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人的一生有四十年左右都处于职业生涯。正常本科生和硕士的职业规划相关材料相信大家也都看过很多,在网上一搜也能轻松找到相关文章。而博士的职业规划相关资料却少了很多。这其中是因为能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本身就少,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个已经博士毕业的科技公司创始人Dr. S关于博士如何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的心得。
Dr. S: 国内高校本科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全奖博士
1 毕业季就业 or 创业 or 读博如何做选择?
1)就业。进入职场是大多数毕业生面临的新挑战、新起点。当下的职场竞争异常激烈,不仅仅需要与各路精英 PK,还要与科技和机器人为伍。没有什么职业或者选择是稳定的,也不存在所谓的捷径。相反,要持续性的全方位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满足基本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基础上给自己合理清晰的动态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打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2)创业。当前国内的创新创业环境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异常残酷,融资环境也并不如想象中的乐观。毕业后直接创业绝对不是大多数人的明智选择。首先,大多数人一开始并不具备合格创业者的素质 (性格特征,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战略眼光,智商情商等)。虽然每个人都会学习和成长,但市场的速度和效率不允许我们高成本的进行试错。因此,你需要至少 60% 的准备充分,然后在短期内实现 100% 的 Ready。其次,当下的创业风口越来越少,各行业巨头及科技公司逐步形成垄断和布局,传统行业的利益格局也在快速固化(虽然改革也在推进)。如果没有过硬的核心竞争力及资源背景优势,初创公司甚至很难活下来。即使拥有一个好的想法或者可行的商业模式,大多数团队也会输在执行力上。因此,我非常赞成有一定准备 (60%) 的创业,反对盲目的创业。
3)如果有机会和条件读博深造,可以选择出国读。虽然不少人强调读博的机会成本(家庭,职场,人脉)高,其实刚好相反 - 机会永远只会留给有准备有想法的人。我个人的切身体会是:职场中机会是不少,但是竞争群体更庞大;博士带来的机会更加显著,科研学习与个人的职业背景提升、家庭婚姻建设、人脉资源拓展不仅不冲突,相反是一种互促。再过 10 年未知,但就当前国家战略层面需求和时代背景需求来看,海归博士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但是这种红利在长期会逐步弱化,因为人才本不应有本土或者海归的区分。也就是 ,如果后者不能把自身的优势与国家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结合,那么这些政策红利将逐步减少。
2 为什么读博?读博的利与弊?博士职业发展规划(海内与海外)
如果规划合理,读博的收益会有很多。最根本的是自身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思维水平(批判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拔高。
现在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选择非科研的职业规划道路,这值得提倡。一方面,学术和科研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圣和高贵,只是一份工作,学术界的竞争环境也很残酷,高校科研机构的工作也未必稳定和自由。那么,博士值得读吗?当然值得。但读博的下一站绝非仅仅是学术界,海归博士亦可去互联网科技公司、外企、可以进行科技创业、可以去国际 NGO 组织、可以去咨询公司。我们每个人要回到工作本身,只要是有有社会价值的选择都值得尊重和考虑。至于外在的 Title,财富和权力等等,是一个顺其自然的结果,而非根本。
读博期间一定要学会保持开放,拓展不同领域的兴趣,有放有收。读好书但一定不要死读书(很多著作有可能只是从更高的维度,利用逻辑权威对读者进行着知识推销,所以一定要有批判思维)!和大家分享几点建议。在自己的博士课题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1 做好课题外的科研方向收集,触类旁通,在理论框架的支撑下,多实践。如果理工科,积极拥抱业界创新,拥抱商业转化,系统梳理哪些好的科研成果最有可能转化,哪些是基础前沿的研究,哪些需要批判思考。Keep critical, not Keep away。如果是人文社科,要坚持实证,融入社会,对理论和现有知识体系进行真正的批判反思。
2 拓展人脉。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拓展有价值的资源。不仅和志同道合也要和持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深度沟通和碰撞,避免给自己设限。
3 科研教学。多发文章是博士的基本工作,只有写出来的才是硬道理。积极参与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