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有个莫家楼】
楼外天有天外楼 流水有鱼有水流
家是根源根是家 留名美妙美名留
2013年唐荣尧《中国新天府》书中记载:消失的明珠莫家楼。
莫家楼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很久以前在塞上江南宁夏川,流传着“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子入到天里头”这个优美的小故事。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谣》传唱着“中卫有个莫家楼”
2003年8月6日宁夏新闻网记载:中卫人爱讲这么一句话:“阿们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子入在天里头。”这话用中卫方言说出来,非常生动有趣”。这句话的背后,是中卫人以莫家楼为骄傲的历史。这里面含着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1988年《柔远乡志》首次记载了《中卫有个莫家楼》的故事。
传说有三个宁夏人住店,宁夏人都有睡热炕的习惯,但旅店的热炕只能睡一个人,有人提议看谁把自己家乡说的高,谁就睡热炕,银川的孙银匠说:“银川有个北塔,离天只有一丈八”;中宁的李木匠说:“中宁有个牛头山,扎起胳膊摸着天”;中卫的莫铁匠想起从前莫家楼来自九省十八县的人经常把自己家乡说的高,莫家楼的河南人说:河南有座塔,离天只有两丈八,四川人说:四川有个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 湖北人说:“湖北有座黄鹤楼,半截插在云里头”,莫铁匠就说:“中卫有个莫家楼,半截子入到天里头”,可称“天下第一楼”,中卫人赢得了睡热炕权,莫家楼也因此名扬宁夏山川。最早传说是“广武有个牛头山”, 1933年建了中宁县后,又说中宁有个牛头山。全国民谣中有三十多个楼在天里头。
莫家楼房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1953年前莫家楼有一个方形土台形似长城烽火墩遗址,莫家楼的方形土台是莫家楼房的遗址。莫家楼的土台离黄河很近,按全国黄河边相似的古代建筑考查,莫家楼是望河楼,用于河防、瞭望黄河上下来往航船、瞭望来往驼队、瞭望军情。
莫家楼是鱼米之乡
1942年8月21日《西北日报》庞戈记载: “离中卫十五里的莫家楼,风景佳丽,水满沟渠,仿佛是江南水乡。
莫家楼风光( 沁园春)
莫楼风光,千年水乡,万年波涛。
望长河落日,金光闪闪,肥沃大地,麦浪滔滔。
水美鱼肥,柳绿稻香,游览冰桥兴致高。
待晴日,看歌舞演唱,分外妖娆。
家乡如此多娇,引无数儿孙成英豪。
昔码头帆船,大浪飞鱼,古树盐山,高入云霄。
百鸟驼铃,小桥流水,风景如画似神雕。
前景美,看鱼米之乡,还在今朝。
莫家楼的鱼米之乡己有757年的历史。1264年元朝郭守敬修缮了太平渠 (一干渠)。在太平渠上架了莫家大桥,莫家楼人在莫家大桥太平渠两边开发千亩农田,建成了鱼米乡。人民公社大搞农田建设,莫家楼的农民苦干三十多年,建设沟渠路,实现了园田化、农业机械化,实现了“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理想。人民公社给了农民土地住房,使农民生活至今有了保障。
解放前,1947年粮食亩产小麦150公斤、水稻200公斤。1972年莫家楼农民郭建华试验成功《三种三收》粮食大增产,亩产500余公斤。1985年后出现了吨粮田,亩产小麦玉米达到1046公斤(小麦381公斤玉米660公斤)。
1986年莫楼村粮食总产量84万公斤, 人均产粮496公斤,公购粮14.4万公斤,人均商品粮87公斤。莫家楼的农民六十年向国家交售公购粮三千多万公斤,对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是对全人类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