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考虑平仄时应该追根溯源,做学问应该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平仄所对应的该是中古音,谓之古汉语,十音的古汉语和如今的普通话可谓差之千里。
以现代汉语的四声来对应古汉语其实是大错特错的,特别是用四声去划分平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更是不可取。拿继承了大部分中古汉语发音的闽南语做引,其对于发音非常考究,诸如鸽子的鸽字、水牛的牛字,对于舌头所在位置、发音长短等等竟皆存在严格的限制。
时至今日考究平仄,似乎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咏颂时的抑扬顿挫感,却忽略了其对应的语言对发声存在严苛的限制,所以平仄不止是为了得到抑扬顿挫感,更是为了捋顺古汉语那严苛到令人发指的发音限制,故而研究平仄应该从古汉语发音入手,不然存在严重的本末倒置,乃至局限性。
此处以闽南语做引,首先南地少经战乱,且保留了许多古音,乃至词语用法。无论是元朝入侵,还是鞭子军歌到南风,闽南一隅近乎都是到了最后才被迫沦陷,举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例,收复台湾之前便栖身鹭岛,与多受战火波及的北地相比,南方无疑拥有更多保留古音的先决条件。
其次同样保留十音的日语在发音上有向闽南语靠拢的趋势,究其根本都是源自古汉语,毕竟在蒙古铁蹄践踏下,不少汉人东渡日本,所以今日所谓的霓虹人有不少人的先祖其实都是宋人,简而言之是中国人。
如关羽的羽字,闽南语读wu、日语同样读wu,可以推论出古汉语的羽字绝非现代汉语的yu,又如牡丹,闽南语谓之mo dan,日语虽有做bo tan 但亦有mo dan的用法,比如牡丹小姐便读作 mo dan san
再比如 世界,前者读作 segai sekai 后者读作 sekai 可见现代汉语中不少读音与古汉语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导致很多唐诗根本套不上现代粗暴的平仄,甚至有些诗词被误以为没有押韵,这都是两种语言的差异性造成的。
最后许多看似有违现代汉语语法的古句,其对应闽南语的语法都是说得通的,比如较为常见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再如 “落针可闻” 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很容易被写成 不坐垂堂和针落可闻。
追根溯源这不单单是语法的问题,还有其对应的语言发音存在本质性的差异,用普通话来说 落针可闻和针落可闻并不觉得如何拗口,但是换做闽南语来通读不止是拗口,甚至中间还得刻意含着一口气才能死命憋出来,读起来十分难受。
综上,对于除了前后鼻音、是否翘舌以外,唯剩四声的现代汉语,平仄其实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是限制动词活用、名词动用,虚实交替、承接转述的枷锁,同时成了诗词走向大众化、普及化的绊脚石。
结论以新韵所作的诗词,因着重意境、意思、以及是否顺口,至于平仄应该被剔除出去,作者应该将重点放在练字上,诸如,笼、衍、沁、衔、销、染等介词、辅词的运用。
模式上来说抛开束缚思维且严重阻碍国粹传承的平仄,将重点放在如何承接表述,以及介词如染、弄、充等字眼的运用,同时确保表意清晰,最后以新韵结尾,尽量保证通顺即可。
普通话的发音本身就与中古音存在严重的差异,所以时至今日还咬定平仄无异于故步自封,停步不前,阻碍时代潮流进步,甚至是葬送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
最后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证明平仄对普通话不适用。
闽南语中没有人会去读母鸭 mu a ,而是会按照古汉语遗留方式读作 倒写的 鸭母 a mu
这才是真正体现平仄存在的意义,别看只是两字颠倒前后差别,对于发音却存在巨大的影响,这已经关系到通读时的感观,然而普通话是不存在通顺与否的问题的,甚至你用平仄去解读也是解读不出来的。
母鸡同理,没有人会去读mu guei 而是去读guei mu 鸡母,这不止是习惯同时还存在了发音限制,可见古时很多倒置词并不是故意要写倒置,而是发音限制了它的读法,所以平仄实际是对中古音发音的一种妥协,乃至是为了捋顺它的一种助力,而不是限制人写诗词的枷锁。
