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吧 关注:91,346贴子:207,078
  • 8回复贴,共1

从批判《弟子规》看满清对中华文化的歪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5-21 22:16回复
    一,批判《弟子规》。
    弟.子规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据说是依据孔子训示写出来的,总叙的确是来源于《论语·学而篇》---“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后面的内容就是将这一句话里的每一小句进行解释,看上去好像没有问题,为什么我说它跟二十四孝是一丘之貉呢。有人说我反传统,反孔子,其实我一点也不反孔子,我欣赏孔子的很多言论,但是弟子规错就错在这个解释上,我们一句一句来看吧。
    首先是入则孝,重点在一个孝字,我在以前已经说过汉家的三大不孝,那就是“家贫不入仕,陷父母于不义,不娶无子”,反过来这就是汉家的三孝,还有一个更大的孝,那就是“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这是汉人对于孝的理解。那么弟子规中是怎么解释孝的呢,不过是生活上关怀父母,听从父母的话之类的,这些道理是不错的,但是它不是孝,而是亲。打个比方,若是有人把我杀了,那我的子女就一定要想办法杀了那个人,这才叫孝啊,当然,这不是孝的全部,但是你既然讲“首孝悌”,那这些大孝你怎么不讲,尽捡一些小事来讲呢。
    其次是出则悌,重点在悌字,孝讲的是父子之情,悌讲的是兄弟之情。跟上面的孝一样,也是不讲悌的最高境界,悌的最高境界是啥呢,就是“兄弟之仇不反兵”,对兄弟爱护尊敬这是当然的,但这只是初级阶段。
    次谨信,这里的谨和信怎么理解呢。弟.子规里面说的是你这个人要谨慎,要讲信用,做为你个人的修养来说,这还是没有问题。实际上,这里的谨和信指的是你对国家的责任,你的国家要是被灭了,虽百世犹可复也,这是你做为这个国家一员的责任,也是谨和信的最高境界。
    泛众爱,而亲仁,意思就是不管我们自己人到了哪里,我们都要去亲他,就是修文德,对外人是修武备,不仅仅是简单的要博爱的意思。
    把上面的话连起来意思就是,身为儒门弟子,应该具备在家孝悌,即“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在国谨信,即“君父之仇,虽百世犹可报也”;在天下要泛爱亲仁,即对自己的族人要修文德。这才是做为.子应该遵循的规矩,才是孔子的意思,才符合汉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弟子规中写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跟这些比起来根本不叫规矩。
    弟子规的字面意思上没有什么问题,这才迷惑了很多人。它不讲身为儒门弟子应该具备的最高标准是什么,反而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斤斤计较,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是一个具备修齐治平能力的人才么。去掉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部分,只留下了修身这一块的内容,想让学习弟子的人都变成什么呢?我们祖先创造那么多理论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让我们都变成“大圣人”,“大学问家”么,我们汉人讲内圣外王,没有外王的部分,我们自己当不了自己的王,那不只有当奴才的份?
    弟子规只是满清篡改汉文化的一个代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满清在篡改汉文明的手段上比蒙古人高明多了,蒙元人让“弟子”编的那套东西太浅显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有问题,但满清吸取了蒙元人失败的教训,篡改的非常高明,字面上你看不出什么太大问题,关键在于他把你的春秋大义给删掉了,你只知道修身,使劲读书,使劲钻研,就是不知道读书的目的是干啥,最后变成一个书呆子、奴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5-21 22:17
    收起回复
      二,从两段“儒家名言”被误读,试看满清之黑暗。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一直被人说成是儒学教义,常常被某些人义愤填膺的用以揭批宋明理学,当作讨伐孔孟儒学的把柄。 但是查遍儒家经典、朱熹理学著作,并没有此话的出处,孔子、孟子更没有说过。后来才知道这本来就是一句戏文。
      那么在先秦时,人们到底如何看待君臣关系呢?以下是《左传》记载的真实事件。
      题目是:“晏子不死君难。”。
      (齐国大夫)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
      《左传》是儒家经典教材, 儒家对于“君难”的看法是:“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就是说国君为了社稷国家去死,死得其所,我们就应该与之共同赴难,如果是为自己的私利而死,死的就不得其所。那么大臣们又不是他的奴才,谁该去死呢?
      这就是儒家对于君臣生死问题的态度。大臣不是君主私人的奴才,怎么会有“君让臣死,臣就必须遵守臣道去死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05-21 22:20
      回复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也不是儒家教义。
        《孔子家语·六本》篇里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曾子犯了小过,曾子的父亲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将曾子打昏了。曾子苏醒后向父亲赔罪:“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之后回房弹琴而歌,好让父亲听见,表示他挨打后没有不适。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孔子教育曾子说:“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可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并非孔子主张,父母有服从“天下大义”的义务,对父母的错误儿女有责任纠正。更何况父母的子女还是天子之民,非父母之私有,父并没权力要求子亡。“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若说是孔子的主张,简直是对孔子的羞辱。
        《孝经》中曾参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孔子回答说:“ 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段显然是说“孝”是有原则的,有约束的,不能推到极端。 这是对所谓的“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说法的不攻之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5-21 22:22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5-21 22:24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5-21 22:26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5-21 22:31
              回复
                3.僵化专制么?(暂时无法显示,请转下面的链接)
                https://wenku.baidu.com/view/65fa5195daef5ef7ba0d3c0a?ivk_sa=1023194j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0-05-22 10:49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20-05-23 1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