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就经常看到南来北往的木船在河边下货、卖货,最多的要数江西景德镇过来的陶瓷。”谈起“小汉口”昔日的辉煌,麻城市宋埠镇村民、50多岁的刘先生津津乐道。据史料记载,这个坐落在举水河边又地处鄂豫皖交界的小镇“宋埠”,早在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就有“小汉口”之称,贸易通达鄂豫皖湘赣等多个省份。
小镇因商扬名风头盖过麻城县城宋埠镇位于麻城市城关西南,发源于大别山南麓的举水河流经此地后,从团风县汇入长江。良好的水运条件,使其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兴起,到清末民初时走向繁荣,抗战前达到极盛。“宋埠傍依举水河,大宗货物有水路运输之便,下游达新洲经大埠街口入长江。盛水时节,大小船簰依次靠岸,每日多达一百多只……五个省三十余个县在此进出货物。其中,来自安徽、河南及本县临镇的黄豆、芝麻、花生等大批土特产在此屯集后,用船簰运往武汉、上海等地。从江西、湖南、上海等地购进的陶瓷、火纸、煤油等日用品又通过船簰经由举水河运到宋埠镇的各个码头。”宋埠镇政府于上世纪80年代末编修出版的《宋埠镇志》记载了民国初年宋埠镇的水运贸易盛况。根据记载,1909年就有英商来宋埠设庄收购鲜蛋,装篓运往汉口的和记蛋厂。1912年宋埠镇成立了商会,进行行会管理。1917年,宋埠卢姓商人在本地办起第一家工厂“恒记”袜厂。后来,国民政府又修通了从武汉经由宋埠到河南的公路,商贾往来更加频繁,一时名噪鄂豫皖湘赣等多个省份。到抗战前,宋埠镇有大小商店达400余家,贸易遍布12条主街。手工作坊130余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占到全镇总人口的37%。其繁华程度远在麻城县城之上。改革春风吹送“宋埠产”远销五大洲抗战开始到上世纪70年代末,宋埠连遭战乱和“运动”破坏,水运优势逐渐丧失,商贸往来减少。幸运的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及时吹送,让这座闻名的商贸重镇重焕昔日荣光。“当时宋埠街上的工厂真是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生产的工业品还成为名牌。”在宋埠镇政府工作几十年的退休干部邓先生介绍,上世纪80年代,宋埠镇全镇有国营工厂5家、集体工厂32家、私营工厂10余家。其中,宋埠工艺美术厂生产的纸拉花产品自1983年开始出口,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让宋埠人还深感自豪的是,1988年,美商还亲自派人前来该镇订购湖北缫丝机械厂生产的“佳美牌台虎钳”。不仅如此,家具厂生产的席梦思、塑料厂生产的塑料产品、内衣厂生产的内衣内裤也都打入国际市场。在工业崛起的同时,宋埠的农业在当时也开始走向规模化之路。据《宋埠镇志》记载,上世纪80年代,宋埠镇的李胜村、郝铺村、项生村种植的蔬菜品种达110种之多,不仅满足了本地居民的需求,还常年批量畅销红安、武汉、黄石、河南等地。工农业两手抓复兴当年“小汉口”17日,记者驱车穿行在106国道宋埠镇区段,路旁一家以“小汉口”命名的餐馆格外打眼。据当地人介绍,真正见证百年前小汉口辉煌的遗迹并不多,倒是从一个村庄的名字中可略窥一斑。这个村叫湘帮河村,坐落在举水河边。当地村民介绍,清末民初宋埠集聚各地不少商帮,且以湖南最多,一些商人后来定居宋埠形成村落,并以此命名保留至今。站在横跨举水河的一座大桥上远眺,400米宽的河道蜿蜒而过,却全无了当年水盈船满、交易繁忙的盛景。然而,这座因商而名、因商扬名的重镇,不可能隔断与外界的商贸往来。如今通过106国道、武麻高速和东西铁路干线,包括武汉在内的各地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宋埠,宋埠出产的蔬菜、棉花、板栗等也可快速运往全国各地。“为复兴‘小汉口’,我们正大力实施‘开发两河新区、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工业集群、推进四化同步、建设宜居新城’的发展战略。”宋埠镇政府负责人介绍,全镇已建成反季节大棚蔬菜基地20000余亩,露天蔬菜基地3000余亩,还建有大别山地区面积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交易范围辐射鄂豫皖等30多个县市区,年成交额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