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贴吧吧 关注:556贴子:2,796
  • 0回复贴,共1

强烈安利给手机上瘾的人,每个黑幕都细思极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当代人来说,有一句话可以吓死人。
今天出门没带手机。
确实,手机早就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没带手机就如同一场灾难。
毕竟通讯、出行、支付、娱乐…现在都少不了它。
不带手机出门,就像室外裸奔,毫无安全感可言。

鱼叔相信,屏幕前的你,一定手机用得贼溜。
不过你可能有所不知,每日陪伴在我们身边带来无数便利的手机,也有细思极恐的黑幕——
《智能手机:阴暗面》
Smartphones: the Dark Side

这部纪录片,大胆戳破了生活中的谎言。
建议每个人都看一看。
BBC 联合硅谷顶级的产品设计师、世界顶尖的行为学家,用科学的目光,重新审视人们与手机绑定的生活。
极尽克制地揭开了手机流行背后的奥秘。
而这些秘密,着实令人后背发凉。
每天和我们相伴的手机,藏着难以被人察觉的阴暗面。
跟随镜头,手机的「两宗罪」暴露无遗。

「手机上瘾」这个词今天已经屡见不鲜,可是大多数人都会把它归咎于「自制力不足」。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自制力表示,恐怕这个锅不该我一人背。
世界最大的社交网路 F.B,其平台运营经理 Sandy Parakilas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让人们的生活无法摆脱手机,可能是一个从一开始就设计好的圈套。

表面上看,人在操纵手机;
但事实上,人在被手机掌控。
看似无害的电子设备、花花绿绿的众多软件,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无辜。

因为它们的设计初衷,并非为了用户的快乐,而是尽可能多地占据用户的时间。
每一个令人着迷的软件和功能,背后都有无数设计师,致力于让用户上瘾。

他们找准了人类的弱点,轻易就敲出了自制力的裂缝。
在别有用心的诱惑面前,妄图用自制力来抵抗手机,成功率微乎其微。

每一个你熟悉的功能、倍感便捷的设计,都隐藏着上瘾的风险。
比如,逼死强迫症的消息提示小红点,就是一个吸引用户的小手段。

研究证明,红色是最能触发人们警觉性的颜色,可以一秒唤醒大脑的注意力。
所以,只要提示红点一直存在,人们的目光就会不可避免地被吸走,还控制不住自己的小手想要点开手机、使用软件。
更可怕的是,设计师还会从社会学实验成果和心理学研究成果中寻找灵感,用科学原理来高效掌控用户的思维和行动。
现在我们手机中的诸多设计,背后就隐藏着不少科学原理。
比如,心理学中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无底碗实验」。
如果在吃饭时,有人在暗中源源不断地向碗内补充食物,那么人们就会不知不觉地吃下更多食物。
这是因为,碗中食物分量没有减少,所以人们没有得到“结束”的提示,因而继续进食行为。
受到无底碗实验的启发,硅谷顶级软件产品设计师 Aza Raskin,发明出了无限滚屏功能。

顾名思义,无限滚屏功能意味着,手机页面可以无休止地向下滑动,人们可以不停地浏览新信息。
表面上看,这项设计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省略了切换页面的繁琐步骤。
但事实上,用户已经落入了设计者的圈套。
滑不到尽头的页面,吸引着用户不停地向下滑动手机查看内容,手机和软件的使用时长也因此直线上升。

如果你稍加回想,就会发现这个功能已经无处不在。
F.B、WB、朋友圈、抖音...每一个常用的社交软件,都通过这样的设计,牢牢抓住用户的眼球,霸占着人们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说,这还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障眼法,那么接下来的设计,则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习惯。
拥有神经科学学习背景的产品设计师 Ramsay Brown,利用了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研究成果。
上个世纪,斯金纳曾经利用鸽子进行行为实验,他发现,如果在鸽子敲击按钮时投放食物,不久之后,鸽子就能学会按按钮获取食物。
更神奇的是,如果换成随机投放食物,鸽子就会为了这个不确定的奖励,而多次敲击按钮。

无法预期的奖励,成了刺激行动的关键。
掌握了这个秘密,软件设计师开始给予人们一些随机奖励,来提高手机的使用频率。
如今最常见的「点赞」功能,就是通过让用户收获不可预期的赞美和肯定,促使用户不停地查看消息。
对于软件开发者来说,这个设计成效显著,人们使用软件的频率增加了 30%。

不仅如此,每次使用手机软件的随机奖励带来了愉悦感,唤醒了使用者身体内部的多巴胺系统;
而多巴胺,和上瘾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
当智能手机操控了人们的多巴胺分泌,手机成瘾就是早晚的事。


上瘾还不是手机带来的最终伤害。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手机的使用和焦虑感密切相关。

加利福尼亚大学行为科学系教授 Nancy Cheever,利用监测仪器,监控了手机提示铃声响起时人们的反应。
结果令人惊讶,每次手机响起,受试者不仅会精力突然分散,体内的压力激素水平也会瞬间飙升。

每一个应激水平高峰,都在诱发焦虑感。
小小的一声提示音,就这样在体内引发了巨变。

你看,披着便利有趣外皮的智能设备,并非那么无辜,它在暗中绑架了人们的生活。
讽刺的是,当人们沉迷于手机带来的便利,为手机的危害开脱时,设计出诱人功能的硅谷设计师,却主动选择了躲避手机。

Aza 把手机屏幕调成了黑白色,来减少彩色带来的刺激,从而避免精美的界面对自己产生吸引力。
网络公司的技术高管,也会禁止自己的孩子使用手机,保护孩子远离这个危险的诱惑。

行为科学家 Nancy,也从不使用手机处理邮件,避免手机夺走自己的注意力。
其实纪录片镜头中揭露的一切,并非危言耸听。
就在前不久,苹果的首席执行官 Cook 还坦陈,自己每天查看手机超过 200 次。

我们不能否认,手机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乐趣,沟通也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但这些优点,都是有代价的。
长久以来,产品设计和宣传把手机包装成了无害的产品,隐瞒了手机的阴暗面。
人们忽略了,为了换取快感,换取便利,交出了多少个人时间、牺牲了多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强大的功能面前,究竟是人在利用手机,还是手机在支配人,两者的界限早已模糊。
在这个矛盾的问题中,鱼叔想起了电影《摇尾狗》中提出的有趣理论:
为什么是狗摇尾巴,而不是尾巴摇狗?
答案是,因为狗比尾巴聪明。

这个答案,也许正是人和手机对抗的关键。
唯有人们主动思考,才有可能抵御设计师们思索构建出的圈套。
不要忘记,「只要一个人在思考,他就是自主的。」


1楼2020-10-02 13: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