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诠释》第三章 生命的哲学理念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事实,相对宇宙而言,人类实在是很渺小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本身就是宇宙所创造的,而且仅仅是宇宙所创造的万物之中的一种。无论人类最终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智慧境界,或者获得多么高的成就,我们都不可能超越宇宙。如果我们能更客观的去思考,我们就应该认识到,人类的智慧也是宇宙某些客观内容所成就的。我们千万不能错误地认为,人类产生于偶然,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人类不仅是宇宙的产物,而且是必然的产物,它决不是运动偶然塑造出来的智慧体。我们千万不能因为拥有自我意识,有思想、有智慧,同时又因为我们“看不到”宇宙具备这些内容,就盲目而狂妄地将“自我”凌驾于宇宙之上,或将宇宙看成是为“自我”之“存在”。
经验告诉我们,个人的生死就宇宙的存在而言无足轻重,宇宙并不因人类的灭亡而无存,宇宙本身的存在方是万物形成之根源。在我们形成对生命的正确概念之前,首先必须具有如此这般终极逻辑的认识。
我们知道,哲学就其性质而言是一门经验逻辑学,它是所有学科中最俱生命意义的知识体系,这是因为经验来自我们心灵的实践,它更多地给我们带来一种自然科学认知中无法解释的实际感悟。如果我们是理性的,我们是具备慧根的,那么我们不会因人类自然科学的局限认知而去否定我们实际感悟到的生命内容。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哲学的手段,综合自然科学的认知,充分联想,逻辑地去解读生命的终极真理。
人类对生物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这方面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探索生物的起源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我在这里可以肯定地说一句话:人类仅仅通过对生物机理的研究是得不到生命答案的。
对于生命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不乏智者诸多涉及,表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直接用理论去阐述生命的,也有用艺术去渲染生命的。但用艺术去渲染生命的方式,大多只能让人对生命有一种感悟,无法让人真正认知生命。而用理论直接阐述生命的,除了佛学、道学,以及心学的思想以外,迄今为止鲜有发现其他理论是真正超越人性“自我”的。由于在此之前,佛学、道学和心学没能如上帝学说这般世界性地传播,因而在探究生命的旅途中,人类因认知的局限而没能于自然科学中真正将生命与生命体从实质上去区分,从而没能真正超越自我去认识生命。
在对生命的理解中,笔者特别要提一下叔本华先哲在《人生的空虚与烦恼》中所阐述的:“从最低至最高等的意志现象所显现的各阶段中,意志总是孜孜不息地努力着,但没有最终目标和目的,因为努力就是意志唯一的本质,无所谓达到目标而告终期。”这段话,因为这一哲学思想将开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生命。
之所以笔者特别强调叔本华的这一哲学思想,是因为在笔者的心得中,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经验想象力,较之其他一些哲学家更多地洞察了生命与意志的关系,并贴近经验科学的逻辑认知。而在他之后,如弗洛伊德,荣格,以及马斯洛等,他们的哲学思想也有对意志的领悟,但却因更多地来源于对临床医学的研究,从而束缚了他们的经验想象力。比如,荣格时代,在自然科学上的认知显然已远超叔本华时代,通过精神心理学的分析,荣格已意识到意志与灵魂之间的潜在联系,也意识到人体内尚还存在着一种人们无法了解的内驱力(这在初级阶段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这个内驱力时刻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里,他将这种支配着人们行为的内驱力解释为“无意识”。在经过更多研究之后,他得出结论说:“精神活动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荣格业已看到意识并非是人之活动的本源,并意识到“自我”有待重新认识。这在某种层面上讲,他已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并站在更高的阶层上去看“自我”。然而,遗憾的是作为一名对自己职业非常严谨的医生而言,自然科学(证据)上的认识束缚了他的智慧。正如马斯洛所言:“我们有意识的理智,太极端的分析性,太理性,太数量化、概念化,太原子论,所以它漏掉了大量的现实,尤其是不能领会我们内在的现实。”
虽然荣格最终仍然没有找到一条通往上帝和自然的路,但他对“象征”的认识,不能不说是一个飞跃。更甚的是,荣格提到了“集体无意识”这个词,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他认为这种无意识组成了一种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
可见,不管我们是否信服道家理论或佛家学说,在我们不断地深入探索自然科学并获得更进一步的认知中,生命现实中的“心灵”内容越来越客观而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这种“显明”与《圣经》中的神学思想在某种空间中不谋而合。
为了让读者能更容易理解笔者对生命的阐述,笔者希望读者首先从感情上将生命与生命体区别看待,就像我们观看大型团体操时那样,我们将团体操所表演的内容和表演这些内容的人的运动形式是区别看待的。
