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风吧 关注:8,551贴子:1,484,434

【朝花夕拾】风中流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这个无事之秋,忽然回忆起了追风岁月的“青春”:那些热情最高涨的日子和最亲切的风,随后惊觉曾经无比清晰的记忆也已经蒙上了一层灰尘,许多细节都已记不清了。时间的冲刷不容小觑,我想这些最宝贵的追风记忆还是应当以某种方式被记录下来。四年之前也尝试做过类似的事情,但因为诸多问题已经长期搁置,现在我们重新定位并重启该计划。
我的“追风青春”大约是从2014年夏季到2016年底,很幸运赶上了这场超强厄尔尼诺馈赠的大戏。本文也将作为一篇纪实类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录这三年间全球热带气旋的活动情况,特别是一些不那么经典却鲜活亲切的细节;并加入当时的趣闻轶事,以及个人的感受和评价。希望能给当时追风的风迷一个回忆的空间,给当时没有追风的风迷一个更生动的窥见过去的窗口。
不过楼主考古精力和水平也有限,难以照顾全面,如果大家有想提醒我写入的或是想补充的细节,非常欢迎提出,这也是我们所有风迷的共同记忆。


1楼2020-09-22 21:30回复
    TIPS:
    1.除正文外,会用< >来标示当时的一些趣闻轶事以及当时我的感受;用【】来标示现在的一些评价和吐槽
    2.为了符合那个朴素的年代,正文中会少使用当代辱骂词汇,转而在【】内使用。
    3.文中的强度和定性是根据自评,若与官评有明显不同也会标出。但我们不是强度讨论帖,也会淡化具体强度。如有不同意见,也可代入自己的评价阅读。
    4.更新缓慢


    2楼2020-09-22 21:32
    回复

      渤海之滨的小城鲜有台风造访,最早的关于台风的记忆是2005年的麦莎(当时5岁),记得当时开始是说会正面袭击,台风接近的那天父亲还带我去海边感受了一下【风迷基因?】,然而实际并没有多大风,只记得海边有人拿着喇叭喊“台风麦莎要来了”,反而是对回家途中的一场骤雨有比较深的印象。事实上麦莎转化的温气也在渤海东转趋向大连,对秦皇岛的影响以倒槽普通暴雨为主,风力一般。不过麦莎首次让我有了台风的概念。
      不过我对天气感兴趣是很早就有的,也跟麦莎没什么关系。此后的几年虽然一直关注天气,但没有什么台风相关的记忆,估计当时也还没什么特别的兴趣。下一次是2010年左右无意间点进了一个似乎是中国天气网的台风网,当年那版非常破旧,早就找不到了,收录的台风也不全。不过在这里我认识了芭玛妮妲鲇鱼等台风(虽然只是干巴巴的路径和风圈),至于芭玛的迷之针眼,妮妲的强悍形态是不可能知道的,当时看到鲇鱼的评价最高,自然也不会知道背后有实测。【***西太最后的飞机风速实测啊】
      接下来就到了里程碑意义的台风达维,登陆前还预计在太行山前洒下特大暴雨的达维在陆地上突然东转进入渤海,其核心风雨区于2012年8月4日凌晨影响秦皇岛市区。当晚我被风雨吵醒,风具体有多大当时也没有概念,不过还记得第二天市区倒了一些树,据风毁推估其风大概率比近年的利奇马摩羯更大(安比还要在这两者之后)。达维的倒槽暴雨更是历史极的,在辽西造成了特大暴雨,秦皇岛亦录得222.9mm的24h降水量,为1954建站以来极值。
      <达维来前那晚看到预报路径还在期待能不能看见风眼>
      达维是我第一次经历台风,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彻底让我对台风感兴趣了。可以说达维就是我的入坑台【在边远之地,能恰到好处地出现这么一个台风,现在想来也是非常幸运】,此后我就会每天看天气时留意一下台风信息,当时也知道看云图了,喜欢每天盯着热带洋面看有没有旋转的云团,发现哪团云转起来之后一两天,台风消息就出来了。不过此阶段也只是停留在看CMA,并没有发现贴吧论坛这些讨论平台,也没积累什么台风知识。
      冬季到来,连续很多天盯不出台风来了,似乎也渐渐忘了这事。直到2013年8月3日,我想起台风达维的一周年纪念要来了,又想去网上搜索更多关于达维的资料,这一搜就搜到了台风吧,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第一个见到的讨论帖是13飞燕,第一个印象深刻的帖子是葩斑的“西北太平洋每日观察”。【结果进吧也还是因为达维,只不过延迟了一年】
      入吧后第一个追踪的台风是13山竹,第一个大台风则是尤特。这期间我也快速学习着台风知识,当年的台风吧氛围还是很好的。此后我就以很懵懂的姿态见识了2013年的疯狂秋季,从中秋之夜的135kt大温气开始【但这是我见到的首个官方C5啊】,之后到十月中旬,费林百合韦帕从孟湾到南海到菲东排成一线,十月下旬的范斯高利奇马双C5,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过可惜当时还不会自己体会每个超台的独特之美,大约还是只知道T7.0的程度吧,只是看到给了C5就很高兴。
      接下来就是2013年11月7日了,当晚突然看见个165kt,T8.0,觉得这个台风评价怎么这么高,之前都没见过,随后一看云图,也着实被震撼到了【不过现在想来,虽然也算亲眼见证了海燕,但受限于当时的知识水平,还远远不能体会到海燕的形态到底有多完美,心理波动大约就相当于“卧槽!”吧,有一些激动但也没多激动,只体验到了海燕疯狂的13%】
      史诗级秋季结束了,此后的冬春也较为活跃,时不时有台风出现,我也在努力学习着台风知识,到了2014年的夏天,经过将近一年的积累,我也终于可以作为风迷较好地参与到台风追击中了,最美好的追风青春即将开启……
      (今天更一篇序章介绍2014年夏天之前的故事,明天开始正片)


      3楼2020-09-22 21:34
      回复
        前排围观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9-22 21:43
        回复
          阿追,要蚱蚂?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9-22 22:54
          回复
            事追追!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9-22 22:55
            回复


              IP属地:广东7楼2020-09-22 23:16
              回复
                追追!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9-22 23:24
                回复
                  萌新围观…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9-23 05:47
                  回复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9-23 06:27
                    回复
                      追追!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9-23 12:15
                      回复
                        在2014年5月初,因为可以用手机追风了,我可以更频繁更深入地关注台风,那么就从这个时候说起吧。
                        那时塔巴刚刚消散,西太空无一物,东太又正好有个扰动,它就成为了我第一个关注的外洋系统。但它只是个弱TD,5月7-8日活动,NHC也没升格。【不过给现在的NHC就编了】




                        此后到了5月21日,强季风在孟湾助力搓出了一个TS,不过它随后就被切死,也没有得到机构承认。





                        13楼2020-09-23 22:21
                        回复
                          22日,一个东风波在东太发展为TD,数值反应微弱。

                          23日12z,01E获名Amanda,这个小巧的系统构建出核心区后就开始迅猛发展。



                          命名后24h,Amanda以惊人速度发展出底层针眼结构,不过随后崩溃。高层也表现为成熟的CDO,几小时后出现眼区特征。






                          14楼2020-09-23 22:24
                          回复
                            底层大约经过12h的调整,变成了成熟的小眼,高层也干净利落地塌陷开眼。




                            此时风切也开始增强,这导致Amanda的巅峰期CDO偏心,形态不太稳定。不过NPP显示其小眼的眼温也被GOES低估了一些。



                            15楼2020-09-23 22: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