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桃花源内,谁为贤能
联曰:
既甜又香,世人都道佛桃好;
脱贫致富,百姓齐称书记贤。
据1992年版《肥城县志》载:“肥城桃简称肥桃。果实肥大,外形美观,营养丰富,被誉为群桃之冠。”“……中秋节前后成熟,当地群众过去多以此供佛,故又名佛桃。”
我从小住在肥桃之乡,自然没少听说过肥桃的典故。依稀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用的就是肥城进贡的佛桃。上小学的时候知道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的大桃是山东省的名优特产。但肥桃究竟长的什么样,吃起来什么味,却一点也不知道。因为我们村及亲戚朋友家都未曾种过肥桃,街坊邻居宅旁院内偶有种植的桃树,多是那种果实瘦瘪的毛桃子,吃起来又苦又酸。
1962年夏初,在我参加工作半年多之后,上级突发决定,公社一级撤销农林水各站,我从见习农业技术员被调往桃园公社学做会计辅导员,公社机关建在传说中的“晒书城子”附近,就是近些年兴建修真宫的凤凰山下,孔子大成殿的左前方。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的时候,公社的名字大多以机关所在地的村庄命名,唯有汶阳和桃园例外,汶阳公社是因地处大汶河北岸的汶阳田而得名(山南为阳,河北为阳),桃园公社则是因为合作化之后附近的尚里、东里等村率先恢复发展了肥桃种植,并将个大汁浓又香又甜的肥桃送到了国家机关,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又加上尚里大队土法上马,打通了白云山,建成了群力放水洞,引来康王河水,浇灌千亩桃园。还在北边山坡上用石块垒砌了“世上桃园”四个大字,二十里外依稀可见。于是县里决定以屯头村(现在的桃园镇)为中心的这片行政区域为桃园公社,却将公社机关建在了凤凰山下,当年孔老夫子带领学生到山北面冉庄看望爱徒冉子,走到此地晾晒书籍的地方。
在那里,遇见了曾任县整党办公室副主任后被打成右派经过劳动改造摘掉帽子贬往桃园公社当食堂司务长的高洪涛大哥。高大哥在1952年的时候,带领整党工作组到我们村搞整党试点,我当时是王晋小学学生会主席,三姐是青年积极分子,我作为三姐的随同,“列席”了学习活动,因此认识了高大哥。我调到桃园公社后,受到高大哥多方面关心,那年秋天,高大哥原在黄庄村驻队时的房东给他送去了一篮子自家产的肥桃,淡黄色,通体布满短短的绒毛,每一个少说七八两,大的足有一斤重,站在两间屋外,便能闻到浓浓的香味。高大哥挑了一个最大的给我吃,咬一口,如贻似膏,满嘴生香,直冲脑际。高大哥说:“这就是正宗的肥桃。”
我的家乡与桃园公社仅一埂之隔,尽管那边的肥桃种植已经远近闻名,我们这边却从来没有人考虑。时间跨到了1976年之后,上下各级痛定思痛,基层干部开始探索致富门路。尤其是1981年之后,中央大力倡导“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县里一再推动恢复发展肥城桃,仪阳公社坚决响应,从靠山吃山做起,大力发展林果业,喊出的口号是:
“松柏戴帽,腊条当脚,
花椒串边,核桃拦腰,
一户一亩肥城桃。”
然而,人们的守旧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多年来养成的种植习惯也是很难改变的,对于发展林果业,尽管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落实,检查督促常年不断,很多单位依然是我行我素,推托应付。又加上那几年干旱严重,老百姓吃水都很困难,只能栽树,无法浇水,树株成活率很低。栽种成功的肥桃园大大低于原定指标。
当然在众多基层干部中,也不乏头脑清醒,思路正确踏踏实实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者。其中我最赞成的一位便是年年举办桃花节和品桃会的仪阳乡(镇、街道)刘台村已故党支部书记刘培水同志。