笔者之所以希望读者从感情上将生命与生命体区别看待,是因为生命与生命体本就不是同一个含义,而首先将之从感情上区别开来,为的是让读者能更好地超越自我去看待生命。假如我们不能超越自我,始终将生命与自己的生命体机械地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仍然无法摆脱先哲们的困惑,我们仍然只能站在先哲们所阐述的理论框架内去窥视生命,这样,我们就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升华。超越自我,实际上是要求读者与笔者一起,将自身的小我与宇宙的大我融合起来。十九世纪的绝对唯心主义曾经把全部宇宙设想成是一个单位,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这种设想,或许这正是我们通向终极真理的一个途径。
其实,生命不管它起源于何种原因,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承认的,那就是“生命必然源自宇宙”。由此,我们要寻找生命的起源,探究生命的本质,无疑也只能到宇宙中去,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地球的范围,观察我们认知上的生物种群。
为了让某些相对容易混淆词义的读者不至于产生错觉,在此笔者强调一下,对于我们的考古学家和生物学家孜孜不倦地工作,严格意义上讲,他们是在探寻地球生物的起源,而并非宇宙生命的起源。
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人类一般意义上所指的生物,并非是宇宙生命唯一的表现体,人类只是根据自身的认知,将一些具有特殊化学结构和能动表现形式的物体划分到生物的领域,并在这一基础上去窥视生命,去研究生命。然而,在这一基础上观察到的“生命”,只能是一种具有神经(形成电子转移)网络系统(植物中,由于没有细胞外液,电子可以通过细胞之间的联系直接转移)、有始有终的生命体规律演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严格地讲,只是一种生态结构的规律演化,一种由基因奠定的综合性逻辑运动。其中,各社会结构的细胞群体相互依赖的生存模式,是决定这一生命体系独立演化的保证。这是一个借助与外界能量沟通的方式而进行相对独立演化的“生态体系”,这一“生态体系”独立演化的“能力”和谐与否,就是我们判别该生命体健康与否的标准。可见,人类在此之前对生命的认识是狭隘的,而这一狭隘的认识,一旦成为一种观念被确立,客观上束缚了我们对生命进一步解读的智慧。因此,我们若要真正认识生命,首先就应该从生物领域中超脱出来,用科学的态度,从哲学的高度去解读生命。
另及:
这是一部具有相当创见的书籍,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或许会遇到一些困惑,因此,在我将之逐篇刊登之际,读者若有探讨的意愿,欢迎互动。同时,亦可直接关注公众号:“叩开终极之门”。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事实,相对宇宙而言,人类实在是很渺小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本身就是宇宙所创造的,而且仅仅是宇宙所创造的万物之中的一种。无论人类最终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智慧境界,或者获得多么高的成就,我们都不可能超越宇宙。如果我们能更客观的去思考,我们就应该认识到,人类的智慧也是宇宙某些客观内容所成就的。我们千万不能错误地认为,人类产生于偶然,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人类不仅是宇宙的产物,而且是必然的产物,它决不是运动偶然塑造出来的智慧体。我们千万不能因为拥有自我意识,有思想、有智慧,同时又因为我们“看不到”宇宙具备这些内容,就盲目而狂妄地将“自我”凌驾于宇宙之上,或将宇宙看成是为“自我”之“存在”。
经验告诉我们,个人的生死就宇宙的存在而言无足轻重,宇宙并不因人类的灭亡而无存,宇宙本身的存在方是万物形成之根源。在我们形成对生命的正确概念之前,首先必须具有如此这般终极逻辑的认识。
我们知道,哲学就其性质而言是一门经验逻辑学,它是所有学科中最俱生命意义的知识体系,这是因为经验来自我们心灵的实践,它更多地给我们带来一种自然科学认知中无法解释的实际感悟。如果我们是理性的,我们是具备慧根的,那么我们不会因人类自然科学的局限认知而去否定我们实际感悟到的生命内容。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哲学的手段,综合自然科学的认知,充分联想,逻辑地去解读生命的终极真理。
人类对生物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这方面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探索生物的起源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我在这里可以肯定地说一句话:人类仅仅通过对生物机理的研究是得不到生命答案的。
对于生命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不乏智者诸多涉及,表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直接用理论去阐述生命的,也有用艺术去渲染生命的。但用艺术去渲染生命的方式,大多只能让人对生命有一种感悟,无法让人真正认知生命。而用理论直接阐述生命的,除了佛学、道学,以及心学的思想以外,迄今为止鲜有发现其他理论是真正超越人性“自我”的。由于在此之前,佛学、道学和心学没能如上帝学说这般世界性地传播,因而在探究生命的旅途中,人类因认知的局限而没能于自然科学中真正将生命与生命体从实质上去区分,从而没能真正超越自我去认识生命。
