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褪去燥热,树叶落地,万物惊秋。
随着气温下降,秋意渐浓,很多小伙伴已经被一早一晚的“冷势力”安排地明明白白了。
打开朋友圈,也是吐槽一片:
“天气你慢点冷,我还没钱买秋裤”
“先别降温,我压箱底的秋衣还没晒”
……
当然,也有很多无畏严寒的勇士坚持“古训”,表示一定要走完“秋冻”的程序。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条“八字真言”,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从老一辈人的口中听过。
那么关于“秋冻”你了解多少呢?这句“古训”靠谱吗?
小贝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秋冻”背后你所不知道的事,主要内容如下:
“秋冻”有依据
“秋冻”有讲究
“秋冻”有限制
一、“秋冻”有依据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现在都讲究科学嘛,“秋冻”也许就是封建迷信,不靠谱的。
这样想可就错了,“秋冻”是有中医和现代医学两大类医学依据的。
从中医角度讲,人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人体与自然规律一致或同步时,人体会保持一种健康状态,当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形成各种病症。
“秋冻”的目的其实就是固护阳气,让身体适应季节的变化,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从现代医学角度讲,“秋冻”有助于锻炼身体的耐寒能力。
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产热效率,增强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适当秋冻,衣服逐渐加厚,能使人体慢慢地适应气温下降,有助于增强自身的防寒抗寒能力。
所以,“秋冻”并不是没有依据的空话哦。
二、“秋冻”有讲究
看到这,可能有小伙伴觉得“秋冻”这么好,然后立马就去感受“秋冻”了。
先别急,“秋冻”也是有讲究的,别傻傻地干“挨冻”。
“秋冻”的原则是: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
具体点,就是气温不低于20度,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能起到“秋冻”的目的。
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达两周以上,就要穿上厚衣服保暖了。但也不要穿得过于厚重,把自己捂得严丝合缝的,要使身体感觉到一丝寒意为宜,避免出汗,阳气外泄。
此外,还要注意这4个部位千万不能冻:
1、肚脐——肚脐秋冻易腹泻
秋季温差大,如若不注意肚脐的保暖,白天的时候可能没有感觉,但是到了夜间,寒凉之气容易通过肚脐侵袭到人体内部,刺激肠道,易引发寒性腹泻。
2、脚踝——双脚秋冻易引寒入身
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脚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汇集了全身的经脉,神经末梢丰富且敏感,尤其是脚踝。
我们的脚踝,皮下脂肪极其薄弱,很容易受到冷空气侵袭。长期暴露在外,易造成血管僵硬、收缩,出现充血、水肿症状,导致血液不能正常回心,引寒气入体,诱发感冒、发烧。
3、脖子——脖子秋冻易感冒
我们的后脑勺和脖子极易受风。后脑部位和颈部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毛细血管,这俩部位一旦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4、膝部——膝部秋冻易炎症。
深秋是关节炎的始发期,很多人的关节在这时开始怕冷、怕风甚至出现刺痛。膝关节长期暴露在外面,很容易患上关节炎。
所以,“秋冻”也是有讲究的,不是想怎么冻就怎么冻,也不是哪都能冻哦。
三、“秋冻”有限制
“秋冻”虽好,也不是人人都适宜。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体内的阴阳状态也不一致。
除老人、孩子、孕妇外,还有四类人也不适宜“秋冻”。
1、支气管炎、哮喘患者
这两类病人对气温、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而且体质虚弱,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导致疾病的发作或加重。
2、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昼夜温差较大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加大血管阻力,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极其不友好。
严重时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可能诱发中风,危及生命。
3、胃肠病患者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胃肠气血运行不畅,易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原有胃肠疾病再次发作。
4、关节病患者
风寒湿邪是造成关节病变的主要诱因,寒性凝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疼痛,俗称“老寒腿”。
这几类人,保暖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要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旧病复发,影响身体健康。
小贝有话说
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抗寒能力,固护阳气,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对身体好处多多。
但凡事都怕过犹不及,秋冻也是一样。不要拘泥于“秋冻”之说,就一味追求“秋冻”,也要因部位而异、因人而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看完文章后,你学会如何“秋冻”了吗?快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们吧。
随着气温下降,秋意渐浓,很多小伙伴已经被一早一晚的“冷势力”安排地明明白白了。
打开朋友圈,也是吐槽一片:
“天气你慢点冷,我还没钱买秋裤”
“先别降温,我压箱底的秋衣还没晒”
……
当然,也有很多无畏严寒的勇士坚持“古训”,表示一定要走完“秋冻”的程序。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条“八字真言”,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从老一辈人的口中听过。
那么关于“秋冻”你了解多少呢?这句“古训”靠谱吗?
