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吧 关注:194,206贴子:1,393,599

普济兄,问你一个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请问,在切韵时代,庄组字的构拟是怎样的?是卷舌吗?


1楼2010-02-03 14:11回复
    普吧主一定会说是卷舌吧。
    国际上认为是卷舌的也很多,其中就有潘悟云等,他拟为tʂ。


    IP属地:海南2楼2010-02-03 15:32
    回复
      当代著名的中外音韵学家中,将中古庄组声母构拟为卷舌音或舌叶音的各占一半。
      本人的意见是,庄组在中古音系中的音韵地位,应为精组二等(即庄二类)、精组重纽三等(即庄三类),上古是带有后垫音(下加字)-r-的某些复辅音声母。
      古藏文复辅音声母---->现代藏语卷舌音声母 演变对应规律如下:
      1)kra, tra, pra,(sr),skra, dkra, dpra, bkra, bskra, bsra ---->ʈʂá
      2)dgra, dbra, bgra, bsgra, sgra, sbra ---->ʈʂà
      3)kʰra, tʰra, pʰra, mkʰra, ɦkʰra, ɦpʰra ---->ʈʂʰá
      4)gra, dra, bra, grwa ---->ʈʂʰà
      5)mgra, ɦgra, ɦdra, ɦbra ---->ɳʈʂà
      6)hr ---->ʂá
      7)rwa ---->ʐà
      注:基字为清辅音的读高平调(55或54),基字为浊辅音的读低平调(22或12)。
      例如:藏文bkra的拉萨音,就和普通话“扎”完全一样。(bkra-shis-sde-legs“扎西德勒”)
      当然,藏语的历史音变规律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汉语,但类似的卷舌音音变规律也出现在羌语、嘉戎语、苗瑶语以及其他一些藏缅语中,汉语上古音的构拟及历史音变规律也可参考这些亲属语。(当然,对音及内部语音材料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3楼2010-02-03 20:42
      回复
        以下是一个庄组生纽字【虱】的各家构拟,卷舌、舌叶参半:


        4楼2010-02-03 20:43
        回复
          勘误:
          bkra-shis-bde-legs“扎西德勒”
          11世纪缅文复辅音声母中的后垫音-r-和-l-,在现代缅语(仰光话)中一般都演变为腭介音-j-、或让某些声母腭化,这种演变和藏语的演变方式不同。


          5楼2010-02-03 20:56
          回复
            汉藏语系中,tʲ-->ʨ的演变非常常见;汉语中,章组与端组的谐声关系也非常紧密(当然,章组可能还有其他的来源,如舌根类的腭化、l类的腭化等)
            以上,基本可说明,章组主体(注意是主体,而不是全部)由端组腭化而来(即“端三”类的历史演变)。如此看来,知组三等就只能相当于端组重纽三等的音韵地位了。
            


            8楼2010-02-03 21:47
            回复
              中古切韵时代二等韵是否有r介音呢?如果有,庄组字岂不是tʂr-?


              9楼2010-02-06 13:55
              回复
                普济兄能否讲讲庄组和章组合并为照组的过程呢?照组是舌叶音吗?为什么庄组本来为卷舌音,后与章组合流为舌叶音,而在今天的北京话里又变回卷舌音?这样的变化中有什么道理吗?


                10楼2010-02-06 23:19
                回复
                  请参阅:
                  http://www.journals.zju.edu.cn/soc/2002/200201/020104.pdf
                  《中古二等韵介音和《切韵》元音数量》黄笑山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


