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虎代表学校对严应骏一行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感谢江宁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金科院建设发展的大力支持。他表示,幕府校区整体置换和江宁台创园新校区建设,这是市区两级党委和政府关心支持的重要成果,是学校领导班子抢抓机遇的重要体现,将在学校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学校在“十四五”期间乃至更为长远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发展潜力。学校将以此次共建签约为新契机,结合江宁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深化产教城融合,全面提升学校服务江宁的质量和贡献度,用心当好江宁人,在江宁建设创新名城核心区、美丽古都典范区中积极发挥作用。
严应骏对本次签约表示祝贺,对学校一直以来为江宁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江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他表示,在“收官”与“开局”之际,江宁区与金陵科技学院共建新校区项目顺利签约,顺应江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学校发展需要,标志着校地双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表示区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高质量发展,希望通过新校区的共建突出金科特色、强化金科优势,利用学校科教资源优势,推动江宁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新农业新引擎,研究发展新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宁出力献策。他强调,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将全力支持台创园新校区建设工作,加快推动共建协议的落实落地。
刘永彪在签约仪式上讲话,代表学校再次感谢江宁区委区政府对学校事业发展的鼎力帮助,并介绍了本次签约活动的背景及学校加快推进事业发展的相关情况。他说此次签约在学校发展史册上具有重大意义,是“两落地一融合”工作在江宁区最生动的体现。他希望双方合力推动新校区共建工作,打造农科教新高地,共同打造以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特征,政产学研全面深度结合的示范性校地战略合作新模式,加快推动江宁区重点产业发展和学校事业发展,将江宁台创园新校区打造成推动江宁区高质量发展和金科院建设江苏一流、国内高水平新兴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支撑力量。
2月20日上午,市教育局副局长周鹏带领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财务处、高师处、市财政局教科文处相关负责人来我校调研校区建设工作。我校副校长高永祥、江宁台创园党组书记周书全参加了调研。
周鹏一行先后来到我校幕府校区和江宁台创园,详细了解幕府校区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土地属性、存在问题,并深入了解了江宁台创园的区域位置、周边条件、配套服务等具体情况。
高永祥向市教育局、市财政局一直以来对学校事业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加快推进校区建设是学校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深化产教城融合的重要举措,学校“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坚持“南京化战略”,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利用人才优势,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深入贯彻落实“两落地一融合”,为“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再作新贡献。
严应骏对本次签约表示祝贺,对学校一直以来为江宁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江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他表示,在“收官”与“开局”之际,江宁区与金陵科技学院共建新校区项目顺利签约,顺应江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学校发展需要,标志着校地双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表示区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高质量发展,希望通过新校区的共建突出金科特色、强化金科优势,利用学校科教资源优势,推动江宁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新农业新引擎,研究发展新农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宁出力献策。他强调,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将全力支持台创园新校区建设工作,加快推动共建协议的落实落地。
刘永彪在签约仪式上讲话,代表学校再次感谢江宁区委区政府对学校事业发展的鼎力帮助,并介绍了本次签约活动的背景及学校加快推进事业发展的相关情况。他说此次签约在学校发展史册上具有重大意义,是“两落地一融合”工作在江宁区最生动的体现。他希望双方合力推动新校区共建工作,打造农科教新高地,共同打造以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特征,政产学研全面深度结合的示范性校地战略合作新模式,加快推动江宁区重点产业发展和学校事业发展,将江宁台创园新校区打造成推动江宁区高质量发展和金科院建设江苏一流、国内高水平新兴应用型大学的重要支撑力量。
2月20日上午,市教育局副局长周鹏带领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财务处、高师处、市财政局教科文处相关负责人来我校调研校区建设工作。我校副校长高永祥、江宁台创园党组书记周书全参加了调研。
周鹏一行先后来到我校幕府校区和江宁台创园,详细了解幕府校区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土地属性、存在问题,并深入了解了江宁台创园的区域位置、周边条件、配套服务等具体情况。
高永祥向市教育局、市财政局一直以来对学校事业发展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加快推进校区建设是学校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深化产教城融合的重要举措,学校“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坚持“南京化战略”,充分发挥专业特色,利用人才优势,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深入贯彻落实“两落地一融合”,为“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再作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