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不过是你无形的梦
偶然留下的梦 尘世梦
——
2001年《康熙王朝》在央视八套播出,一个西南小镇二年级的孩子有了美术梦。
那晚的剧情是康熙与葛尔丹开战,准葛尔的铁骑与大清的弓弩手对峙,容妃一袭白衣从蓄势待发的军队中冲了出来。
至今记得那盆已经凉透了的洗脚水,为了拖延时间看到后面的剧情,我始终把脚泡在水里,于是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最为动容的画面:一身白衣,与铁骑兵马相对。
那晚荧屏上的内容,就是我对美学最早的理解。
这种理解包裹着那晚从铁蹄兵戈飘然而至的白色衣袂发展成热爱,成为现在我所从事的事。
它是从一颗幼年的心脏里萌芽。源于一个八岁儿童对一个虚构角色的喜爱。当一个小镇里的儿童有了念想,这种念想在孩子的心里开花,从心上到手上到纸上黑板上。
在两房一厅的局促空间里,梦想开始生发。
我从那个时候开始画画,开始了我的聋哑时代。
我的心里开始出现一团火,但我没有办法向任何人描述那团火。它烧着就像是一个笑话,一张口就可能把别人笑死,或者我自己被烧死。
我有一个目的地,但地方太远了,那是我所能接触到的人都没有去过的地方。
伸手没有用,我鼓起勇气,也只能从平安桥走到南滨路。
我没有那样的能力。
在那个时候,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痛苦。
当一个小镇儿童有了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痛苦。
当一个有梦想的人却没有力量去做,那梦想对于那个人来说,就是累赘一样的痛苦。
还不如当一个笨人。
北京、人民大会堂、敦煌、壁画、飞天......当它们不再是电视上的蛛丝马迹,而是作为一个个具体的名词被我在地理书上,连成一条蜿蜒的黑线的时候。
一切都不受控制了。
我知道了有一个人在这些地方画画,画的是电视上我梦寐以求的那些图像。
而我却只能坐在教室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什么也做不了。
我觉得自己还那么年轻,却已经失败了。
那个素不相识的女演员,成为了我那时候起的唯一知己。
我只知道她在画画,在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在敦煌,画壁画飞天画我十分想够但够不到的东西。
成长中,就有了一个偶像。
尽管现在,我也并没有因为这个偶像在绘画上有任何造诣。到后来明白,原来画画只是一个动作、一个载体,我只是在对付自己的聋哑时代。
那个人人都会经历的,听不进,也说不出的时代。
在那个困难的时代里,她鼓舞了我。
后来我长大了,去了北京、兰州、敦煌。
我知道她的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叫《沃土》,但是进不去。到北京那天我问别人,人民大会堂在哪个方向,人家给我指了一个方向,我朝着那个地方行了个注目礼。
到兰州后,我选了辆其中一站是兰州军区的公交车绕城一圈,我说我想在兰州找人,但不知道该去哪儿。司机说找活人可以去白塔山,高,能看见兰州城里的所有人。又说找死人都在黄河,说,你听过黄河捞尸队吗。我问,你是在开玩笑吗?他说不是。
那天我背了一台电脑和一架单反去爬白塔山,那是我最贵重的家当,我的眼睛和手。爬到山顶发现果然能看到全城的人,他们都像蚂蚁一样。
我知道我根本没有要找的人,那个人也根本不在兰州。
我没有目的,眺望着从山脚下铁桥延伸出去的中轴线,一下释怀了。
去敦煌之前我已经画了一段时间的飞天,后来在莫高窟看洞窟,看到洞口的门有人进去才打开,一参观完就关上。人们一进去都死盯壁画,而四周的壁画都像是黏满了人们的注视所以才浑浊不清。门飞快地打开、关上,我觉得自己的目光也被门关上了。
它们都被关这扇门内,发生了很多对视。
我什么都没有看清,但我记得那些画。那些挥起来的袖子和流动的衣袂,它们舞起来,撞进每一个注视着它们的人眼里。
莫高窟回来之后我在鸣沙山呆了两天,爬上了最高的沙丘,等到太阳与月亮交界。
而现在回想着这画面,回想我写过的沙漠中的骆驼,写骆驼是能行走在阴阳两界的动物。因为太阳和月亮会同时出现在沙漠上空,沙漠会被分割出一条清晰的明暗交界线,骆驼就走在这样的明暗分割中。
一脚背阴一脚向阳,一脚严冬一脚酷暑。
我躺在过这样的明暗交界线中,沙漠不一定是酷热,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就像躺在雪地里。
