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技术和电子对抗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一般传统的吸波材料已难以满足需要。目前美、目和西欧国家在电磁波吸收材料研究和应用上处于领先,虽然主要涉及军事应用,在民用领域已分别研制出了毫米厚度电磁波吸收体。最先进的吸收材料是美国在隐身飞机上的电磁波吸收涂料,可以在较宽的频带内使雷达波的反射降低7~10 dB。我国的吸波材料和电磁波分析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进入发展阶段,基本上处于跟踪国外和探索阶段。总体上吸波材料和电磁波吸收体的理论分析和应用分析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
根据对电磁波吸收机理的不同,吸波材料主要可分为电损耗型(如石墨粉、导电高分子、碳化硅、碳纳米管等)和磁损耗型(如铁氧体粉、磁性金属粉、磁性纤维等)两大类。迄今为止,对铁氧体、金属粉末等粉类吸波材料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粉类吸波剂普遍存在密度大、单位厚度吸收率低等缺点,新型吸波材料则要求满足“薄、轻、宽、强”等特点。若考虑严苛条件(如高温、氧化和腐蚀等条件)则对吸波材料有更高的要求。目前巡航导弹、地地导弹和空空导弹的速率已达到5马赫以上,未来空天飞机的运行速率更是接近10马赫,这就对经受强烈气动加热的电磁窗口材料提出了耐高温的要求。在气动加热温度超过1 000 ℃以上情况下,聚合物和金属材料因为化学分解和强度下降等因素已经不能满足吸波材料的使用要求(整体性、高温强度、耐烧蚀性、吸波性能),因此国内外主要针对碳和陶瓷材料及其复合材料作为超高温耐烧蚀吸波材料的研究。本文对最近报道的>1 000 ℃耐高温碳基和陶瓷基吸波材料进行了回顾,同时对在纳米技术、静电纺丝技术等研究中发现的新型碳基或陶瓷基耐高温材料应用为电磁吸收材料进行了展望。1 耐高温吸波材料的选择 纵观国内外现状,目前新型吸波材料主要是缺乏基础原材料。在设计、合成和制备新型耐高温电磁波吸收剂方面,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力求为电磁吸收材料提供宽频、轻质、高强、易加工、具有温度稳定性的吸收剂。
手征性材料,比如螺旋形碳纤维,因兼具手性强化吸收、电损耗和各向异性特性,同时密度小、强度大和耐高温(吸收性能随温度变化很小),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Gifu大学S.
Motojima和北京化工大学赵东林等就研究了在3.76~18 GHz反射率小于-10 dB的宽频带吸波螺旋碳纤维。但本征性手性材料较难制备,现在基本处于设计制备结构型手性材料上,这也限制了这方面的应用进展。 导电高分子因质轻(1~2 g/cm3)、加工性好(成型方便)、性能可设计和品种多而受到广泛研究,有可能设计成飞机“灵巧蒙皮”。近几年研究比较多的导电高分子材料有聚苯胺、聚吡咯、聚(亚苯基乙烯)和二茂铁配位高分子等。但导电高分子的问题在于性能稳定性差、耐热性低和不耐老化,目前还没有达到实用阶段。
由于绝大部分磁性吸收剂(如磁性氧化铁、铁粉等)居里温度偏低,在高温下失去吸波性能,因此磁性吸波材料一般只能用于中常温电磁波吸收。在传统的高温材料如金属不能发挥作用时(如 > 1 000℃的应用环境),高温隐身或高温吸波材料必须采用碳、陶瓷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其优点是高温力学性能好(熔点2 000 ℃以上、蠕变小)、密度低(约为铁的1/4~1/3)、吸波性能稳定(电阻型吸波且电阻随温度升高较稳定,无电磁损耗衰减和屈服效应),还可以有效地减弱红外辐射信号;其中碳化硅基陶瓷是制作多波段超高温吸波材料的主要组分。2 碳和碳化硅基吸波材料碳和碳化硅基陶瓷材料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耐高温吸波材料。据报道,美国已经研究出了SiC纤维增强玻璃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在F 117隐身飞机的尾喷管后沿,能够承受l 093 ℃的高温。