仪阳乡本就属于山区,刘台大队更是标准的山区,典型的山区。全村三百多户人家,分作六个自然村,四面环山,大小数十个山头。两山之间便是大冲沟,大沟又连接多条小沟,而小沟最少也有二十米深,真是沟中有沟,沟下有沟,最后汇总成一条总沟,往下游而去,约有四十米深,百十米宽。社员们种地、进出,除了下坡,就是上崖(yai),车辆行走困难,多数依靠肩挑人抬。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因为地处青石山区,跑水漏肥,高处滴水难存。在沟底上打的几眼土井,一到春天便干涸见底,人畜用水只能靠旱井解决。旱井者,就是在房前院内或地头沟底开挖的一种肚大口小葫芦状的地窖,过去用石灰后来用水泥加石子、河沙锤砸结实后积存雨水的设施,每个可存水十多个立方。这种水虽然可以吃用,但因是积存的地面雨水,污染相当严重,烧了开水总透着一种浅黑带黄的颜色,闻起来又腥又臭。存水基本用完的时候,必须挖出烂泥,打扫干净,才能继续存水。
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原始落后的种植方式,老百姓年复一年,一代一代,总在贫困线上挣扎。贫困的一个特殊标志,就是姑娘大了远走高飞,男孩成人后找不到媳妇。有一个挂在山崖上的小自然村,十九户人家,到发展桃树之前,二十五岁到四十岁的光棍汉就有二十一个。每次从村内走过,看到的多是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唉声叹气。
刘培水同志(因为我们是庄乡地邻,在那个逢人必称同志的年代,我总是称他二哥)全家人的思想都很先进,父亲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就加入了党组织,并担任了多年的村支部书记。他的大哥参加了党领导下的抗日部队,在一次日寇偷袭村庄时英勇牺牲。培水二哥曾多次告诉我,他的父亲生前经常跟他念叨的一句话就是:“当干部就是要带领群众过好日子。”
改革开放后,培水二哥似乎将压抑在心底的激情一下子喷发了出来,针对本村的致命要点,带领群众接连干了几件大事。一是在村东头大冲沟上筑起了一道四十多米高二百多米长的大坝,为村民们填平了进进出出的最大障碍,汽车拖拉机可以开到每个自然村,夏秋天还可以积存雨水,形成了一个规模不算很小的水库(可惜近二三十年来未曾下过大雨)。二是省吃俭用请县打井队在沟底最深处打了一眼三百多米深的机井,给五个自然村各修了一个水柜,将深井的水抽到水柜里,社员们拧开水龙头,就可以接满两桶清冽甘甜的井水,1982年在全公社49个大队76个自然村中第一个吃上了自来水。
(此处插一段苦涩的故事:深井刚刚打出,水柜陆续修起之后,因水源有限,各村之间只能轮流放水,五天轮一次。有一天某村的李××找到培水二哥说,明天他的儿子订婚,无论如何将他们村的水柜放满。那位社员还试试探探地说:“明天女家大小队干部陪着来相亲,您能不能出出面?”培水二哥当即表示:“你是知道的,我从来不吃社员的请,你家这事儿,我不请自到。”同时通知放水员,明天一早给他们村送水,水柜放满后,再浇地,一直把相亲的客人送出村。)
三是率先发展肥桃种植。培水二哥不识字,但他最听领导的话,上级的安排部署,他总是带头执行。过去,他们村种植桃树本来并不多,只有林业队零零星星地种一点,也没有成过什么用。公社党委发出“一户一亩肥城桃”的号召后,他通过到桃园公社尚里大队考察了解,认定种植肥城桃是一条山区致富的好路子。于是从说服动员,算账对比,制度规定,检查验收,测量规划,选育品种,打药治虫,技术指导,适时采摘装箱,寻找销售门路等等全方位入手,在仪阳公社范围内,率先闯出了靠种植业发家致富的路子。
1983年12月29日,离党委发出“一户一亩肥城桃”的号召仅仅五年多一点,那一天副县长李正明同志率队来本社座谈生产责任制问题,田(宜馨)副书记作了长篇回报,我在旁边担任记录,其中有一节是:“刘台九队(就是前面说的那个“光棍村”)卖桃收入22000元,人均220元。全大队324户,新搞(栽)桃行(园)350亩(已超出一户一亩),每亩收入(下果)3500——4000斤,每斤收购价(那时候还实行供销社统一收购)0.25元,市场价0.50——0.70元。每亩30棵,原有120亩。今年收入高的每户2000多元。”
