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是指企业提供的充电租赁设备,用户只需扫描设备屏幕上的二维码,凭借芝麻信用分550分以上即可“免押金”借用一个充电宝,信用分不足550亦可支付99元押金,充电宝成功归还后,押金可随时提现并退回账户。现在市场标准价格是2元小时或更多,20元当日封顶(品牌不同数据会有所不同)还可根据机型购买所需数据线。
共享充电宝借取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四步,扫码———弹出——归还——付费。2017年4月,在南昌市的一些商场和餐厅内,悄然出现了共享充电设备。群众只需用手机扫码,便能快速借到一台充电宝,使用完毕后还可在市内任一租借点归还。
2017年10月11日,杭州共享充电宝企业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首个退出的企业。
共享单车已经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共享充电宝也在一轮轮的融资中有的退出有的奋力兴起。共享充电宝究竟是什么样的现状,2020又是何去何从。且听青说。
不断被唱衰,却疯狂获得融资
王思聪的看衰,并没有妨碍共享充电宝行业频繁获得融资,共享充电宝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在席卷着资本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3月至今,共享充电宝领域所获得融资金额超5亿元,超20家机构入局,这其中包括红杉资本、IDG、金沙江创投等知名机构,当然还有腾讯。
如今共享充电宝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充电宝品牌总部直接去招募代理商,由代理商直接去做市场。还有一种是比较常见的直营, 在商场或超市,KTV等所合作的场所提供装有充电宝的机柜。固定充电宝。客观上来看,共享充电宝确实有实际需求。
随着智能手机所承载的娱乐生活需求越来越多,我们如今越来越难离开,再加上手机的CPU、GPU、闪存等功能愈来愈强大,即使电池技术获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耗电时间确实加快了。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设备用户数接近50亿,中国超过13亿,每天会产生超过10亿次的充电行为,其中有1亿多次充电行为在家里办公室以外。
共享充电宝行业获得资本市场看好,其实背后逻辑不难理解。共享单车行业的爆发,让资本市场开始对B2C共享模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再加上共享充电宝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频、刚需、大市场」,并且容易获得正向现金流,所以因此成为新风口。资本的加持也为共享充电宝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当线上流量逐渐枯竭,线下流量价值被重估时,类似于智能设备充电等刚性需求正在唤起新的线下场景。
共享充电宝行业面临的三大误解
摩拜单车投资人、熊猫资本毛圣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自己觉得共享充电宝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需求。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持有成本实在太低了。买一个充电宝可能三十多块钱,六十多块钱就买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还有就是我觉得替代方案很多,它流动很麻烦。自行车比如说我用好了停在这里,下一个人可以接着用,而且是不固定点。现在大家都做无桩这个概念。充电宝我租用了以后,充完了然后放哪儿呢,我还得放回它的点。」
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共识,虽然共享充电宝行业获得了大量资本的青睐,但在不少人看来,共享充电宝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应急使用场景的一种补充,并不能称得上是一门生意。而这种担忧却主要来源于对行业的三大误解。
1、如今充电宝体积越来越小,购买成本很低,随身携带也并不是负担,对于很多人来说,既然有自己的充电器,为什么还要租借一个呢?
