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哈佛大学拒绝了164个SAT考满分的中国学生,SAT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的重要参考,满分2400分。
其中有家长质问学校:“为什么不录取我女儿?”
哈佛给出的解释是:您女儿除了满分,什么都没有。
言外之意,SAT不是进入哈佛的万能钥匙,而哈佛大学用以丈量学生的,是另一把更灵活的尺子。
在一场中外校长论坛上,有人问:哈佛大学最青睐什么样的学生呢?
答曰:哈佛大学需要知道,一个学到了很多知识的学生,是否也具有创造性;他们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动力,去探求新的领域;除了学生本专业的领域,学生是否关心其他领域的东西,是否有广泛的兴趣……
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不一定有高智商,他们只是更注重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与其别人的羡慕高智商,不如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前一段时间我又刷了一遍《了不起的孩子》,在节目中有这样一个5岁的小女孩陈雨奇,真的太优秀了,也太惹人爱了。
一开始,主持人让她算出10个四位数的加减法。
本以为会难倒她,没想到小姑娘10秒就算出来了!
要知道,正常5岁的孩子,能把0到100认全都不容易,更别说这么难的计算题了。
昆凌和数十位观众和她一起比赛,还拿着计算器,算不对不说,有几次连题目都跟不上。
最终大人败北,小孩子赢了!
不少家长在网上留言:“这孩子,怎么这么聪明呢?”
其实小天才的背后,都是有一双大手在托举。
节目组采访陈雨奇的父母,才知道小雨奇4岁起,他们就着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力。
和身边所有敏锐的妈妈一样,他们很清楚:
世界变化太快,未来的孩子竞争激烈,能让他们立足社会的一定是底层思维能力。
思维清晰的孩子,会比别人更有条理,有逻辑,学东西也会更快。
所以比起给孩子报这个班报那个班,他们更愿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底层思维能力。
清华校长也说过:
“我们未来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孩子,而那些只会做题不会思考的孩子,在未来注定会被淘汰。”
我之前观察过身边那些事事都要孩子争第一的母亲,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父母自己非常优秀、非常要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像自己一样出类拔萃,学习成绩要考第一,才艺比赛也要拿第一,所以总会说:要争第一啊孩子!
另一类父母,是自己没什么能力,经常被忽略,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试图通过孩子的拔尖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不管是哪一类,对孩子来说都不公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天资不同,父母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无异于揠苗助长;
第一名,真的是优秀的代名词吗?
不然。
湖南省华容县的魏永康,1岁多开始识字,4岁学习初中课程,8岁跳级进入重点中学,13岁,以总分602分的成绩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
这样一位从小就事事拿第一的“神童”,后来怎么样了呢?
魏永康20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中科院劝退回家。
从“东方神童”到“劝退回家”,魏永康的母亲曾学梅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可惜,孩子的成长没有回头路。
我从不否定父母们高标准要求孩子,毕竟,孩子就像一棵小树,放任自流也很难成为栋梁之才,但是,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也是不合理的。
白岩松在给孩子的“人生邮件”中,也特别强调“不争第一”。
他说: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会不择手段;成绩尽管很重要,可是,千万别让孩子成为除了成绩好,其它一无是处的人呀!
孩子健全的人格,比成绩更重要。
其中有家长质问学校:“为什么不录取我女儿?”
哈佛给出的解释是:您女儿除了满分,什么都没有。
言外之意,SAT不是进入哈佛的万能钥匙,而哈佛大学用以丈量学生的,是另一把更灵活的尺子。
在一场中外校长论坛上,有人问:哈佛大学最青睐什么样的学生呢?
答曰:哈佛大学需要知道,一个学到了很多知识的学生,是否也具有创造性;他们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动力,去探求新的领域;除了学生本专业的领域,学生是否关心其他领域的东西,是否有广泛的兴趣……
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不一定有高智商,他们只是更注重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与其别人的羡慕高智商,不如培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前一段时间我又刷了一遍《了不起的孩子》,在节目中有这样一个5岁的小女孩陈雨奇,真的太优秀了,也太惹人爱了。
一开始,主持人让她算出10个四位数的加减法。
本以为会难倒她,没想到小姑娘10秒就算出来了!
要知道,正常5岁的孩子,能把0到100认全都不容易,更别说这么难的计算题了。
昆凌和数十位观众和她一起比赛,还拿着计算器,算不对不说,有几次连题目都跟不上。
最终大人败北,小孩子赢了!
不少家长在网上留言:“这孩子,怎么这么聪明呢?”
其实小天才的背后,都是有一双大手在托举。
节目组采访陈雨奇的父母,才知道小雨奇4岁起,他们就着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力。
和身边所有敏锐的妈妈一样,他们很清楚:
世界变化太快,未来的孩子竞争激烈,能让他们立足社会的一定是底层思维能力。
思维清晰的孩子,会比别人更有条理,有逻辑,学东西也会更快。
所以比起给孩子报这个班报那个班,他们更愿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底层思维能力。
清华校长也说过:
“我们未来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孩子,而那些只会做题不会思考的孩子,在未来注定会被淘汰。”
我之前观察过身边那些事事都要孩子争第一的母亲,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父母自己非常优秀、非常要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像自己一样出类拔萃,学习成绩要考第一,才艺比赛也要拿第一,所以总会说:要争第一啊孩子!
另一类父母,是自己没什么能力,经常被忽略,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试图通过孩子的拔尖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不管是哪一类,对孩子来说都不公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天资不同,父母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无异于揠苗助长;
第一名,真的是优秀的代名词吗?
不然。
湖南省华容县的魏永康,1岁多开始识字,4岁学习初中课程,8岁跳级进入重点中学,13岁,以总分602分的成绩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
这样一位从小就事事拿第一的“神童”,后来怎么样了呢?
魏永康20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中科院劝退回家。
从“东方神童”到“劝退回家”,魏永康的母亲曾学梅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可惜,孩子的成长没有回头路。
我从不否定父母们高标准要求孩子,毕竟,孩子就像一棵小树,放任自流也很难成为栋梁之才,但是,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也是不合理的。
白岩松在给孩子的“人生邮件”中,也特别强调“不争第一”。
他说: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会不择手段;成绩尽管很重要,可是,千万别让孩子成为除了成绩好,其它一无是处的人呀!
孩子健全的人格,比成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