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吧 关注:714贴子:8,060
  • 2回复贴,共1

医联管家:做“高颜值”中医馆,先玩转标准化管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然生长的时代,中医即使面对危机也能化险为夷。如今,普通人也可以筹划开一家中医馆。有个问题却始终困扰大家:中医馆运营到底需不需要标准化管理?


1楼2020-04-11 17:39回复
    01、标准化与个性化之争
    法国红酒能成为格调的符号,梅奥诊所能成就健康的典范,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标准的形成,大家有一种共识: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
    而对于中医行当,大家潜意识里觉得中医是个性化的,中医馆也应该是鹤立鸡群的物种,西医才是标准化的产物。
    实际运营中,中医馆在流程管理上却遭遇了“打脸”:
    1. 客户信用管理不足,看诊与复诊的流程项目设计简单,体验感和二次进店率不给力;
    2. 内部体系缺乏对客单的统一管理,导致各服务环节缺乏沟通,信息不通畅,发生问题仅以口头协调,事后责任不明;
    3. 药房管理、库房管理基本属于“失控”状态,成本浪费现象屡屡出现。
    以上仅是冰山一角,参差不齐是很多中小医馆生存的现状,拼名医资源拼不过三甲,做服务也没有差异化,最后顾客寥寥。大家心里都明白,没有人买单,再好的初心和情怀都是摆设。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医发展至今,有其特殊性,个性的传承与文化的属性是它的标签,稀缺的名医资源,往往是从事临床几十年经验和悟性的厚积薄发,因人而异和对症下药有着说不尽的玄机。因此,泛义上的标准化运营在中医馆水土不服,中医馆更需要在服务流程、药品炮制、体验感等方面下足功夫,把标准化管理用到刀刃上。
    在中医馆的基础建设上,全国没有统一标准。部分医改试点省市如广东、安微等地,曾出台相关的中医馆标准。类似宏观的标准往往是外向的,内向的力道才是一个中医馆能否良性运转的关键。
    而资本争相进入中医垂直领域,给了中医馆更多的“自省”紧迫性。资本都是逐利的,他们对中医馆的规模化和市场占有率有着明确的指向,跑马圈地的快车道是“可复制”,因此内部管理体系的标准化话题走上前台。
    标准化管理,基本都和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绩效体系等细项挂钩,能让外界感受明显的,是一个医馆的流程管理。
    BYG君认为,与三甲医院看病相比,中医馆的流程更应该标准化和精简化。让医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病人沟通,让病人能够彻底放松,看病不是“打仗”,让它适度慢下来,这样才会逐渐形成差异性。这也是很多病患者选择高品质私立中医机构的原因之一。


    2楼2020-04-11 17:40
    回复
      02、没有标准就没有竞争力
      对于中医馆,什么是科学?把病治好就是科学,把标准化管理用到实处就是科学。
      在医馆运营者眼里,做好标准化管理,可以规范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到了顾客身上,就是合情合理,省时省钱还省心。
      梅奥诊所有一个“SPARC”方法论。
      即 See(观察)、Plan(计划)、Act(行动)、Refine(提炼)和Communicate(沟通)。这五者的核心就是找准客户需求,进而提供精准服务。
      海尔张瑞敏有一套“OEC”管理制度。Over all,全方位;Every one/day/thing,(每人、每天、每事);Control Clear,控制和清理。这三方面囊括了一个体系的日常。
      梅奥和海尔都在不同层面印证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前者侧重的是目标,后者发力的是流程。而标准最后一定是落在具体的产品上,服务也是一种产品。对中医馆的服务而言,摸准目标、建立标准、明确流程是标准化管理的三要素。
      我们从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中医馆标准化管理如同做衣服,什么布料?什么颜色?什么款式?什么缀饰?什么时候量体?什么时候交货?什么方式交货?这些问题解决了,就算走出第一步。在中医馆实务上,从咨询、接待、候诊到看诊、陪诊、取药、回访、复诊等等,标准的工作流程事半功倍,每个环节该干什么,如何干、怎样干更好。哪个“和尚”属于哪座庙,念什么经,一定是有章法的才会精进。
      第二,中医馆标准化管理如同做一桌“私房菜”,先上什么菜,后上什么菜;在不同的时期,把什么作为主菜,把什么作为配菜?菜上了往哪摆?哪些吃法需要引导?到中医馆的实际运营里,标准化的操作体系不是照本宣科,它一定是顺应自己的五脏六腑,让门诊运营流程环环相扣,最后才会被顾客点赞和长脸。
      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对于中医馆,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直适用。
      医联管家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医馆立体运营解决方案


      3楼2020-04-11 17: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