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怎么看窦建德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是谁又知道和李密的意思差不多,窦建德也是一战而败,败的一塌糊涂,自己都成了人家的俘虏.
本来王窦之间是敌国关系,可是洛阳被围,危急之下王世充只好求助于窦建德.中书舍人刘斌认为应该援助王世充,而且唐郑两军都已经疲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渔翁得利的时机.刘斌的看法应该说是没有错的,像后世有人说窦建德不应该来只怕并不恰当.因为一旦唐朝占领了洛阳,那么据有长安,洛阳东西二京的唐实力可说是大增,其地盘再也无人可及,而且那样的话李世民得以全力以赴的攻打窦建德,窦若再想取用是难上加难.这个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
不过答应王世充后,窦建德并不急于出兵,而是派人给李世民写了封信,劝他回去.信里自夸了一通,然后又展望了一番唐军前景:"彼(就是指唐军)则外无救援,内绝军粮,将听楚歌之声,方见崤陵之哭",文采是有了(此信当然不是窦建德亲写,是孔德绍写的),可惜也只是大话.想想真是可笑,李世民哪能凭他一封信就给吓回去呢 李渊写信李世民尚且没有退兵,何况窦建德.但窦建德同意出兵帮助王世充,对李世民压力也不小.好在窦建德一时也不能出兵,因为他正在对付孟海公.
时间拖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武德四年,王世充眼里的救星窦建德总算发兵了.此时夏军新破孟海公,可谓士气正盛,而且三方对比一下,的确夏方最有利.假如我们回到当初猜测一下此战的结果,只怕能料到最后那样一个结局的人不多.
夏出兵了,李世民必须决定相应措施.当时唐军中展开一场大辩论.正方一辩郭孝恪立论,说应该打而不该撤兵,因为这样可以一举灭掉两国.正方二辩薛收发言认为"洛阳乏粮,无法守太久,窦建德来援则是要置我方于死地,因此不能让他们合力攻击,否则就麻烦了.所以要分兵据守成皋,以逸待劳,先破窦建德,王世充自然不难收降".反方一辩,二辩,三辩萧瑀,屈突通,封德彝一起发言,认为"吾兵疲老,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建德席胜而来,锋锐气盛;吾腹背受敌,非完策也,不若退保新安,以承其弊".最后正方三辩李世民拍板决定:"世充兵摧食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海公,将骄卒惰,吾据武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城破兵强,气势自倍,一举两克,在此行矣.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两贼并力,其势必强,何弊之承 吾计决矣!"千百年而下,当我们再看这场辩论时,不得不佩服李世民当时的果断和勇气.
既然决定分兵,那么事不疑迟,立刻动身.李世民率三千五百骑兵奔赴虎牢关,刚一去就亲自出战,连设三道埋伏,然后以自己为饵引诱窦军出击,结果五百人对战五千人居然获得了胜利.开头就败了一阵,而且人家还是以少胜多,窦建德一定郁闷之极.
此后两军相持,直到四月,窦建德军中谋臣凌敬进言劝窦建德去攻打太原.这是有点围魏救赵的意思了.但是窦建德没听.后来窦建德失败,有人归罪于此,这个后面再说.那么既然没听,只好相持.
这样又到了五月,李世民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出兵与窦建德会战.从早晨开始李世民严阵以待,夏军虽然占据人数上的优势,但双方只是小打小闹,没有大举出战,窦建德的这个优势显示不出来.到了中午,夏军又渴又饿,而且还很累--看来夏军的素质确实没有唐军高,唐军别的不说,这个耐饥大概是早就练出来了,经历了追刘武周时三天两夜的不吃饭,这次这个根本不算什么.就在中午这会,李世民准确抓住了时机,带兵猛攻.当时窦建德正在接受大臣们的朝拜--真是太凑巧了,简直让人怀疑他内部是不是奸细出卖情报.结果窦建德混乱之中也无法指挥,十余万人得不到有效组织,于是大乱,被俘虏了五万人.窦建德没办法,只好突围,中了一槊,在牛渚口落下马来.唐将白士让下手要杀他,这时人的求生本能发挥了作用,窦建德大呼:"我是窦建德……"
被俘的窦建德被带到了李世民面前,李世民问他:"我们打王世充与你何干,你何苦大老远的来这里犯我兵锋 "窦建德说:"今不自来,恐烦远取."--反正我们迟早都会打一仗,即使我不来,你将来也要去找我麻烦,既然如此,何不早些决一雌雄 窦建德本来是为了救援王世充,没想到自己比王世充更早一步落入敌人手中.围城打援的极致,大概也就是如此了吧.虎牢关之战可说是唐朝开国之初非常经典而且精彩的战役,经此一战,唐基本上平定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