                  11楼2010-02-07 13:44
                  回复
                    上古复辅音声母的后垫音-r-(可能是闪音-ɾ-),在切韵时代显然不再作为声母辅音成分。藏缅语中,后垫音-r-一般会发生通音化或擦音化的演变:
                    1)前通音-ɹ-、-ɻ-
                    2)前擦音-ʐ-、-ʒ-
                    3)后通音-ɰ-、-ʁ-
                    4)后擦音-ɣ-、-ʁ-
                    汉藏语系中,被描述“卷舌音”及“舌叶音”的区别,仅在于舌尖的位置偏前或偏后一点,舌尖都有向上抬的趋势,而这一音色正来自舌尖闪音-ɾ-。欧洲式发音的舌叶音,在汉藏语系及汉文化辐射圈(如日韩越)中根本不存在。
                    庄组在中古音系中的音韵地位,相当于精组二等及重纽三等。二等及重纽三等,在上古体现为-r-的说法,基本是大家所公认的,当然,按照上古汉语的后垫音-r-为闪音[ɾ]的假设,以及-r-演变为 2)前擦音-ʐ-、-ʒ- 的汉藏语系音变现象,卷舌化或舌叶化也都可成立,或者认为-ʒ-是-ʐ-的腭化变体,这种互为变体的现象在汉藏语系某些语言中也不罕见。
                    如此看来,按照闪音-r-的演化,庄二拟为卷舌音是比较妥当的,庄三则可拟为腭化-卷舌音,或汉藏语系许多语言中可以和舌尖元音ɿ相拼,如/ʃɿ/中的那种舌尖上抬的“舌叶音”,这种腭化音无论从音值还是音位上,都可描述为 /ʂj/,即“腭化-卷舌音”,它和欧洲的舌叶音是很不同的。
                    如此,庄组声纽的构拟可以如下(以庄纽为例):
                    庄二 /tʂ-/
                    庄三 /tʂj-/ 或 /tʂɨ-/
                    庄组实际就是精组二等(庄二)及重纽三等(庄三),按照音位描述即是/tsr/,突出了“二等介音-r-”,实际音值/tʂ/,因二等介音的“卷舌呼”、“舌向上呼”的特征已融入了舌齿类声纽中,作为声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庄组声母带有“卷舌呼”、“舌向上呼”的语音特征,所以听感与精组也有较大不同、可以单列为一组。(若非如此,“庄二”就没有必要从“精二”独立出来,而作为单独的一列声纽了)
                    所以,庄二描述为tʂr,只是音位上的某种描写,当然音位上描写为/tsr/更好。音值描写即是[tʂ].


                    12楼2010-02-07 18:24
                    回复
                      本人以前多次探讨过卷舌音的问题:
                      http://tieba.baidu.com/f?kz=423566413
                      普济法音
                      9位粉丝
                      15楼
                      卷舌音一般认为是不能与/i/拼读的,但在客家兴宁话、大埔话,中原官话开封话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卷舌音,可以与/i/拼读。京剧中的卷舌音,也可以和i/i/、ü/y/相拼。这种音色据说是很存古的。
                      能够和/i/、/y/拼读的卷舌音,舌尖上翘的程度就不会很高,在舌尖和舌叶的位置就能够形成一小段平面,使气流摩擦后齿龈成声。这明显是介于典型的“龈后-舌叶音”和“硬腭前-舌尖后音”之间的读音。

                        
                      2008-6-30 22:55 回复 删除 封  
                      


                      13楼2010-02-07 18:31
                      回复
                        精二 tsr ------>庄二 tʂ -----> 庄三 tʂj = 照二 ʧr
                        端三 tj=ȶj ----->章三 ʨj ----> 照三 ʧj
                        庄组和章组合并为照组,从音系变迁上可以以上式表示(上述音标符号表示音位,和具体音值可能略有出入),合并的结果自然是具有汉藏语系特色的“舌叶音”(即14楼所示可以与卷舌音互为变体的那种音),取卷舌音还是取舌叶音,只是自由变体的问题。
                        不过,现代汉语方言里的所谓的“舌叶音”,与中古汉语“舌叶音”(也可叫“腭化-卷舌音”,抬舌尖的舌叶音)没有任何继承关系,仅仅是普通舌尖齿音(相当于中古精组)的自然腭化,没有音位价值。


                        15楼2010-02-07 19:15
                        回复
                          知、照、章合并之后的实际语音,可以描述为的ts+ɾ+j合成音。(ɾ为舌尖闪音),描述为“抬舌尖的舌叶音”或“腭化的卷舌音”都可以,具体音色可自行尝试合成。


                          16楼2010-02-07 19:21
                          回复
                            突厥官号irkin也是辽朝契丹人的官号(大王),宋金元时期译为夷离斤、夷离巾、夷离堇,从kin的译音斤、巾、堇来看,在各方言中似乎客家话更接近


                            17楼2010-02-08 15:48
                            回复
                              从唐、宋、金、元时期irkin的译音来看,北方汉语的大变化时期不是在金、元,而是在明清。


                              18楼2010-02-08 16: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