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死了吗?转
卷帘听琴音
2019-04-03名师
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死了吗?
听了一节语文课,当代散文家吴伯箫的《灯笼》。之前听这样的模式课,多是欣喜,还中午作诗《春日》歌颂曰:“八年栽杏话桑麻,年年逢时吹又发。水杉枝头春意闹,飞向桌角作雕花。”而听过《灯笼》,带给我更深沉的除了教师的设计、学生的演绎,更多在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比如灯笼)存在价值的担忧,和坚守。
如今社会的发展很快,快到我们已经忘了什么。久远的文化不必多言,可能连自己的初心都不见了。忘记了情操——“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只要挣钱的目的达成,不考虑礼仪之事。大多数人更是为了不能挣到钱而苦恼。忘记了自己的梦想,社会严格区分了兴趣、职业和事业,同学、同事、友情、亲情和爱情,奋斗的理想渐渐被现实淹没,感情用事一定是幼稚的表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
那时候,车马都慢,还有信件。那时候,有自制的风筝,有慢悠悠的耕牛。那时候,有士为知己者死的风骨,有若为自由皆可抛的情怀,有凤求凰即可当垆卖酒的爱情,有一诺千金的信用。如今,都很快,快到忘记了。忘记可能少了许多烦恼,却正在为未来留白。
用吴伯箫的话:“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同许一愿,并以为志。
卷帘听琴音
2019-04-03名师
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死了吗?
听了一节语文课,当代散文家吴伯箫的《灯笼》。之前听这样的模式课,多是欣喜,还中午作诗《春日》歌颂曰:“八年栽杏话桑麻,年年逢时吹又发。水杉枝头春意闹,飞向桌角作雕花。”而听过《灯笼》,带给我更深沉的除了教师的设计、学生的演绎,更多在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比如灯笼)存在价值的担忧,和坚守。
如今社会的发展很快,快到我们已经忘了什么。久远的文化不必多言,可能连自己的初心都不见了。忘记了情操——“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只要挣钱的目的达成,不考虑礼仪之事。大多数人更是为了不能挣到钱而苦恼。忘记了自己的梦想,社会严格区分了兴趣、职业和事业,同学、同事、友情、亲情和爱情,奋斗的理想渐渐被现实淹没,感情用事一定是幼稚的表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
那时候,车马都慢,还有信件。那时候,有自制的风筝,有慢悠悠的耕牛。那时候,有士为知己者死的风骨,有若为自由皆可抛的情怀,有凤求凰即可当垆卖酒的爱情,有一诺千金的信用。如今,都很快,快到忘记了。忘记可能少了许多烦恼,却正在为未来留白。
用吴伯箫的话:“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同许一愿,并以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