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吧 关注:18,171,548贴子:972,432,745
  • 1回复贴,共1

西方的中层,下层社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福赛尔将非常冷峻地将西方的人归纳为9个阶级,每一个阶级都会对应某种特定的格调,观察发现,每个阶级的社会人都不满足于自身,不断向上一个阶级的生活格调模仿。
上层阶级、中产阶级、下层阶级到底有什么区别?作者针针见血,同时也给出了超越“社会内卷”的解决方案——做“另类阶层”!模仿没有出路,认识自己,活出真实自我。唯有这句话,才是陈词滥调中的真理。
这是一本会刺痛人的书。当“平等”的观念宣扬了如此之久,却有人告诉你,社会等级无处不在,甚至我们的谈吐举止、发型饰物、居所布置、宠物选择、娱乐运动,几乎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被打上了社会等级的烙印,都是我们身份的证明,说实话,这是不是有点让人难以接受?正像此书第一篇所说“等级这个概念相当令人尴尬”,这个话题确是个“敏感话题”。
“格调”是什么?
它就是划分我们社会等级的标准
它不是指金钱,而是指风范、品味和认知水平。乔治·奥威尔说:“从经济上说,毫无疑问只有两种等级,富人和穷人。但从社会角度看,有一整个由各种阶层组成的等级制度。每一个等级的成员从各自的童年时代习得的风范和传统不但大相径庭——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且,他们终其一生都很难改变这些东西。要从自己出身的等级逃离,从文化意义上讲,非常困难。”
作者把社会阶层大至分为: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层(以上属上层阶级),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以上属中层阶级),赤贫阶层、看不见的底层(以上属下层阶级)。这种分法很有点像我国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
图片版权归于网络原作者
高层嫌恶低层,并不是因为收入的差距,“而是由于他们糟糕的生活格调”。所以“格调”的标准更倾向于从文化教养上区分人。低层和高层的区别并非只是金钱,而是“他们拥有金钱的方式。”“作为衡量一个等级的指标,金钱的来源远比金钱的数量更有意义。”(第24页)作为前三个阶层的硬标准,就是要有继承来的财产——“老钱”。电影明星及一切暴发户们,哪怕他们在收入和消费上可以模仿上层阶级,他们还是属于中层阶级。因为暴发户们难以摆脱中下层的格调,这是“童年时代习得的风范”。
作者接着巨细无遗地描绘起了各等级的“格调”特质,这是本书写得最好玩、最特别的地方。书中描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疏于观察,却又真实可信的细节来判断人的等级。比如说“完全不吸烟很有上层阶级的风格的,不过一旦让人注意到这风格是经戒烟得来,你便立刻下降到中产阶级。”(第29页)这是通过“吸烟”的行为来区别阶级。比如中上层阶级“他们摆动手臂和选择落脚点的方式,与中下阶层的人们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后者的两只胳膊总是向外摆,而不是紧贴着身体。”(第33页)这是通过摆臂方式区别阶级。虽然是否能通过这些细节对人的等级下结论,我心里存在很大的疑虑,但不得不说作者的观察确有独到之处。
作者对“中产阶级”的讽刺最不留情面,他说:“字典中对‘势利小人’一词的通常解释是:‘把出身或财富当作检验价值的惟一标准的人。’要想发现势利之徒,就到中产阶级中去寻找。”(第44页)他这样描绘“中产阶级”的外貌:
他们的衬衫总是白得让人难以置信,外套总是过分的深色,领带模仿企业家的风格,发型仿照20世纪50年代的样式。他们常说的词是“底线”,需要说“不”时,他们总会说“一点也不”。他们的脖子总是显得长度不够,眼球的转动则太频繁,不是从上到下,而是瞟来瞟去。他们将以公司受训人员的身份步入自己的成年,并在四十五年尽忠职守的生活后成长为一名公司高级职员。剩下的时间里,他们会纳闷生活是不是应该大致如此。(第47页)
这应是他最了解亦最讨厌的一个阶级,也许作者正是这个阶级的人物。占社会绝大多数,过着还算稳定体面生活的“中产阶级”,不过是一群势利又忧心忡忡急需得到认可与赞扬的“可怜虫”。
中产阶级下面是上层贫民,这两个阶层不好划分,作者说:“确定某人究竟是中产阶级还是上层贫民有一条普遍适用的原则:此君的工作服和‘最好’的衣服悬殊越大,所属的等级就越低。”(第50页)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还有个小细节,“百分之百的上层贫民钱夹,上面一定绑着一根宽宽的橡皮筋。”(第52页)上层贫民总体来说是“专业蓝领”,通常没有人严格监督他们的工作。
中层贫民就没那么幸运,他们是被人管制、监督的人群。“你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监督,比你从这个受监督的劳动中领回报酬的多少,更能显示你的真实等级。”(第54页)中层阶级必须服从,接受指导和监督。“如果一个人的恭顺服从总是第一位的,他或她一定是个中层和下层贫民。”(第55页)中层贫民热衷于打卜克,钓鱼,打猎,观看电视上的体育比赛和西部片,走亲房友,这些可以让他们享受点“私人乐趣”,争取一些可贵的自由空间。
作者对下层贫民、赤贫阶层、看不见的底层,基本上是一笔带过。下层贫民是“一个没有明天的阶级”,赤贫阶层是“一个无家可归、流落街头的等级”,看不见的底层是“绝望”的阶层。作者在阶层划分上并没有把下层贫民算作底层,但在叙述上,下层贫民却是和其他两个阶层是实际的底层人口。
第三篇叫“以貌取人”
作者如此描写“精英外貌”:
我们用不着跟着拉班到处观察,就能确信这个国家存在一种精英外貌:它要求女人要瘦,发型是十八或二十年前的式样(最有格调的妇女终生梳着她们读大学时喜爱的发式),穿极合体的服饰,鞋和提包价格昂贵但很低调,珠宝饰物极少。她们佩戴丝巾——这立即就表明了等级身份,因为丝巾除了体现等级之外别无他用。男人应该消瘦,完全不佩戴珠宝,无香烟盒,头发长短适中,决不染发;染发是中产阶级和上层贫民的标志,里根总统的这一做法就是明证。他们也决不戴假发,假发只限于贫民阶层。……对时兴、惹眼物品和多余之物的拒绝,成就了男人和女人的精英外貌。(第64页)
比如书中谈论上层阶级、中产阶级、下层阶级在服装上的区别,越往上走对服装的“易读性”要求越低,这也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贫民阶层。什么叫衣服的“易读性”?就是衣服上会印有各类文字或图像信息,说白了就是有没有巨大的logo。这些信息很简单很容易识别。随着社会等级的升高,低调原则就开始凸显出来,衣服的“易读性”也逐渐降低。
为什么贫民阶层会穿“易读性”很高的服装?这里也有心理学的解释。在商品社会,衣服上的商标具有一种图腾般的魔力,能够为穿戴者带来荣誉。一旦穿上了印有某种商标的服装,人们就会觉得自己与这个成功企业有了联系。就像奢侈品牌有鄙视链,人们一位穿上鄙视链最高端的衣服就自认为成为了社会最高的阶层。如此一来,“品牌”就弥补了人们自身地位不高的失落感。
读罢此段,大家觉得自己像是“精英”吗?或者不该单从这样的外表来界定“精英”。

