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集镇志》出版已近两年,而作为志书采编的参与者,我却一直没能抽出时间从头到尾读一遍。
促使我翻卷细读的原因是,我们学校被省市县慈善总会和市县教育部门指定为江苏省“慈善文化进校园”试点校,要求编写一套关于慈善教育的校本教材。
杨集小学具有慈善教育的先天条件,从1915年由几名乡绅合力筹建的三星市国民初级小学堂,发展到如今具备现代化教育规模的杨集镇中心小学。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众多校友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不惜毁家纾难,不惧抛家舍业,不怕流血牺牲,让百年校史积淀了深厚的慈善基因。把这些封存在志书中慈爱美善的人和事挖掘出来,既完成了慈善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任务,又完善了学校传统特色文化的内涵。
然而在翻阅镇志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有的章节由于受时间、人员、篇幅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后采集到的史料没有得以收录进去。尤其是关于抗战阶段日伪在杨集大肆屠戮无辜百姓,杀害抗战志士的史料过于简略。“大事记”部分粗略带过,后面“掌故艺文”和“人物传略”的章节中收录的也是人尽皆知的英雄人物和胜利战事。漏录了被日本人认为能给中国人抗战意志以毁灭性打击,给中国人心理造成巨大威慑力的残暴屠杀。
我认为杨集镇志恰恰就该重点收录这些史实。因为杨集是革命老区,是日本侵略军进犯灌云最先占领的地方,也是灌云军民最早奋起抗战的前沿。有奋斗就有牺牲,有胜利就有失利。真实收录杨集人抗战中的得失,记录抗战时期被捕受难、残遭日寇杀害的英烈和无辜百姓的史实,更能真实反映杨集人不甘屈辱、不畏强暴、前赴后继、坚持抗战、最终战胜侵略者的坚强信念。完整地收录抗战时期的史实能让后人记着侵略者的残暴,怀念那些遇难的前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爱党爱国的激情,这才是编写这本志书的初衷。
1945年杨集第一次解放,在党把中共灌云县民主政府建在杨集之前,杨集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寇侵占杨集后的第一次群体性屠杀镇志上有较详记录,而后来的群体性屠杀因涉及被杀害抗战英烈的姓氏生平,增加了调查和考证的难度,造成史料收集时间滞后,等到志书印刷前的审核阶段才有进展,但又因种种原因而造成漏录。
记得在镇志采编完稿,即将印刷前的修校审核时,镇里叫我去南京参与镇志终审。但那会我为孩子在市区购房,一系列手续要我去办,加上发生武汉疫情,实施交通管控,没办法前往参加修校审核。我只能以邮件的形式把后采集到的关于杨集地区抗战期间有关人物、事件的文字图片史料发给了他们,让他们增补上去:
促使我翻卷细读的原因是,我们学校被省市县慈善总会和市县教育部门指定为江苏省“慈善文化进校园”试点校,要求编写一套关于慈善教育的校本教材。
杨集小学具有慈善教育的先天条件,从1915年由几名乡绅合力筹建的三星市国民初级小学堂,发展到如今具备现代化教育规模的杨集镇中心小学。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众多校友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们不惜毁家纾难,不惧抛家舍业,不怕流血牺牲,让百年校史积淀了深厚的慈善基因。把这些封存在志书中慈爱美善的人和事挖掘出来,既完成了慈善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任务,又完善了学校传统特色文化的内涵。
然而在翻阅镇志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有的章节由于受时间、人员、篇幅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后采集到的史料没有得以收录进去。尤其是关于抗战阶段日伪在杨集大肆屠戮无辜百姓,杀害抗战志士的史料过于简略。“大事记”部分粗略带过,后面“掌故艺文”和“人物传略”的章节中收录的也是人尽皆知的英雄人物和胜利战事。漏录了被日本人认为能给中国人抗战意志以毁灭性打击,给中国人心理造成巨大威慑力的残暴屠杀。
我认为杨集镇志恰恰就该重点收录这些史实。因为杨集是革命老区,是日本侵略军进犯灌云最先占领的地方,也是灌云军民最早奋起抗战的前沿。有奋斗就有牺牲,有胜利就有失利。真实收录杨集人抗战中的得失,记录抗战时期被捕受难、残遭日寇杀害的英烈和无辜百姓的史实,更能真实反映杨集人不甘屈辱、不畏强暴、前赴后继、坚持抗战、最终战胜侵略者的坚强信念。完整地收录抗战时期的史实能让后人记着侵略者的残暴,怀念那些遇难的前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爱党爱国的激情,这才是编写这本志书的初衷。
1945年杨集第一次解放,在党把中共灌云县民主政府建在杨集之前,杨集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寇侵占杨集后的第一次群体性屠杀镇志上有较详记录,而后来的群体性屠杀因涉及被杀害抗战英烈的姓氏生平,增加了调查和考证的难度,造成史料收集时间滞后,等到志书印刷前的审核阶段才有进展,但又因种种原因而造成漏录。
记得在镇志采编完稿,即将印刷前的修校审核时,镇里叫我去南京参与镇志终审。但那会我为孩子在市区购房,一系列手续要我去办,加上发生武汉疫情,实施交通管控,没办法前往参加修校审核。我只能以邮件的形式把后采集到的关于杨集地区抗战期间有关人物、事件的文字图片史料发给了他们,让他们增补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