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吧 关注:7,523贴子:162,036
  • 45回复贴,共1

横向对比下的1944德国地面武器军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IP属地:上海1楼2021-09-07 20:00回复
    现在能看到的大多数分析德国军工产量的文章结论都错得离谱,而数量不多的那些能上数据所以错的没那么离谱的也压根没意识到那些数字都代表了什么意思。结论先放前面,即使完全不考虑战略轰炸带来的影响,德国在1944年的军工生产量也是极为恐怖的。由于集中于陆军兵器生产,某些项目甚至比美国的巅峰还要强(当然算上空军和支援装备肯定还是要被拉开一大截的)。有人可能要问德国都生产了这么多武器,咋还是崩的那么快啊?当然是因为两线作战,没法积攒兵力兵器啦;而且正是德国这离谱的武器产量使得德军在经历了夏天两次毁灭式的大败(如果算上二次雅西的话就是三次)后,年底仍然能在两条战线上都拉起力量还过得去的军队,甚至能在战线上的某些地方发动反击(阿登和康拉德)
    接下来是对比时间。规则如下:
    1. 参与对比国家为德美苏。别问我为啥没英国,我没英国的数据
    2. 我认为相似的武器会用同样的颜色标注,例如德国装中75的战车、苏联装85的战车和美国装3英寸/76炮的战车
    3. 各项均取本国产量巅峰所在年份(当然是我个人认为的。要是你觉得年份不对可以再找顺便把数据列一列并给出理由)。德国无一例外都是44就不打了,另外两国会加上


    IP属地:上海2楼2021-09-07 20:01
    回复
      炮兵
      野战炮和围城炮(计入山炮):

      可以看到,虽然苏联以造炮多而闻名,但是火炮巅峰产量实际上跟德国拉不开多大差距,围城炮则干脆瘸腿。而美国则是轻型火炮被德国压制得死死的,重型倒是能反过来拉开差距。
      野战炮和围城炮的炮弹:
      前人已经有结论了,就不再造轮子了。值得注意的是未计入德军的75mm加农炮和山炮炮弹(1944年合计1,664,500发)、105mm加农炮炮弹(1944年合计2,872,700发)、105mm山炮炮弹(1944年705,000发)和法国155mm榴弹炮炮弹(1944年1,041,300发),不过不影响结论。
      https://zhuanlan.zhihu.com/p/58842142
      火箭弹:
      由于德国有一次性发射架混数量、而苏联又全部是卡车底盘的火箭炮,就不做发射装置比较了。美国的数据计入海军火箭弹:

      比较令人意外的是三国产量仅看数字很接近。硬要挑一个的话德国的产能是最高的,因为德国的平均口径是最大的。当然美国这个数据是在大量海军火箭的加持下才实现的,这倒符合一般印象,即欧洲战场没啥火箭炮、太平洋登陆战则是没事拿火箭炮洗一遍
      综合来说,德国生产的远程火力投送能力不会比美苏任何一国差,而持续能力更是高出一头。生产所谓战争之神的工作上,做的最好的其实是德国人


      IP属地:上海3楼2021-09-07 20:03
      回复
        步兵炮和迫击炮:

        其实这个结论倒不会多出乎意料,德国的步兵炮产能比苏联稍好一些,但是在苏联上十万的迫击炮产量面前意义不大。不过说句实话,迫击炮再多,师级往上的压制火力瘸腿就是瘸腿,毕竟82迫击炮最大射程3km出头,120也就是6km不到,这玩意儿怎么能当正经压制火炮用呢?
        步兵炮和迫击炮炮弹:

        同样没啥意外的,唯一可能让人意外的就是苏联的产量优势没迫击炮本身那么大而已
        总的来说,团营火力方面,苏远大于德大于美。这与德国人的记忆是吻合的,不停的迫击炮骚扰正是苏军的特点


        IP属地:上海4楼2021-09-07 20:05
        回复
          步兵武器:
          苏联的子弹生产量偷懒用了当年的消耗量,手榴弹找不着,按照四年消耗1.2亿枚手榴弹的数据产量应该在4千万到6千万之间;大口径机枪弹(即12.7mm机枪弹)也计入步枪弹;突击步枪计入冲锋枪,突击步枪弹计入手枪弹