第四篇叫“住房”。其中讲到大家最熟悉的电视机,作者写道:
在家居布置上,上层阶级更倾向于把家布置出有生活格调的艺术氛围,强调艺术感,他们有阅读习惯与审美体验,从而把更多空间用来陈列自己日积月累的艺术收藏,而电视的数量很少,更不可能出现在卧室里,那非常无趣。总之,上层阶级会喜欢一种类似于画廊与博物馆的格调。
中产阶级和更低层的起居室则会与酒店、旅馆的格调相似,电视的数量更多,留给电视的空间更大。最多布置一些装饰品。由于精神生活有限,对艺术欣赏的教育与体验缺失,从而无法辨别装饰品与艺术品的区别。书中指出,有一条关键的分别社会地位的分界线就是看看屋里摆放的艺术品和古玩是真品还是复制品。
在一所房子里不能久留的观察者,只须留心一下电视机摆放的位置,通常就可以很公正地估计出主人的阶级地位。原则上社会等级越高的家庭,电视机出现在起居室里的可能性就越小。(第115页)
上流社会倾向于不看电视,电视显而易见“不是贵族们的媒体”。而在上层贫民中,“电视机不再是耻于见人的物品,而是带给家庭某种特定荣耀的东西。”(第117页)所以可以肯定的说,按作者的观察家中电视机越多,成员看电视的时间越长,就越没“格调”。

第五篇谈的是“消费、休闲和摆设”
我们拿“运动”做个例子
作者说:上层阶级有游艇,贫民阶层有什么?保龄球!如果你希望保住自己的上层地位,切记永远永远不要打保龄球。一旦沾上,你的中上阶层地位立刻就会降低。(第149页)
据说此书在中国出版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颇流行的保龄球运动衰落了,现在大城市中的确很难找到一家保龄球馆了,可见《格调》一书某些论点的影响力。
第六篇讲“精神生活”。在这篇里作者犀利地抨击了美国大学的“失格”过程,他说:
教育机会的开放依靠的是一个语言膨胀过程,一个“升级”的办法,也就是把数不清的普通学校、师范学院、地方神学院、贸易学校、商业学校、文秘学校的名称和地位提高到“大学”,授予它们一个身份,而实际上它们根本不具备办大学的条件,甚至懂都不懂如何办。这个过程和高中毕业生最终被一股脑塞进大学没什么两样。此两种办法可以统称为“自然提升法”。(第180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12-31 10:53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12-19 11: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