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吧 关注:400贴子:24,726
  • 3回复贴,共1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最风雅的朝代莫过于北宋,这个朝代虽然在军事上过于软弱,但是经济发达,风气开明,涌现了无数名流千史的文豪,也孕育出了无数文化的珍贵结晶。
不过要说起宋朝最有文化底蕴的家族,那还是非苏家莫属,毕竟再没有哪个家族能一口气出三个唐宋八大家的成员了,苏洵、苏轼、苏辙这三父子文气纵横,古往今来,都少有人能够匹敌。
在这三父子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是写下了《赤壁怀古》这篇千古名文的苏轼了。有这么一个光照千古的哥哥,作为弟弟苏辙的名气就要小很多了。

但其实苏辙的才华并不逊于其兄,只不过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努力升官把哥哥从牢里捞出来,这才耽误了文化方面的发展。
兄弟情深
苏辙和苏轼是一母同胞的两兄弟,两人只相差两岁,可以说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感情十分深厚。他们的父亲苏洵在他们出生时还是个喜欢到处乱逛的狂士,平日里很少着家,所以兄弟俩的前期教育都是由母亲程夫人负责的。
程夫人性情潇洒旷达,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既严格又充满温情和乐趣,这让年幼的苏轼和苏辙都受到了良好的影响。

苏轼的性格像母亲一样乐观善良,无论在怎样的逆境里也绝不失去希望,苏辙则更沉默一些,但是他同样继承了母亲的正直和对家人的关爱。
两个孩子稍微长大一点之后,他们的老爹苏洵终于收心开始读书,结果屡试不第,他考得烦了干脆就不考了,一心在家中读书,顺便教养两个早慧的儿子。
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就这样在父亲的监护下努力读书,不过小孩子总是会有些淘气,两兄弟经常合伙偷懒,有了这样的“革命友情”,兄弟俩就更亲密了。

苏轼还曾写过一首打油诗调侃弟弟:“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书房太小,苏辙又太瘦太高,以至于他经常读书久了起来伸个懒腰都会碰到屋顶,这生动的一幕让苏轼写得活灵活现,其中满是对弟弟的喜爱与关心。
苏辙在后来提起这段读书的岁月时也曾写过“读书犹记少年狂,万卷纵横晒腹囊”这样的佳句。兄弟俩虽然常常相互调侃,但是感情还是非常的深厚,就连去京城考进士,兄弟俩都是特意凑到一年的。

可见这两兄弟的前半生几乎就是形影不离,不过那时候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在几十年后,他们连见一面都难如登天。
名满天下
嘉佑二年,苏轼和苏辙一起参加了当年的进士科考试,这一年的考试堪称是整个历史上文气最盛的考试,没有之一。在这一年,年轻的仁宗皇帝选到了一批光耀千古的人才: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惇、张载、程颢、王韶……
这些大佬们,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是今天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所以这一年的考试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难是对于那些普通人来说的,苏辙,苏轼这两个天才兄弟根本就不会担心榜上无名,事实也果然如此,东华门外唱名时,两人都被赐予进士出身。
而且这一对兄弟可没有被当成普通的进士,他们出众的才华让考官都抚掌赞叹,当时北宋文坛最有名的大佬欧阳修更是当着众人的面直言:“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能得到这个评价,这兄弟俩在文坛里的名声会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夸赞他们的还不只是文坛大佬,当时朝堂上的宰相韩琦对这兄弟俩更是欣赏不已,经常在文人圈里对他们大加称赞,甚至在宋仁宗面前都直言这一对兄弟会光耀千古。

宋仁宗天天被手底下的大臣那么轰炸,自然也对这一对兄弟印象不错,他们殿试的当天,宋仁宗亲自查看他们的考卷,结果惊艳不已,回到后宫后还对曹皇后说:“今天我为后世子孙找到了两个宰辅之才”。
皇上欣赏,高官赞叹,苏轼和苏辙这一对才华横溢的兄弟就此名满天下。但是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是,在进入朝堂争斗后,迎接苏轼的居然是不断地贬谪和牢狱,而迎接苏辙的则是为了捞哥哥而不断升官,直至成为宰相。
一路捞人
要说苏辙的捞人史,那可真是听者伤心,闻者流泪,顺便还要为苏轼感叹一下,他上辈子是不是拯救了银河系,才有了这么一个对他不离不弃的好弟弟。

苏辙首次捞人,就是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乌台诗案”之中。那个时候苏轼的文名太盛,朝中的文人们被他压得不能出头,所以对他极其嫉妒。
又恰逢当时在位的宋神宗因为苏轼反对新法的缘故对他很是不满,所以这些人就在苏轼的诗中挑起了毛病,诬陷他“攻击新法”、“诽谤朝廷”,建议宋神宗将他处以死刑。
宋神宗一听就来了精神,直接把苏轼下了大狱,苏辙这个好弟弟还哪里坐得住?他立刻就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为兄轼下狱上书》,声泪俱下地表示自己愿意用官职来换取哥哥的性命。

苏轼在狱中感动大哭,写下了“与君今世为兄弟,跟结来生未了因”的千古名句。在兄弟和粉丝的鼎力相助之下,苏轼总算是保住了一条小命,不过也被贬得远远的,成了个罪官。
苏辙也受了连累,跟着被贬到其他地方,两人就此分隔两地。不过好在几年后宋神宗过世,宋哲宗继位,苏家兄弟俩就都被召回了朝廷。
当时是司马光上台,凡是新法支持的,他都要反对。之前苏轼因为新法害民的部分跟王安石和宋神宗掐了起来,以至于被贬,这一次他又因为司马光废除新法有益的部分跟他掐了起来,处境很快又变得艰难起来。

苏辙在一旁战战兢兢,预感到迟早又要出事,所以天天拿出一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头来做事,一路坐火箭般升到了右相的位置,总算是让兄弟俩都过了几年安稳日子。
悲剧的是,过了几年之后,朝廷又开始启用新法,苏轼和苏辙这一对旧法的支持者就成了君臣的眼中钉肉中刺。
这一次兄弟俩一起被贬,苏辙是想捞人都捞不起来了,这次被贬之后,兄弟两人聚少离多,只能用书信来表达思念之情,由此留下了不少文学名篇。

后世在提起苏辙一路捞人的时候,总会调侃他这真是太难了,但是纵观苏辙一生,他始终对兄长苏轼抱着一种浓厚的兄弟之情。
对于他来说,捞哥哥这件事从来不是什么难事或者负担,而是他身为弟弟,对兄长最深切地守望相助之情啊。


IP属地:辽宁1楼2022-07-19 10:31回复
    记忆最深的是老师讲过的那个典故
    苏轼写给苏小妹的那句
    去年一滴相思泪 至今未流到腮边
    不知老师是否健在


    IP属地:陕西2楼2022-07-20 19:2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