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阳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泥河湾旧石遗址群”就位于本县境内。80余年来,通过对这些载有丰富信息的遗址的发掘、研究表明:早在200万年前,这一片土地上就有古人类活动,堪比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的奥杜维峡谷,因此,这里也被誉为“人类的东方故乡”。
4000多年前的夏代,这片土地上就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社会活动形式,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明。
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赵国即置安阳邑,维辖今阳原大部土地,成为我国建县最早的县份之一。
几百万年来,勤劳、智慧的阳原人民在这片土地拨撒汗水,收获辛劳,生生不息,繁衍成长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与这片土地相适应的,反映他们生产生活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多个项目,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分布广泛,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光彩夺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我县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我县人民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对实现我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保 护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及国务院分别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启动了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之后,河北省、张家口市相继出台文件、举办培训,布置全省、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
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从2006年正式启动,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县以“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为主题,策划组织了系列宣传活动,提高了全县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县文化局组织撰写的论文《历史与现实的对白——阳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思考》在河北省群文学会组织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成果评奖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2007年我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政协、宣传、广电、财政、文化、民宗办等单位领导为成员,成立了阳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宏宇,副主任委员:侯文玉、曹瑞,委员:杜世昌、李树恩、马武海、池涌、张子尉、李树真、王洪斌、赵宏清、李凤成、张学军、胡晓明、张林、韩新春;成立了阳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在县文化馆,馆长为“非保”中心主任。
三、成 果
2006年6月,竹林寺寺庙音乐被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4月,申报“竹林寺寺庙音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7年5月,申报“揣骨疃圪渣饼制作工艺、曲长城木偶戏、西城王氏木雕艺术”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7年6月,竹林寺寺庙音乐传承人——东城镇“三元义”鼓乐班一行8人,参加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艺调演”(下图),演奏了传统曲目:《十报恩》、《掉泪金钱》、《沐浴堂》等,引起观众强烈反响,受到有关专家领导好评。
2007年10月,县政府公布了我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包括四类六项,分别是:民间舞蹈——揣骨疃曲长城背搁;传统戏剧——揣骨疃曲长城木偶戏;民间音乐——竹林寺寺庙音乐冯子存笛子演奏艺术;传统手工艺——西城王氏木雕艺术、揣骨疃圪渣饼制作工艺。
阳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泥河湾旧石遗址群”就位于本县境内。80余年来,通过对这些载有丰富信息的遗址的发掘、研究表明:早在200万年前,这一片土地上就有古人类活动,堪比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的奥杜维峡谷,因此,这里也被誉为“人类的东方故乡”。
4000多年前的夏代,这片土地上就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社会活动形式,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明。
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赵国即置安阳邑,维辖今阳原大部土地,成为我国建县最早的县份之一。
几百万年来,勤劳、智慧的阳原人民在这片土地拨撒汗水,收获辛劳,生生不息,繁衍成长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与这片土地相适应的,反映他们生产生活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等多个项目,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分布广泛,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光彩夺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我县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我县人民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对实现我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保 护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及国务院分别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启动了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之后,河北省、张家口市相继出台文件、举办培训,布置全省、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
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从2006年正式启动,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县以“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为主题,策划组织了系列宣传活动,提高了全县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县文化局组织撰写的论文《历史与现实的对白——阳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思考》在河北省群文学会组织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成果评奖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2007年我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政协、宣传、广电、财政、文化、民宗办等单位领导为成员,成立了阳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宏宇,副主任委员:侯文玉、曹瑞,委员:杜世昌、李树恩、马武海、池涌、张子尉、李树真、王洪斌、赵宏清、李凤成、张学军、胡晓明、张林、韩新春;成立了阳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在县文化馆,馆长为“非保”中心主任。
三、成 果
2006年6月,竹林寺寺庙音乐被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7年4月,申报“竹林寺寺庙音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7年5月,申报“揣骨疃圪渣饼制作工艺、曲长城木偶戏、西城王氏木雕艺术”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7年6月,竹林寺寺庙音乐传承人——东城镇“三元义”鼓乐班一行8人,参加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艺调演”(下图),演奏了传统曲目:《十报恩》、《掉泪金钱》、《沐浴堂》等,引起观众强烈反响,受到有关专家领导好评。
2007年10月,县政府公布了我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包括四类六项,分别是:民间舞蹈——揣骨疃曲长城背搁;传统戏剧——揣骨疃曲长城木偶戏;民间音乐——竹林寺寺庙音乐冯子存笛子演奏艺术;传统手工艺——西城王氏木雕艺术、揣骨疃圪渣饼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