国防科技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也进行了此类研究。为了克服碳化硅陶瓷没有磁损耗、吸波频宽较窄的缺点,国防科技大学陈志彦等采用低分子量聚硅烷(LPS)和二茂铁合成出聚铁碳硅烷(PFCS),可制得电阻率低至10-2 Ω·m的Si-C-Fe-O纤维,这种含铁粒子的碳化硅纤维将是很好的高温宽频电磁波吸收材料。如果能够优化铁粒子的含量和分布状态,并且形成批量制备能力,含铁碳化硅材料将对我国开发超高温吸波材料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碳纤维作为吸波材料已有较长的历史,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和天津大学等也进行了研究。但碳纤维易氧化、电磁参数也不容易调整,所以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这一方面是因为碳材料的长期抗氧化技术有待提高,更主要的是国内碳纤维技术不过关,制备多元组分碳纤维材料仅仅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尽管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具有耐超高温( >3 000 ℃条件仍可承载、高温导电性、无磁滞损耗)和轻质(密度约1.8~2.2 g/cm3,约为常见金属材料的1/4)的优势,要想获得抗氧化烧蚀、宽频和高效的吸波材料,仍取决于多元碳纤维制备技术和抗氧化技术的突破。 纳米吸波材料兼备了吸波宽频带、质量轻、种类多等特点,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吸波材料,美、俄、法、德、日等国都把纳米材料作为新一代吸波材料加以重点研究和探索。纳米材料的吸波原理是由于纳米材料的量子隧道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界面效应,而且这些吸波机理(或效应)在高温下也会保持。磁性金属、磁性氧化物、碳和陶瓷材料的纳米级粉体都得到研究。由于磁性金属及其氧化物高温下磁性减弱,远不如碳和陶瓷材料稳定(包括力学性能、耐候性能和电磁吸收性能),所以尽管纳米铁合金粉或铁氧体具有很强的电磁吸收率,但在高温吸波材料领域,应该研究如何提高碳和陶瓷纳米材料的吸波性能。即在保持碳、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在力学性能、耐高温性能、抗烧蚀性能、导电介电性能方面的优势的同时,借助纳米材料的宽频吸波机理(量子隧道效应、尺寸效应和界面效应),研究和开发能够实用化的新型高温无机吸波材料。
比如美国继“超黑粉superblack”后,研究了吸收性能更为优异的“buckypaper”,这是基于CVD法生长的约10 μm高的单壁碳纳米管阵列森林,据认为接近0.99的吸收率来源于纳米管的手性吸收和电磁波在阵列中的反复反射与吸收(图1);这就体现了纳米材料在电磁波吸收性能上与传统材料电阻损耗和磁滞损耗完全不同的衰减机理,更为重要的是纳米材料(或纳米阵列)基于微观尺寸效应和宏量界面效应的吸波机理受温度影响很小,这就为纳米技术改造传统吸波材料和应用到高温吸波材料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北京交通大学和南昌大学等也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
01 高温吸波纳米陶瓷主要指以SiC为基础的掺杂型陶瓷材料,包括SiC、SiC-C、Si-C-N、Si-C-O、Si-C-Fe等。它们具有一定的吸波性能,且耐高温、相对密度小、强度大、电阻率高等优点。西北工业大学研究了Si/C/N复合陶瓷粉体在厘米波和毫米波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但掺杂型纳米陶瓷材料的问题是纳米化均匀性和吸波性能稳定性,如果有所突破,在高速飞行器上有极为广阔的用途。 若将纳米化和纤维化结合起来,将使陶瓷材料的力学和吸波性能有很大提高,如台湾逢甲大学Sheng-Cheng Chiu制备的SiC纳米线环氧复合材料在很宽频率范围内具有极佳的电磁波吸收能力,如图2所示。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采用聚碳硅烷前驱体法制备了SiC/CNTs纳米复合材料,SiC包覆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损耗机制以介电损耗为主,当聚碳硅烷含<