          德国特殊的机枪生产机制(基本都是中型机枪)使得三国的机枪生产数量基本上在伯仲之间;但是美国步枪全部半自动(还算了全自动的BAR),步兵火力要强上不少,因此在开阔地的交火中具有一些优势。但是如果进入近距离战斗,大家都要互扔手榴弹的时候,美军就处于劣势了。诺曼底和许特根可以当作是这种军工现象的延伸,不过实际上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就是了
          相对于德国,苏联则更倾向于发扬近战火力,从恐怖的冲锋枪生产数量和几乎赶上步枪弹的手枪弹消耗量就可以看出来。这与东线的战争形态密切相关,毕竟苏联人多而德国前线兵力短缺,把人送进堑壕进攻就基本成功
          可以看到德国的生产策略较为中庸,数据上看(除了美国的步枪弹高出一大截以外)三国各有特点。总的来说基本还是五五开


          IP属地:上海5楼2021-09-07 20:05
          收起回复
            坦克、自行火炮与反坦克武器
            直射战车(按装载火炮划分):

            各国独有的装备比较多,就多展开分析吧。苏德的主战战车(即灰色标识部分)产量接近,美国就比较拉跨,主要是火力更弱的75mm战车和轻型的37mm战车。而高端战车方面,美国瘸腿(毕竟潘兴这会儿还没出生),苏德各自有不同的想法:德国偏向高效猎杀对方中型坦克的大号中型坦克(即黄色标识部分),而苏联更偏向重火力期望一炮击毁对方重型坦克(即天蓝色部分),与各自所面临的挑战相对应——德要高效处理英美苏三国大量的中型坦克,而苏则要应对德国用于处理中型坦克的重型武器。至于孰优孰劣,我觉得不好判断,唯一可供参考的是德国生产的纯粹用于反坦克的底盘比苏联的同类底盘少了2980辆,去掉76mm反坦克(即T-34-76)的产量的话将会多1004辆。双方纯粹反坦克的战车产量可以说总的来说是比较接近的
            但是苏联的生产策略成功在他们支援步兵的突击炮也能用于反坦克,比如著名的ISU-152(即浅灰色的152mm反坦克/突击炮)。因此德军必须用反坦克炮的产量优势来抵消苏联在战车上占有的一定优势
            反坦克炮:

            看起来德国人的反坦克炮产量甚至比苏联人还少,但是实际上德国最差的反坦克炮(即灰色部分)也比苏联最好的反坦克炮更好,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击穿英美苏的主力战车;而苏联反坦克炮生产的大头(即深蓝色部分)甚至连击穿德国最常见的主战战车的正面都很困难。可以说德国大量的高质量反坦克炮足以抵消任何一个国家所可能在装甲车辆上取得的小优势,更不用说德国还有更加大量的反坦克火箭筒产量了(与美国基本持平,而穿深则更具有优势)


            IP属地:上海6楼2021-09-07 20:06
            回复
              防空武器
              这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一项。尽管很多人都能认识到德国在帝国防空战中投入颇多,但是投入究竟有多少却没啥概念。当然,更被人忽略(可能是压根没人想到)的是美国在防空方面的投入
              防空炮(仅计炮管数,计入海军):

              防空炮弹:

              可以看到,德国在防空炮上投入的资源最多与美国不分上下,美国的轻型防空炮弹产量甚至能达到德国的数倍;重型防空炮炮弹方面,美国更注重5寸级别防空炮炮弹的生产,德国则以88mm炮为主
              这个现象的主要产生原因是美国海军正在快速扩张,为了保证军舰有充足的弹药储备,必须大量生产防空炮弹。当然,这也牵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德国为例,一门88高炮的造价为3万帝国马克,处于105mm榴弹炮(2万帝国马克)和150mm榴弹炮(4万帝国马克)之间。苏联则没有这样的担子,可以全力以赴地将资源投入野战炮的生产中