上面这些数字现在看稀松平常,或者说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山区群众年收入只有几十元的情况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了。而且肥桃的产量逐年增加,肥桃的价格连年上涨。我不是市场管理员,很难知道肥桃的详细价格,只知道1995年前后,市场上的正宗肥桃每斤卖到十块钱。优质的肥桃送往省城卖到五十块钱一个。
与此同时,培水二哥又带领乡亲们修建村中和田间道路,五个自然村和两千一百多亩耕地,都陆续修通了可以开行拖拉机的坚硬土路,彻底摆脱了肩挑人抬的劳动负担。随即又将村村通自来水改成了户户通自来水,让青少年们再也不用喝那种又混又浊也腥也涩的旱井水了。
从1985年开始,我已脱离了农村经营管理及会计统计工作,手头没有了刘台村的基本数字。只看到他们五个自然村先后盖起了领先于当时农村水平的宽大住房,绝大多数都是宽门大窗,水泥地面,红砖砌墙,粘贴了彩色釉面砖,空心楼板作顶,院门又宽又高,非常方便车辆进出。有些户还在房屋竣工后,在房檐上拉起了彩色电灯,每到夜晚,灯光闪烁,乐声不断,真如仙境一般。
农村人的要求低,盖上新房之后,便张罗着给孩子们娶媳妇。说也奇怪,原来山里的姑娘往外跑,山下的闺女说什么也不愿嫁到山庄去,刘台村自从种桃致富以后,凡有外村的姑娘,基本上都是一说即成,彩礼多少无所谓。前边说的那个挂在山崖上共十九户的小村庄,二十一个光棍汉,个个娶进了如花似玉的媳妇,连五十多的小老头和腿脚有残疾的大龄青年,也“无一幸免”。
1988年,农村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为了摸索经验,乡党委派我到刘台村先行试点。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培水二哥及几职主要干部,领着我走遍了两千多亩山地的边边落落,沟沟坎坎,给我的突出印象是:他们说起肥桃种植,总是娴熟自如,头头是道。试点工作进行地非常顺利。同时我也得到了一件额外的收获,那就是每当培水二哥领着我走在村中街道或野外山路的时候,遇到的大人小孩,男男女女,都会停下手中的活路,恭恭敬敬地跟培水二哥说话,就像自家的亲人一样,绝没有那种惧怕、恭维、应酬、敷衍的表现。在回到乡政府回报试点工作情况的时候,我曾郑重地向党委所有同志说:“我们的基层干部,如果都能像培水同志那么受到群众的爱戴,咱们的农村工作就算成功了。”
在四五十岁以上的老辈人中,几乎人人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决议率领全家老小,将村前大山移至渤海之尾,酷暑严冬,无一停歇,终于感动了上帝,派来两位神仙,将大山移走……。刘台村的群众在培水二哥的带领下,治山、找水、种桃多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也得到了十里八乡群众的赞同和支持。然而山太大了,沟太深了,土地太零散了,要想彻底改变自然面貌,进一步提高肥桃生产能力,已非一村一户所能为。于是乡党委决定,调集全乡的力量,帮刘台村打一场彻底翻身仗。据《仪阳乡志》载:
“(1991年)9月,刘台(治山整地)工程会战。5个管区8000人上阵,整地2500亩;开辟生产路3条,长6000米,环山路1条,长3000米;垒石堰20条,长10000米;打井两眼,配套两眼,修防渗渠1条,长1200米;(埋)暗管2条,长2600米,垒砌水坝80个;搬运土石160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5000立方米,投工34万个,投资38万元。”
经过这一番整治,使刘台村彻底改变了自然景观,明显的变化是:一、山地变长了——原来种山地,多是瓢大一块,碗大一块,草帽子底下盖着一块,而且高高低低,犬牙交错,现在都变成了长条梯田,层次分明,整整齐齐;二、沟地成方了——原来整治,都是小打小闹,随高就高,因洼而洼,现在都成了十几亩、几十亩的方田;三、道路变宽了——原来的大路只能通过小型拖拉机,小路只能行走手推车,现在小轿车可以平稳地开到田间地头,赏花采果;四、村庄变整洁了——村民们在种桃致富后,拆旧屋盖新房的同时,村支部适时规划,合理安排,调整了街道,美化了院墙,房在花海建,人在画中游。