根据对电磁波吸收机理的不同,吸波材料主要可分为电损耗型(如石墨粉、导电高分子、碳化硅、碳纳米管等)和磁损耗型(如铁氧体粉、磁性金属粉、磁性纤维等)两大类。迄今为止,对铁氧体、金属粉末等粉类吸波材料已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粉类吸波剂普遍存在密度大、单位厚度吸收率低等缺点,新型吸波材料则要求满足“薄、轻、宽、强”等特点。若考虑严苛条件(如高温、氧化和腐蚀等条件)则对吸波材料有更高的要求。目前巡航导弹、地地导弹和空空导弹的速率已达到5马赫以上,未来空天飞机的运行速率更是接近10马赫,这就对经受强烈气动加热的电磁窗口材料提出了耐高温的要求。在气动加热温度超过1 000 ℃以上情况下,聚合物和金属材料因为化学分解和强度下降等因素已经不能满足吸波材料的使用要求(整体性、高温强度、耐烧蚀性、吸波性能),因此国内外主要针对碳和陶瓷材料及其复合材料作为超高温耐烧蚀吸波材料的研究。本文对最近报道的>1 000 ℃耐高温碳基和陶瓷基吸波材料进行了回顾,同时对在纳米技术、静电纺丝技术等研究中发现的新型碳基或陶瓷基耐高温材料应用为电磁吸收材料进行了展望。1 耐高温吸波材料的选择 纵观国内外现状,目前新型吸波材料主要是缺乏基础原材料。在设计、合成和制备新型耐高温电磁波吸收剂方面,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力求为电磁吸收材料提供宽频、轻质、高强、易加工、具有温度稳定性的吸收剂。
手征性材料,比如螺旋形碳纤维,因兼具手性强化吸收、电损耗和各向异性特性,同时密度小、强度大和耐高温(吸收性能随温度变化很小),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Gifu大学S.
Motojima和北京化工大学赵东林等就研究了在3.76~18 GHz反射率小于-10 dB的宽频带吸波螺旋碳纤维。但本征性手性材料较难制备,现在基本处于设计制备结构型手性材料上,这也限制了这方面的应用进展。 导电高分子因质轻(1~2 g/cm3)、加工性好(成型方便)、性能可设计和品种多而受到广泛研究,有可能设计成飞机“灵巧蒙皮”。近几年研究比较多的导电高分子材料有聚苯胺、聚吡咯、聚(亚苯基乙烯)和二茂铁配位高分子等。但导电高分子的问题在于性能稳定性差、耐热性低和不耐老化,目前还没有达到实用阶段。
由于绝大部分磁性吸收剂(如磁性氧化铁、铁粉等)居里温度偏低,在高温下失去吸波性能,因此磁性吸波材料一般只能用于中常温电磁波吸收。在传统的高温材料如金属不能发挥作用时(如 > 1 000℃的应用环境),高温隐身或高温吸波材料必须采用碳、陶瓷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其优点是高温力学性能好(熔点2 000 ℃以上、蠕变小)、密度低(约为铁的1/4~1/3)、吸波性能稳定(电阻型吸波且电阻随温度升高较稳定,无电磁损耗衰减和屈服效应),还可以有效地减弱红外辐射信号;其中碳化硅基陶瓷是制作多波段超高温吸波材料的主要组分。2 碳和碳化硅基吸波材料碳和碳化硅基陶瓷材料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耐高温吸波材料。据报道,美国已经研究出了SiC纤维增强玻璃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在F 117隐身飞机的尾喷管后沿,能够承受l 093 ℃的高温。国防科技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也进行了此类研究。为了克服碳化硅陶瓷没有磁损耗、吸波频宽较窄的缺点,国防科技大学陈志彦等采用低分子量聚硅烷(LPS)和二茂铁合成出聚铁碳硅烷(PFCS),可制得电阻率低至10-2 Ω·m的Si-C-Fe-O纤维,这种含铁粒子的碳化硅纤维将是很好的高温宽频电磁波吸收材料。