小贝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秋冻”背后你所不知道的事,主要内容如下:
“秋冻”有依据
“秋冻”有讲究
“秋冻”有限制
一、“秋冻”有依据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现在都讲究科学嘛,“秋冻”也许就是封建迷信,不靠谱的。
这样想可就错了,“秋冻”是有中医和现代医学两大类医学依据的。
从中医角度讲,人与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人体与自然规律一致或同步时,人体会保持一种健康状态,当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形成各种病症。
“秋冻”的目的其实就是固护阳气,让身体适应季节的变化,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从现代医学角度讲,“秋冻”有助于锻炼身体的耐寒能力。
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产热效率,增强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适当秋冻,衣服逐渐加厚,能使人体慢慢地适应气温下降,有助于增强自身的防寒抗寒能力。
所以,“秋冻”并不是没有依据的空话哦。
二、“秋冻”有讲究
看到这,可能有小伙伴觉得“秋冻”这么好,然后立马就去感受“秋冻”了。
先别急,“秋冻”也是有讲究的,别傻傻地干“挨冻”。
“秋冻”的原则是: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
具体点,就是气温不低于20度,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能起到“秋冻”的目的。
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达两周以上,就要穿上厚衣服保暖了。但也不要穿得过于厚重,把自己捂得严丝合缝的,要使身体感觉到一丝寒意为宜,避免出汗,阳气外泄。
此外,还要注意这4个部位千万不能冻:
1、肚脐——肚脐秋冻易腹泻
秋季温差大,如若不注意肚脐的保暖,白天的时候可能没有感觉,但是到了夜间,寒凉之气容易通过肚脐侵袭到人体内部,刺激肠道,易引发寒性腹泻。
2、脚踝——双脚秋冻易引寒入身
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脚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汇集了全身的经脉,神经末梢丰富且敏感,尤其是脚踝。
我们的脚踝,皮下脂肪极其薄弱,很容易受到冷空气侵袭。长期暴露在外,易造成血管僵硬、收缩,出现充血、水肿症状,导致血液不能正常回心,引寒气入体,诱发感冒、发烧。
3、脖子——脖子秋冻易感冒
我们的后脑勺和脖子极易受风。后脑部位和颈部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毛细血管,这俩部位一旦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4、膝部——膝部秋冻易炎症。
深秋是关节炎的始发期,很多人的关节在这时开始怕冷、怕风甚至出现刺痛。膝关节长期暴露在外面,很容易患上关节炎。
所以,“秋冻”也是有讲究的,不是想怎么冻就怎么冻,也不是哪都能冻哦。
三、“秋冻”有限制
“秋冻”虽好,也不是人人都适宜。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体内的阴阳状态也不一致。
除老人、孩子、孕妇外,还有四类人也不适宜“秋冻”。
1、支气管炎、哮喘患者
这两类病人对气温、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而且体质虚弱,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导致疾病的发作或加重。
2、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昼夜温差较大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加大血管阻力,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极其不友好。
严重时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可能诱发中风,危及生命。
3、胃肠病患者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胃肠气血运行不畅,易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原有胃肠疾病再次发作。
4、关节病患者
风寒湿邪是造成关节病变的主要诱因,寒性凝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疼痛,俗称“老寒腿”。
这几类人,保暖对他们来说很重要,要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旧病复发,影响身体健康。
小贝有话说
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抗寒能力,固护阳气,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对身体好处多多。
但凡事都怕过犹不及,秋冻也是一样。不要拘泥于“秋冻”之说,就一味追求“秋冻”,也要因部位而异、因人而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看完文章后,你学会如何“秋冻”了吗?快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