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三数字吧 关注:758,723贴子:99,077
  • 0回复贴,共1

传承载人航天精神 铸造大国重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顺利出舱,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航天员在太空的一小步,代表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一大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虽然起步晚、基础弱、底子薄,但是工程建设者心怀伟大梦想,接续迎难向前,仅用20多年就敲开了建设空间站的大门,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重要贡献。在挑战世界尖端科技领域的艰难征程中,培养造就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培育铸就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
  仰望星空敢于追梦
  中国人自古不乏仰望星空的勇气与浪漫。从屈原向天叩问宇宙起源,到嫦娥奔月的美妙传说,再到万户飞天的壮烈实践,一次次仰望星空,都凝聚着中华民族上下求索、不断超越的探索与跨越。回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正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把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化作国家发展战略,引领开启了壮丽的飞天征程。
  1992年,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大决策,中国载人航天由此迈出探索星辰大海的脚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继“两弹一星”之后,又一项高科技国家重点工程。作为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可靠性要求最严和风险挑战最大的重点工程,面对航天强国的技术封锁,没有现成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人类在探索太空的历程中,付出了无数艰辛努力,遭遇过数不清的挫折和重大牺牲。但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创造了成功率100%的优异成绩。奇迹的取得,靠的是航天人对关键技术反复验证,对方案严谨设计,对质量锱铢必较,对管理细致入微的严谨作风。“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这些话语道尽了载人航天事业辉煌背后的执着努力。
  一人飞天凝结万人心血。十四大系统、数千单位、十万大军,中国载人航天走到今天,可以说是调动千军万马、历经千辛万苦、攻克千难万险、造福千家万户、功铸千秋万代。无论一线二线、前方后方、军队地方,之所以甘为惊天动地之事、甘受“十年磨剑”之苦、甘做隐姓埋名之人,只为托举起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舟。
  在载人航天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推动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知难而进勇于创新
  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至今,没有特别的梦想、特别的精神,不可能创造特别的业绩。在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航天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特质,是一首史无前例的赞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
  “特别能吃苦”诠释了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太空浩瀚美丽,令人神往,但是它对人类的要求却极为苛刻。实现从飞行员向航天员的转变,被前苏联航天员列奥诺夫形象地称为“上天的阶梯”,航天员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低压缺氧耐力检查相当于以每秒15米的速度,被提升至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航天员冒着氮气在血管中形成气泡甚至气栓的危险,忍受头晕恶心甚至休克的反应,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说:“没有异于常人的坚韧,很难熬过来。”在超重耐力训练中,飞行员仅需持续承受5倍的重力加速度3秒,航天员却要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往往面部肌肉变形,呼吸异常困难,但手边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20年来从没有人碰过。
  “特别能攻关”诠释了航天人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在天宫二号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某出口压力数值不达标。科研人员马上将压气机拆下来排除故障,发现一个排气阀的阀芯上出现一个0.1毫米的多余物。为保证100%的可靠性,大家把管路一段一段拆下来检查、吹除,直到找到多余物来源并清除所有多余物后才放心。
  “特别能战斗”诠释了航天人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工程论证、立项时,就大胆提出技术大跨越思路,跨过美俄从单舱到多舱的40年历程,直接研制国际上第三代飞船,拿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为了确保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后发优势,在飞船设计、轨道控制、空间应用、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中,广大科技工作者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攻克了飞船研制、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轨道控制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尖端课题,不仅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而且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要求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展示了中国航天人卓越的攻关能力和创新能力。
  “特别能奉献”诠释了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载人航天是用生命去探险、用躯体去铺路的神圣事业。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来看,航天员始终与巨大风险、考验为伴。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540多名航天员,其中27人在执行任务或训练时罹难。2003年2月1日,正值中国航天员大队选拔首飞梯队的关键时刻,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重返地面过程中突然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当时,大家都为中国航天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感到担心,但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航天员大队党支部收到了全部参训的14名备选宇航员递交的请战书,他们表达了一个共同心声:“再大的风险也动摇不了我们征服太空的决心。”一致要求争当首飞第一人。正是由于在航天人心中祖国的分量最重、人民的利益最大,他们才能始终以报效祖国、成就航天事业为最高荣誉,中国的载人航天之路才能铸就辉煌、创造奇迹。
  不忘初心甘于奉献
  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黑河下游,坐落着中国第一个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离发射塔架不远,就是长眠着700多位航天英烈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这里埋藏着中国航天人的“根”和“魂”。“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也成为激励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密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历经十年艰辛,让中国航天诞生了目前为止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即便在世界航天的舞台上,长征五号也是当之无愧的强者。截至目前,它已成功将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送入了太空。
  与精神铸就同样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承。今天的中国航天人,比世界同行平均年轻15岁,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工程科研人员的80%。“60后”唱主角,“70后”挑大梁,“80后”当中坚,坚守理想、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年轻一代航天人,正在为实现中国载人航天新的突破积蓄强大力量。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的汪守利参加工作18年来,始终在一线从事设计工作,见证了载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亲身体验了航天型号产品研制过程的艰辛与不易。他说,每一个型号的成功,都浸透着大量技术人员、操作者及管理者的勤劳智慧。特别是近年来,航天型号众多,研制周期紧张,航天人正是秉承航天精神,刻苦攻关、大力协作,为航天梦强国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通信中心的王雷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同时对于中国空间站工程和探火工程来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每一次航天任务都是对载人航天精神“力行”的最佳展现,作为基层支部的党员,更应发扬红色传统,为建设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贡献一己之力。(经济日报记者 姜天骄)


1楼2021-09-22 14: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