思维认为普通物质是宇宙的主体、空间是一种虚空,当用空间以太为主体去理解万物的运行时,人的惯性思维将遇到巨大的挑战。本文对以太万物理论进行简要介绍,详见《以太万物理论概述》,下面仅补充几个与引力相关的说明和例证:
卡西米尔效应就是“引力是物体在外部以太压力差的推动下产生聚集效应”直接的例证,物体阻挡了空间以太的流动和波动,使物体之间的以太密度降低而产生以太压力差,如同大海中飘浮物在海浪作用下,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
“悬浮青蛙”实验:1997年安德烈海姆将一只青蛙在一个强磁场空间,这只青蛙竟然漂浮了起来,变成了一只反重力蛙。该实验直观地表时引力场与磁场的本质是一个东西,并不是“空间弯曲的效应”,都是空间中以太密度不同产生的压力差,当引力和磁场共同作用使物体上下以太密度相同时,物体呈悬浮状态。
对超导体的迈斯纳效应:超导体的抗磁性产生,在超低温下组成超导体的联合分子磁场基本没有震动现象,分子磁场中的以太有序流动,以太之间密度均衡,超导体的外部磁场的以太流很难穿过超导体内部有序流动的磁场,而显示明显的抗磁性。这也是不存在常温超导体的原因。
量子锁定现象:超导体的悬浮锁定现象,由于超导体的抗磁性,超导体在外部磁体的磁场中,不管是磁体上方还是磁体的下方,都有一个超导体的地球引力引起以太密度变化与外部磁场引起以太密度相互冲抵平衡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超导体的上面的以太密度和它下面以太密度相同,这样超导体便克服了引力而引起的物体上、下之间的以太密度差,呈悬浮状态。当超导体靠近磁体时,超导体与磁体之间的以太密度增加,产生相互的斥力;当试图将它们拉远时,超导体与磁体之间的以太密度减少,产生相互的吸力,超导体呈锁定状态。
7宇宙
宇宙空间是无限的、无穷大,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是超越人类的想象极限的。有人问:“宇宙之外是什么?”宇宙之外是还是宇宙,或者说宇宙之外是不存在。
整个宇宙是完全物质化的,宇宙空间不是虚化的、存在物质的容器,物质的无限性是超越人们传统认识和直觉感受的,时间是物质运动的过程表象,宇宙物质存在是永恒的,宇宙物质运动是不止的,就某一物质组合来看,有始有终,这是人们对有限物质运动、变化的主观感受,但就整个宇宙是无始无终,一直在而且永远存在,这种存在的自然而然,是物质世界的本性。
按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宇宙的最终归宿是热寂,这是占在普通物质的角度看待宇宙的热运动,从以太空间的角度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一个熵减定律,宇宙会不会因宇宙整体以太密度绝对平均化而失去运转的动力而热寂呢,这里至少有两个理由可说明宇宙的热寂是不会发生的,一是宇宙的存在是无限的,在无限的过去宇宙没有热寂,无限的将来也不可能发生热寂;二是以太粒子是具有结构的,当它处于真空状态和处于中微子(过度膨胀的以太)时是稳定状态,以太的其它状态都是不稳定状态,其它状态都是以太运动的过渡状态,宇宙以太密度绝对平均化是不可能发生的,以太总会在真空状态和中微子状态之间转换,因此宇宙的运动是永恒的。
因此,我们所在的宇宙是完全物质化的、无限大的、永续存在的、永恒运动的宇宙。
8以太
以太是宇宙的主体物质,这里的以太不是经典物理时代的机械以太,不能把以太仅仅看着是一种空间的填充物或是传播电磁波、传递力的介质,实际上以太才是宇宙万物运行的主宰力量,它的物理属性决定宇宙运动的自然法则,以太就是那个主宰宇宙万物的神秘力量-那个寻他千百遍、被人形化的、戴着面纱的 “上帝”。从以太弹性、可压缩性的上看,以太(粒子)是具有天然的内禀结构,以太处于真空状态(密度最大)、和中微子(以太的膨胀态)时是最稳定的状态,其它状态都是以太运动的过渡状态。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宇宙存在可以将以太进一步剖解的力量,因此再去分析以太的内部结构是缺乏依据,也是无意义的。我们只能视以太是宇宙最基本粒子,空间是由独立又连续的以太组成,以太和它的衍生物中微子才是我们所称的组成万物的最基本粒子-量子,单个以太粒子的大小就是普朗克尺度,单个以太粒子传递力所需要的时间就是普朗克时间。
虽然无穷大、无穷小、无穷久都是几乎超越人类思维的极限,即使是用抽象数学公式也难以表达的,但通过以太的相关信息,我们依然能够探索极小的以太粒子与极大的宇宙之间内在客观统一的关系,达到从无穷小以太到无穷大宇宙的统一,无穷大宇宙是由无穷小以太及其衍生物组成的,宇宙的运行由以太的物理特性所决定。


IP属地:上海1楼2022-07-30 19:5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