中国每年的充电宝销量非常大。统计机构TMR的报告显示,到2022年,全球移动电源(充电宝)每年的需求是361亿美元。作为手机保有量和需求量大国,中国将占据充电宝销量的大部分市场。而据专业人士计算,中国每个城市人口购买充电宝的数量如今已1.7个,不少用户甚至了购买四五个充电宝。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充电宝每年更是有着累计高达上亿的销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共享充电宝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充电宝人均持有量并不低,然而充电宝的使用本身却是反人类的。当我们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的时候,同时也需要给充电宝充电。而且在很多人连钱包都不愿带出门的时候,随身携带一台充电宝并不是什么令人愉悦的体验。
类比于共享单车行业,在共享单车这样的新生事物诞生之前,自行车的人均持有量并不低,但很多人出门却还是宁愿选择公共交通,而不是选择骑自行车。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因为和需要给充电宝充电一样,骑自行车需要到处找停车的地方,并且还要带上一把笨重的锁。
至于能较低成本购买一台充电宝,我们就不会再使用共享充电宝,那则是无稽之谈。想想看,共享自行车诞生之初,很多人都觉得骑一辆自行车需要缴纳299元押金,每次骑竟然还要1元,这么贵那还不如自己去买一辆,不过后来这些人都去骑共享单车了。与此同时,其实我们身边早已有很多最后三公里的替代出行解决方案,例如黑摩的、出租车、公共汽车等,但大家后来还是选择了更为方便的共享单车。为什么?归根结底其实还是便利性。
2、很多商家都能够提供充电设备,或是充电宝或是插头,所以共享充电宝基本上没有什么使用场景,肯定不会是高频需求。
首先我需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线下的商家都能提供各类充电设备了,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出门身上还会带一个充电宝?答案很简单,因为线下现有的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不足以满足用户当下的需求。这样一个场景很多人都不陌生,多少次我们去咖啡馆寻找插头充电的时候,发现有插头的地方都早有人了。在线下服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的出现则恰好满足了用户额外产生的充电需求。
不久前,我去三里屯那边逛了一圈,在线下调查了数十个商家,在询问为什么愿意让共享充电宝企业免费放充电宝机柜的时候,大多数商家给我的回应是这样的:
之前有不少顾客找我们借充电线,但很多人借完之后就忘记归还了,丢失数据线是常有的事情,这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一根好的数据线成本其实不低。如果同时有好几个客人都需要充电,那就很尴尬了,因为很多时候店里面没有那么多插座和充电宝。
当然这些片面例子不一定具备行业性,但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用户普遍的充电需求是共享充电商业模式的基础,但共享充电宝能成为现象级产品背后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们其实是为B端商户服务C端用户提供了一项基础设施。
至于共享充电宝是不是刚需需求,其实很好论证,很多人出门都会带上一个充电宝,忘带充电宝的时候,他们甚至愿意去咖啡馆进行一次至少30元的消费,这些场景都恰恰说明「出门在外手机充电是一种刚需」。而前文已经论证,相比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花1元钱租个随借随还的充电宝并不是很难的选择。
既然是刚需,那么共享充电宝行业摆在大家唯一的问题就是:租充电宝到底是一种高频行为,还是只是偶然性的需求。我们可能需要留待一段时间进行观察,但在这之前,有两家企业已经对外公布了运营数据,这或许值得我们借鉴一二。
街电此前对外宣传,目前街电已铺设近4万台柜机,市场上有20多万的电源数,用户数已超300多万。使用场景主要在连锁餐饮、KTV、酒吧、洗浴、重点商圈、商场、医院、星级酒店,在一些人流量高的咖啡厅和酒吧等地,充电宝的日均使用次数最高能够达到30次。来电科技则表示,其充电宝每台每天被借出0.7~0.8次,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柜台成本、场地费用外,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
对具体个人而言,出门在外租充电宝也许并不是高频行为,但考虑到共享充电宝大多投放在人流量极大的场所,对大众来说,手机恰好没电租个充电宝这可能又是一种高频行为了。
3、共享充电宝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电池技术的发展,快充和无线充电都会对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想象一下,你出门前发现只有20%的电量了,如果你能花5分钟充到80%,你会在家充完再走还是出去碰运气?
