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鹦鹉从七十年代起大量输出,官方数据显示从1982到2001这二十年间,合法出口的野生灰鹦鹉数量大于65万只,其中大约一半出自喀麦隆。在1981到2005年间,喀麦隆合法出口36万7千1百66只。算上走私的,以及在捕获、运输过程中损失的,普遍认为这期间总共有一到两百万只野生灰鹦鹉被从自然环境中攫取。那么到底野外还剩有多少只灰鹦鹉,目前没有准确数字。
最近我在翻阅灰鹦鹉的资料,发现不同来源的信息,或同一来源不同执笔者的信息,互相充满矛盾,不知道信谁的好。灰鹦鹉的数量很难准确统计,因为它们生活环境复杂,有落叶和半落叶林地,有湿地和高大茂密的热带雨林,分布区是不连续的,栖息地很隐蔽,采食时长距离飞行等等。一般用测平均密度的方法,再乘以栖息地面积得出总数,这个结果误差很大。
提姆那灰鹦鹉分布在象牙海岸邦达马河西岸到几内亚比绍,现存数量12万到26万只,这个数字貌似争议不大,不同材料都引用这个数字。提姆那和刚果灰鹦鹉分布不重合,以邦达马河为界。邦达马河东岸的刚果灰鹦鹉现存4万到10万只,与刚果盆地的种群已经隔离,这个数字貌似争议也不大。
喀麦隆多年来持续大量输出野生灰鹦鹉,却仍然有大量的野生资源,看到一份考察报告里提到喀麦隆捕鸟人不掏鸟窝,或许和这个有关系。有喀麦隆学者用分区测平均密度的方法,得出喀麦隆在2008到2011年间有16万4千到25万1千只灰鹦鹉。但这个结果被指有故意夸大的倾向,招到一些同行贴大字报一般的批判。
民主刚果是另一个仍然有大量野生灰鹦鹉的国家,国土面积2百30万平方公里,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按喀麦隆的平均密度去估算,野生灰鹦鹉数量是1百15万到4百97万。2018年版《IUCN红色名录》引用英国学者马斯登估计全球野生灰鹦鹉数量是56万到1千2百万,大概也是用的平均密度估算的。
在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有6千5百只毛色较深,体型大过刚果的灰鹦鹉,归属曾经有争议,在六十多年前被认定为是刚果灰鹦鹉。在2007年有一篇基因分析文章说这些鹦鹉是一百五十万年前从提姆那分离出来的,离提姆那和刚果灰鹦鹉分道扬镳有九十万年,与提姆那亲缘关系更近,应该称为普林西比灰鹦鹉。
终上所述,提姆那灰鹦鹉野外数量是12万到26万,刚果灰鹦鹉数量粗略估计1百35万到5百32万,另有6千5百只普林西比灰鹦鹉,这些数量是根据七八年前的数剧估算的。从联合国环境署世界保护监控中心发布的灰鹦鹉交易数据看,野生灰鹦鹉交易数量在2006年欧盟停止野捕鸟交易后显著降低,2016年CITES升级到附录一后应该更低。
《IUCN红色名录》在2012年将灰鹦鹉定为易危,2016年升级为濒危,依据是大规模国际交易和栖息地快速丧失,由此造成的三代(46.5年)期间数量明显减少。我查了一下易危的五条标准,其实没一条符合,更不用说濒危级了。CITES升级附录一的依据是数量明显减少,以及栖息地明显减少,完全没提及现存数量。但这两个等级变化算是防患于未然,对保护野外种群,促进人工繁殖,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最近我在翻阅灰鹦鹉的资料,发现不同来源的信息,或同一来源不同执笔者的信息,互相充满矛盾,不知道信谁的好。灰鹦鹉的数量很难准确统计,因为它们生活环境复杂,有落叶和半落叶林地,有湿地和高大茂密的热带雨林,分布区是不连续的,栖息地很隐蔽,采食时长距离飞行等等。一般用测平均密度的方法,再乘以栖息地面积得出总数,这个结果误差很大。
提姆那灰鹦鹉分布在象牙海岸邦达马河西岸到几内亚比绍,现存数量12万到26万只,这个数字貌似争议不大,不同材料都引用这个数字。提姆那和刚果灰鹦鹉分布不重合,以邦达马河为界。邦达马河东岸的刚果灰鹦鹉现存4万到10万只,与刚果盆地的种群已经隔离,这个数字貌似争议也不大。
喀麦隆多年来持续大量输出野生灰鹦鹉,却仍然有大量的野生资源,看到一份考察报告里提到喀麦隆捕鸟人不掏鸟窝,或许和这个有关系。有喀麦隆学者用分区测平均密度的方法,得出喀麦隆在2008到2011年间有16万4千到25万1千只灰鹦鹉。但这个结果被指有故意夸大的倾向,招到一些同行贴大字报一般的批判。
民主刚果是另一个仍然有大量野生灰鹦鹉的国家,国土面积2百30万平方公里,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按喀麦隆的平均密度去估算,野生灰鹦鹉数量是1百15万到4百97万。2018年版《IUCN红色名录》引用英国学者马斯登估计全球野生灰鹦鹉数量是56万到1千2百万,大概也是用的平均密度估算的。
在几内亚湾的普林西比岛有6千5百只毛色较深,体型大过刚果的灰鹦鹉,归属曾经有争议,在六十多年前被认定为是刚果灰鹦鹉。在2007年有一篇基因分析文章说这些鹦鹉是一百五十万年前从提姆那分离出来的,离提姆那和刚果灰鹦鹉分道扬镳有九十万年,与提姆那亲缘关系更近,应该称为普林西比灰鹦鹉。
终上所述,提姆那灰鹦鹉野外数量是12万到26万,刚果灰鹦鹉数量粗略估计1百35万到5百32万,另有6千5百只普林西比灰鹦鹉,这些数量是根据七八年前的数剧估算的。从联合国环境署世界保护监控中心发布的灰鹦鹉交易数据看,野生灰鹦鹉交易数量在2006年欧盟停止野捕鸟交易后显著降低,2016年CITES升级到附录一后应该更低。
《IUCN红色名录》在2012年将灰鹦鹉定为易危,2016年升级为濒危,依据是大规模国际交易和栖息地快速丧失,由此造成的三代(46.5年)期间数量明显减少。我查了一下易危的五条标准,其实没一条符合,更不用说濒危级了。CITES升级附录一的依据是数量明显减少,以及栖息地明显减少,完全没提及现存数量。但这两个等级变化算是防患于未然,对保护野外种群,促进人工繁殖,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