过去读书的时候,我的书桌下面一直压了一张照片。
是那个女演员在沙漠里的照片,在月牙泉附近,穿蓝色裙子。
所以到月牙泉那天,我先绕着湖走了一圈,一边走一边想着那些被鼓舞的日子,然后爬到最高的沙丘上,眺望。眺望到月牙泉边上的灯一圈一圈亮起来了,面前的背后的人都开始下山,暮色中看不清他们的五官,只有背光的轮廓。他们一个一个影子一样从我的视线消失,我站起来,看见自己完整的影子,它紧紧跟随着我。
我终于长大到有力量去我想去的地方。
敦煌回来后不久就在网上看到了她生病的消息。那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看过她的任何近况,也没有想去了解,我想我也不追星,认识她最初是源于对她所塑造角色的喜爱,后来看《唐明皇》、《贺兰雪》、《太平天国》、《康熙王朝》......看到她设计的那么多美丽的纹饰与衣服。
那之前我并不知道她是一个艺术家,只是被她荧幕里的美丽鼓舞着。
她是我认识这个世界美好事物最原始的启蒙与向往。
知道她去世的消息是在她去世后的第二天,她没有活跃在大众的视野里人们依旧记得她,记得她塑造在荧幕里的许许多多的美好形象。有一瞬间我甚至觉得比起其他热播剧的演员或者艺术家,她所得到的热忱与回响远不及她的艺术贡献。
想起06年播出的她参演的一部剧叫《大敦煌》,她角色的那条线是一对将青春与热血献给敦煌的艺术家夫妇。
前往鸣沙山的路上望着延伸出去公路尽头出现的沙漠,我下车一边走一边公放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歌。
刀郎的声音漂浮在空旷的西北公路上,我一边走一边默念歌词。
“
敦煌的驼铃随风在飘零
那前世被敲醒轮回中的梵音转动不停
我用佛的大藏经念你的名
轻轻呼唤我们的宿命
......
浮云万里横渡
尘世的路我用菩萨说法图为你演出
今生始终无缘的共舞
......
我用飞天的壁画描你的发
描绘我那思念的脸颊
我在那敦煌临摹菩萨
......”
我们最终都会因为热爱与坚持超过自己的预期。
此生、往生,我们都到过同一个地方。
人死的路上,我想都是骑着骆驼,是同这个世界背过身的亲密关系。
我应该为你高兴,应该笑。
偶然留下的梦 尘世梦
——
2001年《康熙王朝》在央视八套播出,一个西南小镇二年级的孩子有了美术梦。
那晚的剧情是康熙与葛尔丹开战,准葛尔的铁骑与大清的弓弩手对峙,容妃一袭白衣从蓄势待发的军队中冲了出来。
至今记得那盆已经凉透了的洗脚水,为了拖延时间看到后面的剧情,我始终把脚泡在水里,于是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眼里最为动容的画面:一身白衣,与铁骑兵马相对。
那晚荧屏上的内容,就是我对美学最早的理解。
这种理解包裹着那晚从铁蹄兵戈飘然而至的白色衣袂发展成热爱,成为现在我所从事的事。
它是从一颗幼年的心脏里萌芽。源于一个八岁儿童对一个虚构角色的喜爱。当一个小镇里的儿童有了念想,这种念想在孩子的心里开花,从心上到手上到纸上黑板上。
在两房一厅的局促空间里,梦想开始生发。
我从那个时候开始画画,开始了我的聋哑时代。
我的心里开始出现一团火,但我没有办法向任何人描述那团火。它烧着就像是一个笑话,一张口就可能把别人笑死,或者我自己被烧死。
我有一个目的地,但地方太远了,那是我所能接触到的人都没有去过的地方。
伸手没有用,我鼓起勇气,也只能从平安桥走到南滨路。
我没有那样的能力。
在那个时候,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痛苦。
当一个小镇儿童有了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痛苦。
当一个有梦想的人却没有力量去做,那梦想对于那个人来说,就是累赘一样的痛苦。
还不如当一个笨人。
北京、人民大会堂、敦煌、壁画、飞天......当它们不再是电视上的蛛丝马迹,而是作为一个个具体的名词被我在地理书上,连成一条蜿蜒的黑线的时候。
一切都不受控制了。
我知道了有一个人在这些地方画画,画的是电视上我梦寐以求的那些图像。
而我却只能坐在教室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什么也做不了。
我觉得自己还那么年轻,却已经失败了。
那个素不相识的女演员,成为了我那时候起的唯一知己。
