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弟子吧 关注:177贴子:332
  • 2回复贴,共1

论尚武精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尚武精神”的是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他把体育、技击、强国、富民结合在一起,提出“求自卫之道,重尚武精神。”在内忧外患的紧急关头,很多仁人志士提出了用尚武来强国强种的主张。他们提出的“尚武精神”的主要是通过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练功习武,增强体质,来达到强国强种、富国强兵的目的,当时的“尚武精神”,是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背景下的呼喊,它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爱国、强身、保民、自强、抗争、向上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 尚武精神,经过两千年的蕴育发展,内涵不断丰富,逐渐承载了厚重的精神文化内涵。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概括为忠、勇、义、侠、礼、仁六个字。 “忠”就是要精忠报国。尚武之人大都有精忠报国的尚武精神。综观我国武术的发展历史, 许多爱国英雄的动人事迹, 如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光照后人。“义”和“勇”是儒家与兵家所推崇的美德。重义轻利, 见义勇为, 讲诚信也是武林前辈的一贯教育传统。“有行之谓有义, 有义之谓勇敢, 故所贵于勇敢者, 贵其能以立义也; 所贵于义者, 贵其有行也; 所贵于有行者, 贵其行礼也。故所贵其勇敢者, 贵其敢行其礼义也”。意思就是说, 勇敢之所以可贵, 贵就贵在敢伸张正义, 树立正气, 见义勇为。“勇有于气者, 有勇于义者, 君子勇于义, 小人勇于气”( 《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传》) , 指出了持勇用勇的不同意义, 小人把勇作用于狭隘的个人利益, 而君子则把勇作用于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上。古代尚武之士崇尚“义”和“勇”, 是为了百姓利益, 打击的是有损国家和百姓利益的小人、恶人。这种伸张正义, 以国家和百姓利益为重的美德, 是历代大多数习武人士所奉行的人生价值准则。这个准则, 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崇尚和弘扬。当今社会, 仍有许多不良风气, 有许多敢违法犯纪的不法分子。这对和谐社会构建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对此, 一方面, 要以武德之精神教育国民树立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社会主义利益观; 另一方面, 遵纪守法之国民应遵循武德之精神, 树立正义之气来抵制不良风气, 让它们无立足之地。 “侠”是武的派生物, 武是侠的根基, 义是侠的灵魂。有武有义, 方显侠的本色, 即重气节, 讲承诺, 轻生死, 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侠的表现体现了尚武之人的有为。在我国古代, 侠是百姓心目中打击腐败丑恶势力所期盼的英雄。武术名家吴图南先生在其《国术概论》中讲到, 习武的“意义除包括拳术器械之外, 当以修身养性唯一之目的。养成勇敢奋斗, 团结御辱之精神, 培养雄伟侠烈之风气, 扬民族固有之技能镲。”今天我们习武固然不是为培养古代之侠士, 但侠的本色仍为我们所敬仰、发扬。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侠的本色中认识到其更深刻的含意, 古代侠士的风范,其意义在于他们没有谋私利之想, 他们的动机、行为都是正义的。因此, 我们要把这一行为运用到现代社会发展服务上来。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邪恶之气还需要国民发扬侠士风范, 以正义之力抵之。 “礼”乃儒家之重要思想。我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义之邦”之称, 谦虚礼让, 宽厚待人, 诚信至上, 孝敬父母, 尊敬师长, 助人为乐等精神都是传统美德中的礼节要求, 也是习武之人的养身之道。特别尊师重道一直印在每位习武者的心中。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礼节的一贯传统。荀子对尊师重道有过这样的论述, “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 而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他把尊师重道与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武术界中, 也有“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说法, 表明弟子对师道的崇敬之情。现代社会, 应赋予尊师重道、谦虚明礼、宽厚待人等新的涵义。应把“礼”之义延伸到社会各方面。我们既要尊敬师长, 孝敬父母, 尊重他人, 还要顺应社会主流之德, 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真正地把武行之礼运用到各行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上来。
“仁”是儒家思想的理论核心和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之所以尊贵,就在于有“仁”而且能自觉为“仁”。那么一个人怎样做才算达到“仁”呢?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荀子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儒家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达到“仁”的标准的尺度是“礼”。以“礼”为行动准则,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重视伦理道德,维护君臣,父子夫妇伦常关系,克制自己,使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生活的言行合于礼,就达到了“仁”的要求。


1楼2021-02-20 17:32回复
    尚武精神现在已成为国家战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5-11 17:38
    回复
      也是每个国人需要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5-12 21: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