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舟吧 关注:120,588贴子:4,646,348
  • 4回复贴,共1

【一粒红尘Ⅱ】某个茶楼老板的再就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坐下来,跟我说说你的故事,若是投缘,茶水免费又何妨?”
现在想来,我有多久没有说过这句话了?上次这样说话还是六年之前。那时候我开了个帖子,效法蒲松龄,支个小摊子,倾听四方来客的故事。煞有介事地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建议,阴差阳错之下,倒真给予了一些人片刻的安慰。
时至今日我打开那个帖子,看到昔日幼稚的自己,总不免尴尬掩面。但我还是很感谢当初那个脑袋一热开茶楼的决定,它让我经历了很多事,邂逅了很多人......
哪怕时过境迁,它也依然是我身上一道抹不去的烙印。提醒我有些回忆是不会忘却的,它只不过被时间的风沙所掩埋。当我越来越频繁地想起以前的人们,想起我魂牵梦萦的茶楼,我就知道,我是时候回到这里了,哪怕那些熟悉的面孔都已经留在了过去。
没有关系,我毫无悲喜。因为我从来都知道:来自天南海北的我们,总有一天会各自回到天南海北中去。
曾相遇的人,我祝你安好。
这次回来,我还愿意称它为茶楼。规矩也还是原来的规矩:你留下故事,我为你沏茶。
不管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自己的或是别人的,只要你愿意分享,我都愿意倾听。
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我不会再是单纯的倾听者,我也会成为讲述者的一员,讲述我与这个世界的亲密与疏离。
不用担心插楼的问题,有什么想说的直接回复就可以,我会及时给你递茶的。
那么,忘川茶楼,开业喽!


1楼2021-05-12 19:27回复
    人的变化总是发生在不知不觉间,这一点我直到年纪渐长才发现,至少对我而言,现在社交这件事已经不是能够像原来那样轻松做到的事情了。说实在的,我一时搞不清楚是关掉茶楼导致了这样的变化,还是这样的变化促使我关掉了茶楼。
    所以,在这离开的六年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只交到了三个朋友,三个与我爱好相近,趣味相投的朋友。
    朋友A是朋友的朋友引荐的。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和我在生活中交流写作的人。她的文风十分冷静,行文之时不喜欢携带褒贬的情绪,习惯用最冷静和客观的笔调去书写人物的行动。就像她本人的性格和文学批评风格一样:直来直去,一针见血。刚认识她的时候还觉得她说话太冲,闹过误会。解开之后我们成了彼此精进文章的磨刀石,是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朋友B是潜藏在我朋友圈的遗珠,本来很久没有联系了。某次深夜聊天之后重新挖掘了彼此。她原本也是我在文圈里认识的人,不过我们在一起时很少谈论文学。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上的牢骚小事,想起来的时候就对彼此说说。她和我差不多大,却更像个姐姐,让人很有依靠感。
    朋友C最开始只是普通的沙雕网友,和我的关系仅限于在群里聊天打屁。关系深化的原因同样是深夜万籁寂静时的交流。黑夜是神奇的幕布,能够弱化人的心防,能够陪你长夜痛哭的人总能轻易的走进你的内心。于是朋友C成为我所有朋友中地位最特殊的一位,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至交好友的级别。
    朋友在精不在多,我一直相信这一点。有这三位走入我内心的朋友我已经感到幸运。直到我更加深入地探索她们地内心,才发现她们每一个人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心理疾病。
    A前不久刚刚被确诊抑郁,正在和学校扯皮休学的事。学校主张让她回家休息,她却满脑子都是提前毕业。是的,学习上她十分优秀:三年就修满了大学四年的课程。但交际上一塌糊涂,经常因为性格原因和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这也是她症状的诱因之一。我尝试劝慰她遵循医嘱,她却固执地认为只要离开了令她绝望的大学环境自己便能康复。
    B从小由于父母的原因对家庭缺乏归属感。不仅仅是缺乏归属感那么简单,每次听她一脸平静地说起自己的家庭,我却总能听出潜藏在底部的绝望。我猜测她大概不是被不公正的对待撕裂了家庭的观念,而是从根源上就没有建立这个观念。据她自己叙述,从小到大接受的来自长辈的关爱几乎是零。
    所以毕业之后,她一个人到了苏州定居,靠着稿费过活。即使被家里冻结了银行卡,也没有动过回去的念头。他告诉我说,她的病,在于没有共情。
    我曾经问过她,离开家会让这个病痊愈吗?她沉默了一会:“总不会比现在更糟糕了。”
    关于C,我了解的是最多的。她本身就是藏不住话的性格,生活里遇到什么事都会首先跟我分享。我机会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见证了她对一个男生动心、追求、恋爱、分手到求复合的全过程。直到某一次聊天,她带着哭腔跟我说,她一直计划着在28岁那年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一刻我浑身发凉,在这个平静的事实背后,我仿佛看见一个倒计时的钟,和一个蹲在时钟旁边谋算自己生命的人。
    我问她原因,她含糊其辞,只说是家庭原因。
    我已经忘记那天晚上的话题是如何结束的了,只记得自己失眠了一个晚上:脑子里不断闪来闪去的,是“达摩克里斯之剑”、“终焉倒计时”等等意义不明的词汇。ABC三个人的脸在我的脑子里装来撞去。那晚我思考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身边的朋友,内心都是如此残缺、破碎、遍体鳞伤。我反复审问自己:当今这个时代心理健康的人这么少吗?像我这样内心澄澈波澜不惊的人,什么时候也成了稀缺角色。
    那是我第一次在自己的房间里看见日出。
    看见阳光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她们是向我倾诉这些,她们每个人都选择向我倾诉这些,也许意味着这就是我该做的事。我伸出手按在窗户上,阳光从指缝透出来。我突然念头通达,明白了我的使命。
    于是我对她们每个人说:“有任何需要倾诉的,都可以找我,我会一直听你说。”
    我承认我退缩过,害怕过。担心我凝视太久黑暗,最后也成为黑暗的一部分。承接负能量是一项危险的工作,需要付出一定的觉悟。但我为了这些被称为“朋友”的人,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
    我愿意扛着一些东西,更用力的活着。