              IP属地:上海7楼2021-09-07 20:08
              回复
                最后再总结一次,德国在1944年的地面武器产能相当高,完全可以与各国的巅峰一战(美苏巅峰是42、43和44都有,德国直接集成到44年一年),甚至总的来说对美国都有一定优势。当然这也是因为德国的资源过于倾斜军备生产,其余支援武器生产则弱了不少,比如卡车,1944年德国人仅生产了8万辆军用卡车,而美国人则生产了接近65万辆军用卡车。同时美国人还拥有世界顶级的航空工业,德国完全无法与之相比
                参考书目:
                Hahn, F. (2003) Waffen und Geheimwaffen des deutschen Heeres, 1933-1945. Dörfler Verlag GmbH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808152948/http://sturmvogel.orbat.com/ussbsord.html
                War Production Board. (1947) Official Munitions Produ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Months, July 1, 1940 - 31 August, 1945. Civilian Production Administrative
                Krivosheev, G. F. (1997) 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tackpole Books
                https://forum.axishistory.com/viewtopic.php?t=139080&start=15


                IP属地:上海8楼2021-09-07 20:09
                回复
                  全文完


                  IP属地:上海9楼2021-09-07 20:10
                  收起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9-07 23:09
                    回复


                      IP属地:北京13楼2021-09-08 06:20
                      回复
                        补充一点,其实德国后期之所以崩得这么快除了因为多线作战以外,还跟轰炸造成的燃料匮乏有关。我认为盟军航空兵对德国燃油工业的重点轰炸这才是44年夏季德军遭到的最致命的打击,带来的后果比诺曼底、巴格拉基昂和罗马尼亚这几次大溃败还要严重,直接导致后期德军的机动性遭到了沉重打击并完全丧失了发动像蓝色计划和堡垒行动这样的大规模战略进攻的能力(只能在局部进行反击),很可能至少把战争结束的时间缩短了一年(如果不考虑45年夏天美国搞出了原子弹这个因素的话),直接起到了釜底抽薪的效果。
                        盟军航空兵在5月开始对德国各大主要合成燃料工厂和德国仆从国的各大油田(比如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油田)进行重点轰炸之前,德国的月度燃油产量一度上涨到了70多万吨的历史巅峰水准。按照此前一年的增长速度,如果没有轰炸的话,44年底的时候德国的燃油产量就能够达到每月100万吨的水准,不考虑45年夏季盟国就拥有了核武器这个因素的话,这样的燃油产量再加上总动员以后德国惊人的飞机、大炮和坦克的产量,足以确保德国把战争拖到1946年春了,各大军种的燃料储备也达到了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以来的最高水准,但是,在经历了盟军连续三个多月的轰炸之后,9月份德国的燃油产量已经直线下降到了26万吨(只相当于轰炸之前1/3左右的产能),8月底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在落入苏军之手的时候其产油量已经下降到了只有轰炸前的10%的水准,与此同时德国的航空燃油更是下降到了只有轰炸前的4%的水平。
                        至于轰炸对于德国各军种的直接影响,只需要看一下德国空军的遭遇就知道了:5月份的时候德国空军的燃油库存达到了历史巅峰的58万吨的水平,到9月底的时候已经降到了18万吨,导致德国空军最高指挥部(OKL)不得不大幅度缩短飞行员的训练时间,并且严格限制轰炸机部队、侦察机部队和夜间战斗机部队的出击次数,只有在西线担负着保卫帝国本土上空重任的昼间战斗机部队才被允许保持先前的战斗强度和出击次数,中型和重型轰炸机部队只有在“决定性时刻”才允许起飞支援陆军作战。而且,44年下半年德军地面部队在各条战线上撤退的过程中也是一路丢车,大量完好无损或者受损程度并不严重的装甲车辆由于燃料匮乏而不得不被德军给遗弃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莱斯口袋突围)。这也是为什么44年下半年德国军工生产达到历史顶峰却并没能改变战局的原因。道理很简单,没有燃料,你生产再多的飞机、坦克、突击炮、装甲车和卡车也开动不起来。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1-09-08 15:35
                        收起回复
                          顶一下,确实了不起,可惜太晚了啊,如果决定性的1942年,哪怕1943年有这样的产能,东线鹿死谁手未可知啊


                          IP属地:北京17楼2021-12-13 15: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