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艺事初探(九)●陈大中
三十三沈阳、长春的“凉水盆”
李少春技艺高超。任何好角,任何剧团久居一地,上座必然逐渐下降,何况李少春拜余为师的费用已经超支。他敬献师父、师娘的四季衣料和50两价值昂贵的上等烟土就花销几千元现洋,进京打炮前的筹备和应酬又支出巨额的投资,家中人口也多,开支庞大,必须出外演出增加经济收入。
李桂春1909年从“永胜和”出科就跟崔湘亭到过东北搭班,当时是到哈尔滨投奔崔湘亭的舅父(琴师兼打鼓的陆乐平)。转眼30年,李桂春东北的同官(同官即同学)很多,因此他主张李少春先去东北,以增强少春适应各地观众的演戏经验。1939年夏,李桂春、李少春及梅派旦角魏莲芳、武生毛庆来、小生高维廉等到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旧称奉天)做商业性演出。演出地点选择在人口稠密的北市场内的共益舞台。“共益”是沈阳长演京剧的园子,南来北往的很多好角曾在这里献艺。李少春到来之前,艺名“小小宝义”的曹艺斌、蓉丽娟、王奎升(王虎臣之弟)、素雅坤、素雅卿、名丑张春山、武生黄宝岩、李盛斌、张云溪、唐韵笙都曾在共益舞台演出。
月有阴晴园缺。天津、北京几乎已经家喻户晓的李少春,东北的观众对其并不熟悉。东三省关外风情、人文历史、地域风俗差异很大,观众欣赏水平和看戏听角的口味也不同。同样是余派的《战太平》,在天津北京都可以出奇制胜地上座,在沈阳的效果却大违人意。其它武戏,如《连环套》、《恶虎村》、《金钱豹》、《八大锤》,在沈阳共益舞台不知何故也失去了往日的威力,台下观众只上“半堂座”。台上的演出,连内行都觉得精彩之处,却很难博得台下一“好”,营业效果一般化。李少春跟毛庆来谈起沈阳“共益”这趟“凉水盆”般的演出感慨地说:“老先生常说到什么码头‘流动’,这回我可领教了,‘流动’可真不容易呀,说不定走到什么码头就给你来个‘下马威’,让你‘烧鸡窝脖’。”毛庆来也说:“你上‘满汉全席’,可人家喜吃‘豆腐脑’、‘炸酱面’。”这也说明各地观众的欣赏口味不同。
沈阳演完,李少春到“伪满州国”首都“新京”————长春,继续他东北之行的演出。结果在长春仍是逆帆未转,上座屡屡下降。结果草草演完,没有续期。
1960年,毛庆来曾对笔者说:当时在“伪满新京”,日本鬼子以“强化治安”为名,对中国人实行奴役政策,老百姓一不留神就遭殃,晚上不愿出门,这也影响上座。另外,少春台上规矩,对此有些东北观众说他“武戏不冲”、“不卖力气”,实际是看戏的口味不一样。东北武戏能翻能打的有的是,再加上拜客不周,使少春在沈阳的演出吃亏不少,以至后来一提去东北少春就含糊。就连沈阳孙老五(经励科)到北京来接他,他都不愿意去,李少春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体验到演员“流动”的冷峻和苦涩。
三十三沈阳、长春的“凉水盆”
李少春技艺高超。任何好角,任何剧团久居一地,上座必然逐渐下降,何况李少春拜余为师的费用已经超支。他敬献师父、师娘的四季衣料和50两价值昂贵的上等烟土就花销几千元现洋,进京打炮前的筹备和应酬又支出巨额的投资,家中人口也多,开支庞大,必须出外演出增加经济收入。
李桂春1909年从“永胜和”出科就跟崔湘亭到过东北搭班,当时是到哈尔滨投奔崔湘亭的舅父(琴师兼打鼓的陆乐平)。转眼30年,李桂春东北的同官(同官即同学)很多,因此他主张李少春先去东北,以增强少春适应各地观众的演戏经验。1939年夏,李桂春、李少春及梅派旦角魏莲芳、武生毛庆来、小生高维廉等到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旧称奉天)做商业性演出。演出地点选择在人口稠密的北市场内的共益舞台。“共益”是沈阳长演京剧的园子,南来北往的很多好角曾在这里献艺。李少春到来之前,艺名“小小宝义”的曹艺斌、蓉丽娟、王奎升(王虎臣之弟)、素雅坤、素雅卿、名丑张春山、武生黄宝岩、李盛斌、张云溪、唐韵笙都曾在共益舞台演出。
月有阴晴园缺。天津、北京几乎已经家喻户晓的李少春,东北的观众对其并不熟悉。东三省关外风情、人文历史、地域风俗差异很大,观众欣赏水平和看戏听角的口味也不同。同样是余派的《战太平》,在天津北京都可以出奇制胜地上座,在沈阳的效果却大违人意。其它武戏,如《连环套》、《恶虎村》、《金钱豹》、《八大锤》,在沈阳共益舞台不知何故也失去了往日的威力,台下观众只上“半堂座”。台上的演出,连内行都觉得精彩之处,却很难博得台下一“好”,营业效果一般化。李少春跟毛庆来谈起沈阳“共益”这趟“凉水盆”般的演出感慨地说:“老先生常说到什么码头‘流动’,这回我可领教了,‘流动’可真不容易呀,说不定走到什么码头就给你来个‘下马威’,让你‘烧鸡窝脖’。”毛庆来也说:“你上‘满汉全席’,可人家喜吃‘豆腐脑’、‘炸酱面’。”这也说明各地观众的欣赏口味不同。
沈阳演完,李少春到“伪满州国”首都“新京”————长春,继续他东北之行的演出。结果在长春仍是逆帆未转,上座屡屡下降。结果草草演完,没有续期。
1960年,毛庆来曾对笔者说:当时在“伪满新京”,日本鬼子以“强化治安”为名,对中国人实行奴役政策,老百姓一不留神就遭殃,晚上不愿出门,这也影响上座。另外,少春台上规矩,对此有些东北观众说他“武戏不冲”、“不卖力气”,实际是看戏的口味不一样。东北武戏能翻能打的有的是,再加上拜客不周,使少春在沈阳的演出吃亏不少,以至后来一提去东北少春就含糊。就连沈阳孙老五(经励科)到北京来接他,他都不愿意去,李少春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体验到演员“流动”的冷峻和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