十几年的工夫,刘台人民将世外桃源搬进了山沟内,家门前。
1991年起,市里每年都在四月份举办桃花节,九月份召开品桃会,主会场在刘台和新城办事处的尚里村轮流搭建,届时两边都是树山花海,笑语欢声,车辆排成长队,游人结伴呼朋。村民拱手迎客,收入连年飙升。刘台村民在进村的宽阔大道上,建起了过街门坊,横额上赫然写着《刘台桃花源风景区》一排遒劲大字,将古人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2014年我曾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写了多首《咏赞家乡》的诗句,其中一首就是《桃乡花海》,2019年连同其他七首又以《肥城新八景》为总标题,向本市诗词学会提出动议,建议学会向市委、市政府推荐,以打响《肥城新八景》品牌,与传颂多年的《肥城古八景》遥相呼应。其诗图如下:
一、桃乡花海
桃乡四月艳阳天,花海妖娆无际边。
绿女红男歌俊美,金蜂翠鸟舞蹁跹。
神园兼做旅游地,仙树合成致富源。
喜看山区容貌改,农民含泪笑开颜。
正当培水二哥心满气足带领群众广植肥桃发家致富的时候,他却在六十多岁的年纪,因病去世了。大家都说他是病死的,但我听说之后,却坚定地认为他是累死的。以他的身体状况,以他的心里素质,本可以再活几十岁,但他实在过分透支了,透支到远远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因此,当我听到二哥逝世的消息时,含着泪水,写了一首词:
临江仙·桃花节前忆故人
四月桃花争斗艳,
漫山绿女红男。
参观游览送财源。
桃农开口笑,
商店满堂欢。
如此金山银海业,
早年几近失传。
改革开放舞蹁跹。
前人栽宝树,
后辈数银钱。
参加市诗词学会后,2018年春天,清明节扫墓归来,又填了一阕词,一并抄录于此,算是对培水二哥以及那些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而积劳成疾的老领导老兄弟们的永久怀念,词曰:
画堂春·刘台赏桃花
刘台四月看花山,
红颜粉晕连绵。
大车小辆绕村边。
一派昂然。
遥想当年旧貌。
荒凉干旱艰难。
如今野岭涌甘泉,
滚滚财源。
联曰:
既甜又香,世人都道佛桃好;
脱贫致富,百姓齐称书记贤。
据1992年版《肥城县志》载:“肥城桃简称肥桃。果实肥大,外形美观,营养丰富,被誉为群桃之冠。”“……中秋节前后成熟,当地群众过去多以此供佛,故又名佛桃。”
我从小住在肥桃之乡,自然没少听说过肥桃的典故。依稀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用的就是肥城进贡的佛桃。上小学的时候知道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的大桃是山东省的名优特产。但肥桃究竟长的什么样,吃起来什么味,却一点也不知道。因为我们村及亲戚朋友家都未曾种过肥桃,街坊邻居宅旁院内偶有种植的桃树,多是那种果实瘦瘪的毛桃子,吃起来又苦又酸。
1962年夏初,在我参加工作半年多之后,上级突发决定,公社一级撤销农林水各站,我从见习农业技术员被调往桃园公社学做会计辅导员,公社机关建在传说中的“晒书城子”附近,就是近些年兴建修真宫的凤凰山下,孔子大成殿的左前方。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的时候,公社的名字大多以机关所在地的村庄命名,唯有汶阳和桃园例外,汶阳公社是因地处大汶河北岸的汶阳田而得名(山南为阳,河北为阳),桃园公社则是因为合作化之后附近的尚里、东里等村率先恢复发展了肥桃种植,并将个大汁浓又香又甜的肥桃送到了国家机关,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赞赏。又加上尚里大队土法上马,打通了白云山,建成了群力放水洞,引来康王河水,浇灌千亩桃园。还在北边山坡上用石块垒砌了“世上桃园”四个大字,二十里外依稀可见。于是县里决定以屯头村(现在的桃园镇)为中心的这片行政区域为桃园公社,却将公社机关建在了凤凰山下,当年孔老夫子带领学生到山北面冉庄看望爱徒冉子,走到此地晾晒书籍的地方。
