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折槊 二十 正五品齐郡太守庶子 季充华表兄】(文试+ ②)
-
草民对答: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先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脑子里是浮现出来两个字的——中庸。《中庸》是儒家的经典之学,是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而子思是什么人呢?是孔子的孙子。孔子本人是最重视礼的了,他是儒家的开创者,在提倡“仁”的同时也是提倡“礼”的,春秋后期,孔子对于诸侯国滥用君主的礼乐仪仗而非常不满,这也是因为这种礼乐等级制度根深蒂固的缘故。所以他的孙子能写出《中庸》,也是一脉相承的结果,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中庸》里面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在我看来,这句话与荀子所说的“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有大同小异之处,巧的是,荀子也是儒家学者,所以我认为,古往今来重视礼,也就是重视儒家。
为什么儒家受重视呢?是因为儒家有利于君主的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就是为了可以更好的管理臣民,因为儒家,因为儒家中的“礼”可以更好的约束规范于臣民,而自汉武帝开始,虽然后来道家、佛家多有发展,但还是越不过儒家的正统统治地位。在后来的北宋,理学家程灏,程颐两兄弟,还有朱熹,也深受儒学与《中庸》的思想,将“礼”规范到了纲常礼教的层面上,这就更利于统治者的管束了。但,这也违背了人本身的人性,“存天理,灭人欲”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这种“礼”的拘束,必然会引起反叛,李贽、顾炎武等人便是此等“礼”的反叛者。
我认为,“礼”的本身,应当是可以让秩序稳定,让人们拥有美好品质的。春秋时期的礼便是如此,人人讲究礼数,爱长重幼,尊师重道,人与人之间交往秉承着礼的原则,是井然有序一片融洽的。而自汉唐至明清发展的理,核心虽然还是根源于儒家,但其中的目的已经很大不一样了。这就可以让君主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礼才是最重要的,是和睦融洽为好,还是固守礼教为好?我觉得,礼教是不能废的,但又不能太过于严苛于礼教,比如海瑞因为女儿吃了男子的食物,活生生饿死女儿,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又比如深受礼数孝道而影响的郭矩,为了奉养母亲而埋掉儿子,这也是不可取的。礼不仅仅只有一种,父母对于子女,子女对于父母,夫妻之间,乃至陌生人之间,都是要有礼的,每一种关系中礼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为了追求一种礼,而忽视了其余的礼。
“仁、爱、礼、智、信”是五种美德,它们都很重要,但它们都是为了道德而存在的,道德才是它们发展的本源。拥有其中三者,是那个常人都应该做到的,而拥有其中四者,我们可以称之为高人,如果要全部拥有,那就只能是孔子圣人了。其中我认为,仁、礼、信是每个常人应该做到的基础,仁、信的作用是规范道德,而礼的作用则是增加修养。我们也常用“礼”而去夸赞别人,比如彬彬有礼,克己复礼。我们一般视为粗人的武将,也是深受“礼”的影响,遵循着先礼后兵的原则,还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来使的谈吐,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礼仪,汉有苏武,便是这样。而扣押了苏武的匈奴人,也被扣上了“无礼”的帽子,遭到后世的诟病。
综上所述,“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方法。像我们常常说的,做人要讲理,不跟无礼的人纠缠,就是因为无礼的人,是不容于这个社会的,因为他们的无礼,才容易滋生事端,使社会不和谐。这也就可以解释统治者除了有利于管理人民之外,为什么还要重视儒家,重视“礼”了,因为“礼”是可以提升国民的素质的,学堂里的先生,是先传授礼仪,后传授知识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而在我们的国家,懂“礼”的人是占很大一部分的,这些人大多是从出生时就得到了良好的教养,让我们说回孔子,他也是贵族出身,所以才能有此悟性。而那些不懂“礼”,斤斤计较的人,大多数都是乡野粗鄙之身,这就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他们拥有良好的教养,所以寒门出状元才尤为可贵。
那我们该如何践行“礼”呢?
首先,我们应该推广“礼”的美德,让“礼”的思想深入于国家的每一个角落,首先我们的上层人民,例如君主官员,就应该以身作则,对于下层人民,应该是有礼的,不能混为一谈去,也不能全然看不起,因为君主官员的以身作则,践行“礼”,才能让无礼的人受到感染,规范自己的行为。
其次,我们应该让贫苦人民富裕起来,当一个人穷到吃不饱饭的时候,又怎么讲理呢?文化与经济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经济发展了,我们的国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人们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支配自己的时间,去研习礼教。
还有,我们应该抑制权财过多的人的增长。这还是贴合了《中庸》的思想,贫富差距过大,会造成阶级矛盾对立而引发动乱,这对“礼”也是不好的,一个国家权力最重的人,有君主就足够了,君主监督推行着“礼”在民众中的实施,形成一种良好的秩序,而其余人的权财过重,也会威胁到君主的地位。具体到事例来说,我们不能过度打击经商者,也不能任由经商者肆意发展,形成“富可敌国”的局面,这样等级秩序就完全乱套了。
天生礼,地供礼,人行礼,也就是这样了。人们敬畏于天,是因为天的辽阔,人们敬畏于地,是因为地的宽广,人们敬畏于人,是因为人可以实践探索,而“礼”,就是实践探索的那一把标尺,生活中多有妙用。
正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