确实电池充电技术在飞速发展,快充和无线充电都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厂商重点突破的方向,很多手机充满电需要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国外研究机构甚至通过石墨烯开发出20秒高速充电的手机锂电阴极材料。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充电也将会成为主流,但真正想要从实验室到量产这可能至少还需要5~10年的时间,毕竟这不仅只需要来自厂商的努力。
和智能手机碎片化的使用场景一样,手机充电其实也是一个碎片化的应用场景。我们在随时随地使用手机的同时,电池电量也随时可能消耗殆尽。不同于商家提供的充电解决方案,充电宝正是满足了我们随时随地、即充即走的需求。
而共享充电宝带来的真正革新其实是可移动化,比起快充、无线充电,共享充电宝可以随身携带,随处归还,这其实才是其能生存下来的根本。对共享充电宝行业来说,快充技术的普及或许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情。
但我们要知道,目前智能手机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充电宝的需求在短期内并不会受电池技术提升影响。即使我们能在家很快将电充满,但出门在外的时候,无论是快充还是无线充电,其实并不能彻底解决手机续航的问题,我们的手机仍然会遇到没电需充电的情况。
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也许会很快看到快充技术的普及,但在商家没办法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时,这很可能会反过来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一大利好。毕竟用户能够更快的完成对手机的充电,将会就意味着充电宝更快的周转率。
一个总结
共享充电宝可能会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倘若共享充电宝能够有足够铺货量,做到彻底解放电源、随借随还,这个行业有很大的可能会成为像共享单车那般的高频刚需。至于来自商业模式的担忧则大可不必,毕竟共享充电宝本身成本就不高,回款周期非常短,再加上获取大量线下流量后后,通过广告进行商业化也会存在极大想象空间。对于创业者本身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
当然,在如此短时间内涌入这么多玩家和资本,共享充电宝行业确实存在泡沫,随着对线下商家资源竞争的加剧,后来者再进入的成本显著提升,我们也许会看到「针对商家端补贴」的新一轮“千团大战”,但在这之前,也许我们应该给共享充电宝行业更多的耐心。
感谢您耐心阅读完此篇文章,对充电宝有兴趣或者更深层的见解欢迎加微信探讨。
共享充电宝借取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四步,扫码———弹出——归还——付费。2017年4月,在南昌市的一些商场和餐厅内,悄然出现了共享充电设备。群众只需用手机扫码,便能快速借到一台充电宝,使用完毕后还可在市内任一租借点归还。
2017年10月11日,杭州共享充电宝企业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首个退出的企业。
共享单车已经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共享充电宝也在一轮轮的融资中有的退出有的奋力兴起。共享充电宝究竟是什么样的现状,2020又是何去何从。且听青说。
不断被唱衰,却疯狂获得融资
王思聪的看衰,并没有妨碍共享充电宝行业频繁获得融资,共享充电宝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在席卷着资本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3月至今,共享充电宝领域所获得融资金额超5亿元,超20家机构入局,这其中包括红杉资本、IDG、金沙江创投等知名机构,当然还有腾讯。
如今共享充电宝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充电宝品牌总部直接去招募代理商,由代理商直接去做市场。还有一种是比较常见的直营, 在商场或超市,KTV等所合作的场所提供装有充电宝的机柜。固定充电宝。客观上来看,共享充电宝确实有实际需求。
随着智能手机所承载的娱乐生活需求越来越多,我们如今越来越难离开,再加上手机的CPU、GPU、闪存等功能愈来愈强大,即使电池技术获得了不小的进步,但耗电时间确实加快了。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设备用户数接近50亿,中国超过13亿,每天会产生超过10亿次的充电行为,其中有1亿多次充电行为在家里办公室以外。
共享充电宝行业获得资本市场看好,其实背后逻辑不难理解。共享单车行业的爆发,让资本市场开始对B2C共享模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再加上共享充电宝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频、刚需、大市场」,并且容易获得正向现金流,所以因此成为新风口。资本的加持也为共享充电宝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当线上流量逐渐枯竭,线下流量价值被重估时,类似于智能设备充电等刚性需求正在唤起新的线下场景。
共享充电宝行业面临的三大误解
摩拜单车投资人、熊猫资本毛圣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自己觉得共享充电宝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需求。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持有成本实在太低了。买一个充电宝可能三十多块钱,六十多块钱就买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还有就是我觉得替代方案很多,它流动很麻烦。自行车比如说我用好了停在这里,下一个人可以接着用,而且是不固定点。现在大家都做无桩这个概念。充电宝我租用了以后,充完了然后放哪儿呢,我还得放回它的点。」
这可能是很多人的共识,虽然共享充电宝行业获得了大量资本的青睐,但在不少人看来,共享充电宝很大程度上只是对应急使用场景的一种补充,并不能称得上是一门生意。而这种担忧却主要来源于对行业的三大误解。
1、如今充电宝体积越来越小,购买成本很低,随身携带也并不是负担,对于很多人来说,既然有自己的充电器,为什么还要租借一个呢?