在那里,遇见了曾任县整党办公室副主任后被打成右派经过劳动改造摘掉帽子贬往桃园公社当食堂司务长的高洪涛大哥。高大哥在1952年的时候,带领整党工作组到我们村搞整党试点,我当时是王晋小学学生会主席,三姐是青年积极分子,我作为三姐的随同,“列席”了学习活动,因此认识了高大哥。我调到桃园公社后,受到高大哥多方面关心,那年秋天,高大哥原在黄庄村驻队时的房东给他送去了一篮子自家产的肥桃,淡黄色,通体布满短短的绒毛,每一个少说七八两,大的足有一斤重,站在两间屋外,便能闻到浓浓的香味。高大哥挑了一个最大的给我吃,咬一口,如贻似膏,满嘴生香,直冲脑际。高大哥说:“这就是正宗的肥桃。”
我的家乡与桃园公社仅一埂之隔,尽管那边的肥桃种植已经远近闻名,我们这边却从来没有人考虑。时间跨到了1976年之后,上下各级痛定思痛,基层干部开始探索致富门路。尤其是1981年之后,中央大力倡导“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县里一再推动恢复发展肥城桃,仪阳公社坚决响应,从靠山吃山做起,大力发展林果业,喊出的口号是:
“松柏戴帽,腊条当脚,
花椒串边,核桃拦腰,
一户一亩肥城桃。”
然而,人们的守旧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多年来养成的种植习惯也是很难改变的,对于发展林果业,尽管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落实,检查督促常年不断,很多单位依然是我行我素,推托应付。又加上那几年干旱严重,老百姓吃水都很困难,只能栽树,无法浇水,树株成活率很低。栽种成功的肥桃园大大低于原定指标。
当然在众多基层干部中,也不乏头脑清醒,思路正确踏踏实实带领老百姓发家致富者。其中我最赞成的一位便是年年举办桃花节和品桃会的仪阳乡(镇、街道)刘台村已故党支部书记刘培水同志。
仪阳乡本就属于山区,刘台大队更是标准的山区,典型的山区。全村三百多户人家,分作六个自然村,四面环山,大小数十个山头。两山之间便是大冲沟,大沟又连接多条小沟,而小沟最少也有二十米深,真是沟中有沟,沟下有沟,最后汇总成一条总沟,往下游而去,约有四十米深,百十米宽。社员们种地、进出,除了下坡,就是上崖(yai),车辆行走困难,多数依靠肩挑人抬。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因为地处青石山区,跑水漏肥,高处滴水难存。在沟底上打的几眼土井,一到春天便干涸见底,人畜用水只能靠旱井解决。旱井者,就是在房前院内或地头沟底开挖的一种肚大口小葫芦状的地窖,过去用石灰后来用水泥加石子、河沙锤砸结实后积存雨水的设施,每个可存水十多个立方。这种水虽然可以吃用,但因是积存的地面雨水,污染相当严重,烧了开水总透着一种浅黑带黄的颜色,闻起来又腥又臭。存水基本用完的时候,必须挖出烂泥,打扫干净,才能继续存水。
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原始落后的种植方式,老百姓年复一年,一代一代,总在贫困线上挣扎。贫困的一个特殊标志,就是姑娘大了远走高飞,男孩成人后找不到媳妇。有一个挂在山崖上的小自然村,十九户人家,到发展桃树之前,二十五岁到四十岁的光棍汉就有二十一个。每次从村内走过,看到的多是愁眉苦脸,听到的都是唉声叹气。
刘培水同志(因为我们是庄乡地邻,在那个逢人必称同志的年代,我总是称他二哥)全家人的思想都很先进,父亲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就加入了党组织,并担任了多年的村支部书记。他的大哥参加了党领导下的抗日部队,在一次日寇偷袭村庄时英勇牺牲。培水二哥曾多次告诉我,他的父亲生前经常跟他念叨的一句话就是:“当干部就是要带领群众过好日子。”
改革开放后,培水二哥似乎将压抑在心底的激情一下子喷发了出来,针对本村的致命要点,带领群众接连干了几件大事。一是在村东头大冲沟上筑起了一道四十多米高二百多米长的大坝,为村民们填平了进进出出的最大障碍,汽车拖拉机可以开到每个自然村,夏秋天还可以积存雨水,形成了一个规模不算很小的水库(可惜近二三十年来未曾下过大雨)。二是省吃俭用请县打井队在沟底最深处打了一眼三百多米深的机井,给五个自然村各修了一个水柜,将深井的水抽到水柜里,社员们拧开水龙头,就可以接满两桶清冽甘甜的井水,1982年在全公社49个大队76个自然村中第一个吃上了自来水。