我只知道她在画画,在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在敦煌,画壁画飞天画我十分想够但够不到的东西。
成长中,就有了一个偶像。
尽管现在,我也并没有因为这个偶像在绘画上有任何造诣。到后来明白,原来画画只是一个动作、一个载体,我只是在对付自己的聋哑时代。
那个人人都会经历的,听不进,也说不出的时代。
在那个困难的时代里,她鼓舞了我。
后来我长大了,去了北京、兰州、敦煌。
我知道她的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叫《沃土》,但是进不去。到北京那天我问别人,人民大会堂在哪个方向,人家给我指了一个方向,我朝着那个地方行了个注目礼。
到兰州后,我选了辆其中一站是兰州军区的公交车绕城一圈,我说我想在兰州找人,但不知道该去哪儿。司机说找活人可以去白塔山,高,能看见兰州城里的所有人。又说找死人都在黄河,说,你听过黄河捞尸队吗。我问,你是在开玩笑吗?他说不是。
那天我背了一台电脑和一架单反去爬白塔山,那是我最贵重的家当,我的眼睛和手。爬到山顶发现果然能看到全城的人,他们都像蚂蚁一样。
我知道我根本没有要找的人,那个人也根本不在兰州。
我没有目的,眺望着从山脚下铁桥延伸出去的中轴线,一下释怀了。
去敦煌之前我已经画了一段时间的飞天,后来在莫高窟看洞窟,看到洞口的门有人进去才打开,一参观完就关上。人们一进去都死盯壁画,而四周的壁画都像是黏满了人们的注视所以才浑浊不清。门飞快地打开、关上,我觉得自己的目光也被门关上了。
它们都被关这扇门内,发生了很多对视。
我什么都没有看清,但我记得那些画。那些挥起来的袖子和流动的衣袂,它们舞起来,撞进每一个注视着它们的人眼里。
莫高窟回来之后我在鸣沙山呆了两天,爬上了最高的沙丘,等到太阳与月亮交界。
而现在回想着这画面,回想我写过的沙漠中的骆驼,写骆驼是能行走在阴阳两界的动物。因为太阳和月亮会同时出现在沙漠上空,沙漠会被分割出一条清晰的明暗交界线,骆驼就走在这样的明暗分割中。
一脚背阴一脚向阳,一脚严冬一脚酷暑。
我躺在过这样的明暗交界线中,沙漠不一定是酷热,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就像躺在雪地里。
过去读书的时候,我的书桌下面一直压了一张照片。
是那个女演员在沙漠里的照片,在月牙泉附近,穿蓝色裙子。
所以到月牙泉那天,我先绕着湖走了一圈,一边走一边想着那些被鼓舞的日子,然后爬到最高的沙丘上,眺望。眺望到月牙泉边上的灯一圈一圈亮起来了,面前的背后的人都开始下山,暮色中看不清他们的五官,只有背光的轮廓。他们一个一个影子一样从我的视线消失,我站起来,看见自己完整的影子,它紧紧跟随着我。
我终于长大到有力量去我想去的地方。
敦煌回来后不久就在网上看到了她生病的消息。那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看过她的任何近况,也没有想去了解,我想我也不追星,认识她最初是源于对她所塑造角色的喜爱,后来看《唐明皇》、《贺兰雪》、《太平天国》、《康熙王朝》......看到她设计的那么多美丽的纹饰与衣服。
那之前我并不知道她是一个艺术家,只是被她荧幕里的美丽鼓舞着。
她是我认识这个世界美好事物最原始的启蒙与向往。
知道她去世的消息是在她去世后的第二天,她没有活跃在大众的视野里人们依旧记得她,记得她塑造在荧幕里的许许多多的美好形象。有一瞬间我甚至觉得比起其他热播剧的演员或者艺术家,她所得到的热忱与回响远不及她的艺术贡献。
想起06年播出的她参演的一部剧叫《大敦煌》,她角色的那条线是一对将青春与热血献给敦煌的艺术家夫妇。
前往鸣沙山的路上望着延伸出去公路尽头出现的沙漠,我下车一边走一边公放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歌。
刀郎的声音漂浮在空旷的西北公路上,我一边走一边默念歌词。
“
敦煌的驼铃随风在飘零
那前世被敲醒轮回中的梵音转动不停
我用佛的大藏经念你的名
轻轻呼唤我们的宿命
......
浮云万里横渡
尘世的路我用菩萨说法图为你演出
今生始终无缘的共舞
......
我用飞天的壁画描你的发
描绘我那思念的脸颊
我在那敦煌临摹菩萨
......”
我们最终都会因为热爱与坚持超过自己的预期。
此生、往生,我们都到过同一个地方。
人死的路上,我想都是骑着骆驼,是同这个世界背过身的亲密关系。
我应该为你高兴,应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