如果能够优化铁粒子的含量和分布状态,并且形成批量制备能力,含铁碳化硅材料将对我国开发超高温吸波材料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碳纤维作为吸波材料已有较长的历史,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和天津大学等也进行了研究。但碳纤维易氧化、电磁参数也不容易调整,所以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这一方面是因为碳材料的长期抗氧化技术有待提高,更主要的是国内碳纤维技术不过关,制备多元组分碳纤维材料仅仅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尽管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具有耐超高温( >3 000 ℃条件仍可承载、高温导电性、无磁滞损耗)和轻质(密度约1.8~2.2 g/cm3,约为常见金属材料的1/4)的优势,要想获得抗氧化烧蚀、宽频和高效的吸波材料,仍取决于多元碳纤维制备技术和抗氧化技术的突破。 纳米吸波材料兼备了吸波宽频带、质量轻、种类多等特点,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吸波材料,美、俄、法、德、日等国都把纳米材料作为新一代吸波材料加以重点研究和探索。纳米材料的吸波原理是由于纳米材料的量子隧道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界面效应,而且这些吸波机理(或效应)在高温下也会保持。磁性金属、磁性氧化物、碳和陶瓷材料的纳米级粉体都得到研究。由于磁性金属及其氧化物高温下磁性减弱,远不如碳和陶瓷材料稳定(包括力学性能、耐候性能和电磁吸收性能),所以尽管纳米铁合金粉或铁氧体具有很强的电磁吸收率,但在高温吸波材料领域,应该研究如何提高碳和陶瓷纳米材料的吸波性能。即在保持碳、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在力学性能、耐高温性能、抗烧蚀性能、导电介电性能方面的优势的同时,借助纳米材料的宽频吸波机理(量子隧道效应、尺寸效应和界面效应),研究和开发能够实用化的新型高温无机吸波材料。
比如美国继“超黑粉superblack”后,研究了吸收性能更为优异的“buckypaper”,这是基于CVD法生长的约10 μm高的单壁碳纳米管阵列森林,据认为接近0.99的吸收率来源于纳米管的手性吸收和电磁波在阵列中的反复反射与吸收(图1);这就体现了纳米材料在电磁波吸收性能上与传统材料电阻损耗和磁滞损耗完全不同的衰减机理,更为重要的是纳米材料(或纳米阵列)基于微观尺寸效应和宏量界面效应的吸波机理受温度影响很小,这就为纳米技术改造传统吸波材料和应用到高温吸波材料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北京交通大学和南昌大学等也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
01 高温吸波纳米陶瓷主要指以SiC为基础的掺杂型陶瓷材料,包括SiC、SiC-C、Si-C-N、Si-C-O、Si-C-Fe等。它们具有一定的吸波性能,且耐高温、相对密度小、强度大、电阻率高等优点。西北工业大学研究了Si/C/N复合陶瓷粉体在厘米波和毫米波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但掺杂型纳米陶瓷材料的问题是纳米化均匀性和吸波性能稳定性,如果有所突破,在高速飞行器上有极为广阔的用途。 若将纳米化和纤维化结合起来,将使陶瓷材料的力学和吸波性能有很大提高,如台湾逢甲大学Sheng-Cheng Chiu制备的SiC纳米线环氧复合材料在很宽频率范围内具有极佳的电磁波吸收能力,如图2所示。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采用聚碳硅烷前驱体法制备了SiC/CNTs纳米复合材料,SiC包覆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损耗机制以介电损耗为主,当聚碳硅烷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