(此处插一段苦涩的故事:深井刚刚打出,水柜陆续修起之后,因水源有限,各村之间只能轮流放水,五天轮一次。有一天某村的李××找到培水二哥说,明天他的儿子订婚,无论如何将他们村的水柜放满。那位社员还试试探探地说:“明天女家大小队干部陪着来相亲,您能不能出出面?”培水二哥当即表示:“你是知道的,我从来不吃社员的请,你家这事儿,我不请自到。”同时通知放水员,明天一早给他们村送水,水柜放满后,再浇地,一直把相亲的客人送出村。)
三是率先发展肥桃种植。培水二哥不识字,但他最听领导的话,上级的安排部署,他总是带头执行。过去,他们村种植桃树本来并不多,只有林业队零零星星地种一点,也没有成过什么用。公社党委发出“一户一亩肥城桃”的号召后,他通过到桃园公社尚里大队考察了解,认定种植肥城桃是一条山区致富的好路子。于是从说服动员,算账对比,制度规定,检查验收,测量规划,选育品种,打药治虫,技术指导,适时采摘装箱,寻找销售门路等等全方位入手,在仪阳公社范围内,率先闯出了靠种植业发家致富的路子。
1983年12月29日,离党委发出“一户一亩肥城桃”的号召仅仅五年多一点,那一天副县长李正明同志率队来本社座谈生产责任制问题,田(宜馨)副书记作了长篇回报,我在旁边担任记录,其中有一节是:“刘台九队(就是前面说的那个“光棍村”)卖桃收入22000元,人均220元。全大队324户,新搞(栽)桃行(园)350亩(已超出一户一亩),每亩收入(下果)3500——4000斤,每斤收购价(那时候还实行供销社统一收购)0.25元,市场价0.50——0.70元。每亩30棵,原有120亩。今年收入高的每户2000多元。”
上面这些数字现在看稀松平常,或者说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山区群众年收入只有几十元的情况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了。而且肥桃的产量逐年增加,肥桃的价格连年上涨。我不是市场管理员,很难知道肥桃的详细价格,只知道1995年前后,市场上的正宗肥桃每斤卖到十块钱。优质的肥桃送往省城卖到五十块钱一个。
与此同时,培水二哥又带领乡亲们修建村中和田间道路,五个自然村和两千一百多亩耕地,都陆续修通了可以开行拖拉机的坚硬土路,彻底摆脱了肩挑人抬的劳动负担。随即又将村村通自来水改成了户户通自来水,让青少年们再也不用喝那种又混又浊也腥也涩的旱井水了。
从1985年开始,我已脱离了农村经营管理及会计统计工作,手头没有了刘台村的基本数字。只看到他们五个自然村先后盖起了领先于当时农村水平的宽大住房,绝大多数都是宽门大窗,水泥地面,红砖砌墙,粘贴了彩色釉面砖,空心楼板作顶,院门又宽又高,非常方便车辆进出。有些户还在房屋竣工后,在房檐上拉起了彩色电灯,每到夜晚,灯光闪烁,乐声不断,真如仙境一般。
农村人的要求低,盖上新房之后,便张罗着给孩子们娶媳妇。说也奇怪,原来山里的姑娘往外跑,山下的闺女说什么也不愿嫁到山庄去,刘台村自从种桃致富以后,凡有外村的姑娘,基本上都是一说即成,彩礼多少无所谓。前边说的那个挂在山崖上共十九户的小村庄,二十一个光棍汉,个个娶进了如花似玉的媳妇,连五十多的小老头和腿脚有残疾的大龄青年,也“无一幸免”。
1988年,农村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为了摸索经验,乡党委派我到刘台村先行试点。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培水二哥及几职主要干部,领着我走遍了两千多亩山地的边边落落,沟沟坎坎,给我的突出印象是:他们说起肥桃种植,总是娴熟自如,头头是道。试点工作进行地非常顺利。同时我也得到了一件额外的收获,那就是每当培水二哥领着我走在村中街道或野外山路的时候,遇到的大人小孩,男男女女,都会停下手中的活路,恭恭敬敬地跟培水二哥说话,就像自家的亲人一样,绝没有那种惧怕、恭维、应酬、敷衍的表现。在回到乡政府回报试点工作情况的时候,我曾郑重地向党委所有同志说:“我们的基层干部,如果都能像培水同志那么受到群众的爱戴,咱们的农村工作就算成功了。”