    2楼2021-05-13 17:54
    回复
      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长大了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5-17 18:20
      回复
        学校的ATM机坏了,手里的一笔钱没办法换成电子货币,我不得不去往学校附近唯一一家万达。
        天气炎热,阳光灼烧着皮肤。我像一个被套在黑色布袋中的人,张嘴呼气,又像深海中的鱼,在毒辣的阳光下挣扎求生,维系生命。地上的火气是会上脑的,由此我坐过站的事情倒显得可以被原谅了。
        白天的万达很恬静,有一种不属于她的慵懒气氛在这里盘踞。直到我存完钱出来,走在灰色石板铺的街道上,这种感觉真切地降临在我跟前。学校屹立在广州边缘,这座万达又屹立在边缘的边缘,在这种情状下,倒不如说这个地方就是为了入夜而准备的。
        至于在太阳高悬的此刻,林立在两旁的店铺里外见不着人影,不论是店员还是顾客。桌子椅子在凌乱中整齐着,人类的介入是一种多余。我漫步在光影交接的街道上,终于有机会与我自己对话,
        自从我开始备战研究生以来,有多久没有这样“挥霍”一个下午?无论是漫步还是独处,在很多时候之于我已经是一种奢侈。呼啦啦涌向课室、图书馆、饭堂…这些切片才是我生活的常态。我好像一直在思考,有好像什么都没有思考。汲汲着,忘却了我自己。
        不如放空,不如放空,即使是这样吹着盛夏的热风,呼吸从地上蒸腾起来的炽热空气,内心久违的得到一丝宁静。耳机里周深百灵鸟般吟唱:“就此告别吧,水上的列车就快到站,开往未来的路上没有人会再回返……”
        这一瞬间短暂的停留,是我奔赴未来道路上最好的休憩,亦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美好。
        夕阳西沉的时候,我回到学校。在图书馆前的大广场上,一回头,看见一朵白兔形状的云,被笼罩在余晖里,低头和我对视。然后天空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把这份宁静发挥到极致。
        也许未来每一次,当我的思绪回到这个下午,我都会想起,我为什么依然爱着这个世界。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5-19 22:02
        回复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品茶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长大以后,倾诉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5-21 06: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