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为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的具体赛制,其实我们可以大体归纳一下:
第一,小学组(U8、9、10、11、12)其实就是现有的区长杯、市长杯等比赛,同时允许职业俱乐部梯队、业余青训俱乐部球队参赛,实现体教融合,原本13岁之前中国足协也没有系统的赛事。当然,鼓励各地根据情况组织省级总决赛。
第二,高中组(U17)也很清楚,其实是和小学组反过来:全国统一报名,以男子U17组别为例,这项赛事可以说是以中国足协原有的U17联赛为基础,吸收优秀的高中学校球队参赛。其实到了这个阶段,一名球员是走职业道路,还是走高考已经基本比较清晰。
第三,大学组(U19)更加清晰,男子方面,教育系统赛事和足协U19联赛交叉进行,人员自由交流,女子方面则是经过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女子组)比赛之后,选择8支优秀球队进入足协女子乙级联赛进行比赛。
以上三个组别,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定位都非常清晰,比如小学组就是基础阶段,自然以校园足球为主,而高中组和大学组彼此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清晰,非常容易理顺关系。但初中组就比较麻烦了。
初中阶段恰恰是球员的青春期阶段,球员身体、心理变化比较大,同时13岁是足球全国性比赛的起始年龄段,但给予发展方向综合评估的年龄段一般又认为是15岁,所以这个阶段球员是走职业道路还是走升学道路尚不清晰,这其实也是容易引发双方分歧的关键点,进而带来谁来主导,如何融合等问题,此外俱乐部青训和校园足球发展不平衡也容易引发融合难题。
所以,初中组才是体教融合的关键所在,由此在制定初中组赛制的时候,教育部、体育总局和中国足协也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沟通,并最终确定了这一赛制,其目的就在于体教双方的全面融合。
综上所述,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在启动之初,体教双方恐怕仍旧会有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尤其是初中组,校园足球体系的队伍和职业俱乐部体系的梯队,目前在质量上就存在较大的差别,虽然有4个月的年龄差距(俱乐部梯队一般整年参赛),但仍旧不足以弥补这种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预选赛阶段的比赛质量恐怕就无法充分保证,出现大比分也是大概率的事情,由此又带来衍生的问题:纯校园足球队伍就可能面临战绩的尴尬,很可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俱乐部梯队(或许会以学校名义参赛)又会认为比赛锻炼价值不高,积极性同样不高,这也是初中组比赛前期的最大难点。
所以,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初中组的比赛恐怕就需要有较长时间的培育期,只有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程度,赛事才会变得更加顺畅,这个培育期短则2到3年,长则5到6年。但是,一旦度过培育期,这项赛事就会逐渐成熟。所以,培育期过程中的总结和调整也在所难免,这对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必须要说明的是,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在初创阶段肯定有各种不足,所以高质量的邀请赛,比如潍坊杯、熊猫杯、渭南杯、金山杯、起源地杯、足校联盟杯、一带一路系列赛事就是非常有益的补充,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赛事办公室也需要统筹赛历,给这些高质量的比赛预留时间,当然,中国足协同样也保留了中国足协青少年锦标赛,这同样是很有必要的补充。
虽然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已经落地,但是在2022年度,赛事的实施仍旧面临较大的困难,这便是疫情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学校方面,更是防范疫情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就面临较大的困难。
记者也了解到,面对这一困难,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也在努力克服,争取在随后的时间中尽可能启动一系列赛事。
万事开头难,对于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而言,迈出开赛这第一步无疑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