在四五十岁以上的老辈人中,几乎人人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决议率领全家老小,将村前大山移至渤海之尾,酷暑严冬,无一停歇,终于感动了上帝,派来两位神仙,将大山移走……。刘台村的群众在培水二哥的带领下,治山、找水、种桃多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也得到了十里八乡群众的赞同和支持。然而山太大了,沟太深了,土地太零散了,要想彻底改变自然面貌,进一步提高肥桃生产能力,已非一村一户所能为。于是乡党委决定,调集全乡的力量,帮刘台村打一场彻底翻身仗。据《仪阳乡志》载:
“(1991年)9月,刘台(治山整地)工程会战。5个管区8000人上阵,整地2500亩;开辟生产路3条,长6000米,环山路1条,长3000米;垒石堰20条,长10000米;打井两眼,配套两眼,修防渗渠1条,长1200米;(埋)暗管2条,长2600米,垒砌水坝80个;搬运土石160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5000立方米,投工34万个,投资38万元。”
经过这一番整治,使刘台村彻底改变了自然景观,明显的变化是:一、山地变长了——原来种山地,多是瓢大一块,碗大一块,草帽子底下盖着一块,而且高高低低,犬牙交错,现在都变成了长条梯田,层次分明,整整齐齐;二、沟地成方了——原来整治,都是小打小闹,随高就高,因洼而洼,现在都成了十几亩、几十亩的方田;三、道路变宽了——原来的大路只能通过小型拖拉机,小路只能行走手推车,现在小轿车可以平稳地开到田间地头,赏花采果;四、村庄变整洁了——村民们在种桃致富后,拆旧屋盖新房的同时,村支部适时规划,合理安排,调整了街道,美化了院墙,房在花海建,人在画中游。
十几年的工夫,刘台人民将世外桃源搬进了山沟内,家门前。
1991年起,市里每年都在四月份举办桃花节,九月份召开品桃会,主会场在刘台和新城办事处的尚里村轮流搭建,届时两边都是树山花海,笑语欢声,车辆排成长队,游人结伴呼朋。村民拱手迎客,收入连年飙升。刘台村民在进村的宽阔大道上,建起了过街门坊,横额上赫然写着《刘台桃花源风景区》一排遒劲大字,将古人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2014年我曾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写了多首《咏赞家乡》的诗句,其中一首就是《桃乡花海》,2019年连同其他七首又以《肥城新八景》为总标题,向本市诗词学会提出动议,建议学会向市委、市政府推荐,以打响《肥城新八景》品牌,与传颂多年的《肥城古八景》遥相呼应。其诗图如下:
一、桃乡花海
桃乡四月艳阳天,花海妖娆无际边。
绿女红男歌俊美,金蜂翠鸟舞蹁跹。
神园兼做旅游地,仙树合成致富源。
喜看山区容貌改,农民含泪笑开颜。
正当培水二哥心满气足带领群众广植肥桃发家致富的时候,他却在六十多岁的年纪,因病去世了。大家都说他是病死的,但我听说之后,却坚定地认为他是累死的。以他的身体状况,以他的心里素质,本可以再活几十岁,但他实在过分透支了,透支到远远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因此,当我听到二哥逝世的消息时,含着泪水,写了一首词:
临江仙·桃花节前忆故人
四月桃花争斗艳,
漫山绿女红男。
参观游览送财源。
桃农开口笑,
商店满堂欢。
如此金山银海业,
早年几近失传。
改革开放舞蹁跹。
前人栽宝树,
后辈数银钱。
参加市诗词学会后,2018年春天,清明节扫墓归来,又填了一阕词,一并抄录于此,算是对培水二哥以及那些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而积劳成疾的老领导老兄弟们的永久怀念,词曰:
画堂春·刘台赏桃花
刘台四月看花山,
红颜粉晕连绵。
大车小辆绕村边。
一派昂然。
遥想当年旧貌。
荒凉干旱艰难。
如今野岭涌甘泉,
滚滚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