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吧 关注:91,348贴子:206,910
  • 0回复贴,共1

《不幸的祥林嫂与“有幸的祥林嫂”》 重读鲁迅先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幸的祥林嫂与“有幸的祥林嫂”》
重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细细地再品味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越来越有平常、正常的感觉,似乎世人其实都有祥林嫂的影子。
祥林嫂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太大太多,需要向他人倾诉。但是由于生活或者说社会时代的原因,她没有什么亲人陪伴,或者说没有象现在这样,经过心理辅导,心理安定后,再离开自己的亲人外出打工。
可能是因为没有亲人或者好心人,用心、静心、耐心、真心地倾听祥林嫂倾诉,祥林嫂的心理包袱始终没有能甩掉。祥林嫂其实是一个很健壮能干的人,只要她甩掉了心理包袱,重新过上有吃有穿的生活是不难的。也许祥林嫂踏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她要倾诉,别人不听或戏弄她的倾诉(既倾诉不成功),她更要倾诉……
祥林嫂始终没有甩掉心理包袱,转移注意力,重新正常生活。她的后来的不辛,可能其实恰恰是因为大家都不上心听或者戏弄她的倾诉。
细细思考,是不是因为祥林嫂的社会地位低,没有什么钱财,人们基本从她那里得不到什么好处,最多只能一时满足大家爱听他人不平常的故事的猎奇心,故事听了两遍三遍就不能满足这个猎奇心了。这样看,其实丑陋的不是祥林嫂,丑陋的恰恰是世人。
如果祥林嫂有权有势有财(称之为“有幸的祥林嫂”),情况如何呢?那样的话,她的故事大家都“爱听”,就是不“爱听”也“爱听”,可以假装“爱听”。因为一个原因可能是你得罪不起 “有幸的祥林嫂”,一个原因可能是你要巴结“有幸的祥林嫂”,请他为你谋利。
因为大家“爱听”,因为大家鼓励,“有幸的祥林嫂”的故事,大行其道,酒桌上要说,会议上要说,开闭幕式上要说,报上要说,网上也必须多说。这回,大家都不嫌说的次数多了、说的话长了,至少表面上不嫌。不信大家去留意统计一下,“有幸的祥林嫂”翻过了一个‘坎’、赢了一盘棋、得了一次奖等等,各种场合要说多少次。有没有人敢听到一半就不听,出来公开或抵面说“听过了”之类不耐烦的话。
不幸的祥林嫂踏入的是一个恶性循环,“有幸的祥林嫂”呢?也踏入了一个“循环”:因为大家“爱听”,“有幸的祥林嫂”就更“爱说”,可能是示意别人去说(因为有权有势有财,这个不难)。
这个社会现象,也没有什么,只是社会资源浪费不少,人们的时间浪费不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11-30 20:2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