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孟子·尽心上》:“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这就是“窃负而逃”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伦理设问。提问者说,如果舜为天子,皋陶(传说中严明的法官)为司法官。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舜该怎么办?
孟子处于伦理两难的困境中。这个问题中有一个前提,即舜有能力曲法以救父。你不是说无父无君的人是禽兽吗?现在父亲犯法了,不救他是否禽兽呢?但是,如果让舜去干涉皋陶的判断,人们又会说,哦,原来儒家是不要王法的。一个人做了天子,就把天下当私产。
孟子的回答是,舜把瞽瞍从监狱中捞出来,舜也不再当天子。背着老父亲逃到人迹罕至的海滨,安居下来,共享天伦,乐而忘天下。
孟子那个时代,这是极高尚的选择。那时起,人人以天下为产业,必欲完全占有之而后快。这个回答兼顾了对国法的尊重,又把孝道放到了审美的高度。一个人为了某种非物质的快乐,放弃世界上最大的利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能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所以,这个答案维护了舜在历史上的圣王地位。
但桃应的提问在中国从来没有得到解决。舜的身份有两重,一是作为父亲的儿子,一是天下仰望的天子。前者是私的身份,后者是公的身份。孟子的回答,是让作为儿子的舜怎样行动。但是,作为天子的舜应该这样行动吗?
实际上,在孟子看来,天子舜和儿子舜是一回事。这就是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从治民的角度来说,让老百姓遵孝道,天下就和谐了。所以,舜无论如何不能坐视其老爸坐牢。孟子没想到,在以后的两千年里,把天下搞乱的,从来就不是老百姓,而是打着孝义大旗的皇帝和污吏。
孟子的伦理两难,是典型的中国人思路。他将问题提出来,却没有解决因此产生的伦理与法律间的冲突。公私之间的身份及行动,不像想象中那样可以轻易跨越。人是社会和政治的动物,他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可以“乐而忘天下”。“天下”,如果不是指政治实体,而是指文明社会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天下随时都在我们身边,不可须臾离之。忧也因它,乐也因它。
二
让我们暂且忘记孟子的寓言,来看看另一个类似故事。这是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阿尔刻提斯》,它在1942年由罗念生先生翻译出来,现又收入《罗念生全集》第四卷。对古希腊历史和文学的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故事。
阿尔刻提斯是斐赖城国王阿德墨托斯的妻子。国王的死期到了,但因为阿波罗的帮助,命运女神答应,只要国王能找到一个愿意代替他去死的人,国王就能继续活下去。阿德墨托斯得到这个消息,请求他的父母替他去死,但被拒绝了。只有妻子阿尔刻提斯愿意为他去死。这个故事就是讲述死神来临前后的情境。严格说,这个故事不能算悲剧,因为故事的结尾,到斐赖城做客的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的大英雄,将阿尔刻提斯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因此,这个充满悲伤旋律的戏剧拥有一个圆满的结尾。
《孟子·尽心上》:“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这就是“窃负而逃”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伦理设问。提问者说,如果舜为天子,皋陶(传说中严明的法官)为司法官。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舜该怎么办?
孟子处于伦理两难的困境中。这个问题中有一个前提,即舜有能力曲法以救父。你不是说无父无君的人是禽兽吗?现在父亲犯法了,不救他是否禽兽呢?但是,如果让舜去干涉皋陶的判断,人们又会说,哦,原来儒家是不要王法的。一个人做了天子,就把天下当私产。
孟子的回答是,舜把瞽瞍从监狱中捞出来,舜也不再当天子。背着老父亲逃到人迹罕至的海滨,安居下来,共享天伦,乐而忘天下。
孟子那个时代,这是极高尚的选择。那时起,人人以天下为产业,必欲完全占有之而后快。这个回答兼顾了对国法的尊重,又把孝道放到了审美的高度。一个人为了某种非物质的快乐,放弃世界上最大的利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能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所以,这个答案维护了舜在历史上的圣王地位。
但桃应的提问在中国从来没有得到解决。舜的身份有两重,一是作为父亲的儿子,一是天下仰望的天子。前者是私的身份,后者是公的身份。孟子的回答,是让作为儿子的舜怎样行动。但是,作为天子的舜应该这样行动吗?
实际上,在孟子看来,天子舜和儿子舜是一回事。这就是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从治民的角度来说,让老百姓遵孝道,天下就和谐了。所以,舜无论如何不能坐视其老爸坐牢。孟子没想到,在以后的两千年里,把天下搞乱的,从来就不是老百姓,而是打着孝义大旗的皇帝和污吏。
孟子的伦理两难,是典型的中国人思路。他将问题提出来,却没有解决因此产生的伦理与法律间的冲突。公私之间的身份及行动,不像想象中那样可以轻易跨越。人是社会和政治的动物,他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可以“乐而忘天下”。“天下”,如果不是指政治实体,而是指文明社会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天下随时都在我们身边,不可须臾离之。忧也因它,乐也因它。
二
让我们暂且忘记孟子的寓言,来看看另一个类似故事。这是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阿尔刻提斯》,它在1942年由罗念生先生翻译出来,现又收入《罗念生全集》第四卷。对古希腊历史和文学的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故事。
阿尔刻提斯是斐赖城国王阿德墨托斯的妻子。国王的死期到了,但因为阿波罗的帮助,命运女神答应,只要国王能找到一个愿意代替他去死的人,国王就能继续活下去。阿德墨托斯得到这个消息,请求他的父母替他去死,但被拒绝了。只有妻子阿尔刻提斯愿意为他去死。这个故事就是讲述死神来临前后的情境。严格说,这个故事不能算悲剧,因为故事的结尾,到斐赖城做客的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的大英雄,将阿尔刻提斯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因此,这个充满悲伤旋律的戏剧拥有一个圆满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