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欧阳修的创作意图
《卖油翁》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这一则小品文,是模仿春秋战国时候的寓言而作。目的是通过寓言故事,以小见大,引人深思。欧阳修在自序中提到,他专门选取正史所不载的野史遗文,目的是“遇事发愤,有所建明,以为补益。”与此同时,他又感觉“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
也就是说,欧阳修希望通过记录这些野史逸闻,让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在选题与思想方面,他不想因循世俗,必须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无他,惟手熟尔”,事实上就是一个当时“陈旧”的见解。

文史领域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欧阳修在这个时候的思想,是具有“多元性”的。作者思想上的这种多元性,同时也体现在《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话上。针对这一句话,不同观念的人,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有所建明,以为补益”,才是欧阳修想要达到的目的。
结语
人教版的编辑删除《卖油翁》最后一句话,目的是为了让小品文的主旨更加清晰、明了。考虑到教学对象是中学生,这种做法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话,实在是删不得!因为假如没有这一句话,这一篇小品文就失去了它的“灵魂”,小品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沦为无聊的“老生常谈”。

既然“惟手熟尔”与“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是一个意思,欧阳修为什么还要耗费笔墨把这则故事记录下来呢?删除最后一句,欧阳修的文章也不见得比庄子的“庖丁解牛”更加高明。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硬要让它占着教材有限的篇幅呢?因此,删除“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不只是对原文的一种曲解,更是对欧阳修创作水平的贬低。
无论原文中陈尧“笑而遣之”的动机是傲慢自大,还是不能同意卖油翁对“经验传承”的否定,都应当把它印在课本上,让老师在课堂上面,引导学生们去进行思考;让每一位学生,开动大脑,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才是正途。
作者:执笔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