在对生命的理解中,笔者特别要提一下叔本华先哲在《人生的空虚与烦恼》中所阐述的:“从最低至最高等的意志现象所显现的各阶段中,意志总是孜孜不息地努力着,但没有最终目标和目的,因为努力就是意志唯一的本质,无所谓达到目标而告终期。”这段话,因为这一哲学思想将开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生命。
之所以笔者特别强调叔本华的这一哲学思想,是因为在笔者的心得中,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经验想象力,较之其他一些哲学家更多地洞察了生命与意志的关系,并贴近经验科学的逻辑认知。而在他之后,如弗洛伊德,荣格,以及马斯洛等,他们的哲学思想也有对意志的领悟,但却因更多地来源于对临床医学的研究,从而束缚了他们的经验想象力。比如,荣格时代,在自然科学上的认知显然已远超叔本华时代,通过精神心理学的分析,荣格已意识到意志与灵魂之间的潜在联系,也意识到人体内尚还存在着一种人们无法了解的内驱力(这在初级阶段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这个内驱力时刻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里,他将这种支配着人们行为的内驱力解释为“无意识”。在经过更多研究之后,他得出结论说:“精神活动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荣格业已看到意识并非是人之活动的本源,并意识到“自我”有待重新认识。这在某种层面上讲,他已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并站在更高的阶层上去看“自我”。然而,遗憾的是作为一名对自己职业非常严谨的医生而言,自然科学(证据)上的认识束缚了他的智慧。正如马斯洛所言:“我们有意识的理智,太极端的分析性,太理性,太数量化、概念化,太原子论,所以它漏掉了大量的现实,尤其是不能领会我们内在的现实。”
虽然荣格最终仍然没有找到一条通往上帝和自然的路,但他对“象征”的认识,不能不说是一个飞跃。更甚的是,荣格提到了“集体无意识”这个词,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他认为这种无意识组成了一种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
可见,不管我们是否信服道家理论或佛家学说,在我们不断地深入探索自然科学并获得更进一步的认知中,生命现实中的“心灵”内容越来越客观而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这种“显明”与《圣经》中的神学思想在某种空间中不谋而合。
为了让读者能更容易理解笔者对生命的阐述,笔者希望读者首先从感情上将生命与生命体区别看待,就像我们观看大型团体操时那样,我们将团体操所表演的内容和表演这些内容的人的运动形式是区别看待的。
笔者之所以希望读者从感情上将生命与生命体区别看待,是因为生命与生命体本就不是同一个含义,而首先将之从感情上区别开来,为的是让读者能更好地超越自我去看待生命。假如我们不能超越自我,始终将生命与自己的生命体机械地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仍然无法摆脱先哲们的困惑,我们仍然只能站在先哲们所阐述的理论框架内去窥视生命,这样,我们就无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升华。超越自我,实际上是要求读者与笔者一起,将自身的小我与宇宙的大我融合起来。十九世纪的绝对唯心主义曾经把全部宇宙设想成是一个单位,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这种设想,或许这正是我们通向终极真理的一个途径。
其实,生命不管它起源于何种原因,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承认的,那就是“生命必然源自宇宙”。由此,我们要寻找生命的起源,探究生命的本质,无疑也只能到宇宙中去,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地球的范围,观察我们认知上的生物种群。
为了让某些相对容易混淆词义的读者不至于产生错觉,在此笔者强调一下,对于我们的考古学家和生物学家孜孜不倦地工作,严格意义上讲,他们是在探寻地球生物的起源,而并非宇宙生命的起源。
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人类一般意义上所指的生物,并非是宇宙生命唯一的表现体,人类只是根据自身的认知,将一些具有特殊化学结构和能动表现形式的物体划分到生物的领域,并在这一基础上去窥视生命,去研究生命。然而,在这一基础上观察到的“生命”,只能是一种具有神经(形成电子转移)网络系统(植物中,由于没有细胞外液,电子可以通过细胞之间的联系直接转移)、有始有终的生命体规律演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严格地讲,只是一种生态结构的规律演化,一种由基因奠定的综合性逻辑运动。其中,各社会结构的细胞群体相互依赖的生存模式,是决定这一生命体系独立演化的保证。这是一个借助与外界能量沟通的方式而进行相对独立演化的“生态体系”,这一“生态体系”独立演化的“能力”和谐与否,就是我们判别该生命体健康与否的标准。可见,人类在此之前对生命的认识是狭隘的,而这一狭隘的认识,一旦成为一种观念被确立,客观上束缚了我们对生命进一步解读的智慧。因此,我们若要真正认识生命,首先就应该从生物领域中超脱出来,用科学的态度,从哲学的高度去解读生命。
另及:
这是一部具有相当创见的书籍,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或许会遇到一些困惑,因此,在我将之逐篇刊登之际,读者若有探讨的意愿,欢迎互动。同时,亦可直接关注公众号:“叩开终极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