再如 钱子囝(利息)中间的子并不读子zi 也不读闽南语中的 gia 而是发 a 成了串联前后音衔接词,这些都是继承唐宋时期的倒置词,可见中古汉语对发音是有严格的考究的,甚至因为发音的问题,而不得不进行一些列的妥协,这也是多音字的由来。
以现代汉语的四声来对应古汉语其实是大错特错的,特别是用四声去划分平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更是不可取。拿继承了大部分中古汉语发音的闽南语做引,其对于发音非常考究,诸如鸽子的鸽字、水牛的牛字,对于舌头所在位置、发音长短等等竟皆存在严格的限制。
时至今日考究平仄,似乎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咏颂时的抑扬顿挫感,却忽略了其对应的语言对发声存在严苛的限制,所以平仄不止是为了得到抑扬顿挫感,更是为了捋顺古汉语那严苛到令人发指的发音限制,故而研究平仄应该从古汉语发音入手,不然存在严重的本末倒置,乃至局限性。
此处以闽南语做引,首先南地少经战乱,且保留了许多古音,乃至词语用法。无论是元朝入侵,还是鞭子军歌到南风,闽南一隅近乎都是到了最后才被迫沦陷,举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例,收复台湾之前便栖身鹭岛,与多受战火波及的北地相比,南方无疑拥有更多保留古音的先决条件。
其次同样保留十音的日语在发音上有向闽南语靠拢的趋势,究其根本都是源自古汉语,毕竟在蒙古铁蹄践踏下,不少汉人东渡日本,所以今日所谓的霓虹人有不少人的先祖其实都是宋人,简而言之是中国人。
如关羽的羽字,闽南语读wu、日语同样读wu,可以推论出古汉语的羽字绝非现代汉语的yu,又如牡丹,闽南语谓之mo dan,日语虽有做bo tan 但亦有mo dan的用法,比如牡丹小姐便读作 mo dan san
再比如 世界,前者读作 segai sekai 后者读作 sekai 可见现代汉语中不少读音与古汉语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就导致很多唐诗根本套不上现代粗暴的平仄,甚至有些诗词被误以为没有押韵,这都是两种语言的差异性造成的。
最后许多看似有违现代汉语语法的古句,其对应闽南语的语法都是说得通的,比如较为常见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再如 “落针可闻” 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很容易被写成 不坐垂堂和针落可闻。
追根溯源这不单单是语法的问题,还有其对应的语言发音存在本质性的差异,用普通话来说 落针可闻和针落可闻并不觉得如何拗口,但是换做闽南语来通读不止是拗口,甚至中间还得刻意含着一口气才能死命憋出来,读起来十分难受。
综上,对于除了前后鼻音、是否翘舌以外,唯剩四声的现代汉语,平仄其实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是限制动词活用、名词动用,虚实交替、承接转述的枷锁,同时成了诗词走向大众化、普及化的绊脚石。
结论以新韵所作的诗词,因着重意境、意思、以及是否顺口,至于平仄应该被剔除出去,作者应该将重点放在练字上,诸如,笼、衍、沁、衔、销、染等介词、辅词的运用。
模式上来说抛开束缚思维且严重阻碍国粹传承的平仄,将重点放在如何承接表述,以及介词如染、弄、充等字眼的运用,同时确保表意清晰,最后以新韵结尾,尽量保证通顺即可。
普通话的发音本身就与中古音存在严重的差异,所以时至今日还咬定平仄无异于故步自封,停步不前,阻碍时代潮流进步,甚至是葬送传统文化的罪魁祸首。
最后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证明平仄对普通话不适用。
闽南语中没有人会去读母鸭 mu a ,而是会按照古汉语遗留方式读作 倒写的 鸭母 a mu
这才是真正体现平仄存在的意义,别看只是两字颠倒前后差别,对于发音却存在巨大的影响,这已经关系到通读时的感观,然而普通话是不存在通顺与否的问题的,甚至你用平仄去解读也是解读不出来的。
母鸡同理,没有人会去读mu guei 而是去读guei mu 鸡母,这不止是习惯同时还存在了发音限制,可见古时很多倒置词并不是故意要写倒置,而是发音限制了它的读法,所以平仄实际是对中古音发音的一种妥协,乃至是为了捋顺它的一种助力,而不是限制人写诗词的枷锁。
再如 钱子囝(利息)中间的子并不读子zi 也不读闽南语中的 gia 而是发 a 成了串联前后音衔接词,这些都是继承唐宋时期的倒置词,可见中古汉语对发音是有严格的考究的,甚至因为发音的问题,而不得不进行一些列的妥协,这也是多音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