中国每年的充电宝销量非常大。统计机构TMR的报告显示,到2022年,全球移动电源(充电宝)每年的需求是361亿美元。作为手机保有量和需求量大国,中国将占据充电宝销量的大部分市场。而据专业人士计算,中国每个城市人口购买充电宝的数量如今已1.7个,不少用户甚至了购买四五个充电宝。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充电宝每年更是有着累计高达上亿的销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共享充电宝实在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充电宝人均持有量并不低,然而充电宝的使用本身却是反人类的。当我们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的时候,同时也需要给充电宝充电。而且在很多人连钱包都不愿带出门的时候,随身携带一台充电宝并不是什么令人愉悦的体验。
类比于共享单车行业,在共享单车这样的新生事物诞生之前,自行车的人均持有量并不低,但很多人出门却还是宁愿选择公共交通,而不是选择骑自行车。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因为和需要给充电宝充电一样,骑自行车需要到处找停车的地方,并且还要带上一把笨重的锁。
至于能较低成本购买一台充电宝,我们就不会再使用共享充电宝,那则是无稽之谈。想想看,共享自行车诞生之初,很多人都觉得骑一辆自行车需要缴纳299元押金,每次骑竟然还要1元,这么贵那还不如自己去买一辆,不过后来这些人都去骑共享单车了。与此同时,其实我们身边早已有很多最后三公里的替代出行解决方案,例如黑摩的、出租车、公共汽车等,但大家后来还是选择了更为方便的共享单车。为什么?归根结底其实还是便利性。
2、很多商家都能够提供充电设备,或是充电宝或是插头,所以共享充电宝基本上没有什么使用场景,肯定不会是高频需求。
首先我需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既然线下的商家都能提供各类充电设备了,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出门身上还会带一个充电宝?答案很简单,因为线下现有的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不足以满足用户当下的需求。这样一个场景很多人都不陌生,多少次我们去咖啡馆寻找插头充电的时候,发现有插头的地方都早有人了。在线下服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的出现则恰好满足了用户额外产生的充电需求。
不久前,我去三里屯那边逛了一圈,在线下调查了数十个商家,在询问为什么愿意让共享充电宝企业免费放充电宝机柜的时候,大多数商家给我的回应是这样的:
之前有不少顾客找我们借充电线,但很多人借完之后就忘记归还了,丢失数据线是常有的事情,这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一根好的数据线成本其实不低。如果同时有好几个客人都需要充电,那就很尴尬了,因为很多时候店里面没有那么多插座和充电宝。
当然这些片面例子不一定具备行业性,但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用户普遍的充电需求是共享充电商业模式的基础,但共享充电宝能成为现象级产品背后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们其实是为B端商户服务C端用户提供了一项基础设施。
至于共享充电宝是不是刚需需求,其实很好论证,很多人出门都会带上一个充电宝,忘带充电宝的时候,他们甚至愿意去咖啡馆进行一次至少30元的消费,这些场景都恰恰说明「出门在外手机充电是一种刚需」。而前文已经论证,相比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花1元钱租个随借随还的充电宝并不是很难的选择。
既然是刚需,那么共享充电宝行业摆在大家唯一的问题就是:租充电宝到底是一种高频行为,还是只是偶然性的需求。我们可能需要留待一段时间进行观察,但在这之前,有两家企业已经对外公布了运营数据,这或许值得我们借鉴一二。
街电此前对外宣传,目前街电已铺设近4万台柜机,市场上有20多万的电源数,用户数已超300多万。使用场景主要在连锁餐饮、KTV、酒吧、洗浴、重点商圈、商场、医院、星级酒店,在一些人流量高的咖啡厅和酒吧等地,充电宝的日均使用次数最高能够达到30次。来电科技则表示,其充电宝每台每天被借出0.7~0.8次,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柜台成本、场地费用外,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
对具体个人而言,出门在外租充电宝也许并不是高频行为,但考虑到共享充电宝大多投放在人流量极大的场所,对大众来说,手机恰好没电租个充电宝这可能又是一种高频行为了。
3、共享充电宝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电池技术的发展,快充和无线充电都会对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想象一下,你出门前发现只有20%的电量了,如果你能花5分钟充到80%,你会在家充完再走还是出去碰运气?
确实电池充电技术在飞速发展,快充和无线充电都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厂商重点突破的方向,很多手机充满电需要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国外研究机构甚至通过石墨烯开发出20秒高速充电的手机锂电阴极材料。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充电也将会成为主流,但真正想要从实验室到量产这可能至少还需要5~10年的时间,毕竟这不仅只需要来自厂商的努力。
和智能手机碎片化的使用场景一样,手机充电其实也是一个碎片化的应用场景。我们在随时随地使用手机的同时,电池电量也随时可能消耗殆尽。不同于商家提供的充电解决方案,充电宝正是满足了我们随时随地、即充即走的需求。
而共享充电宝带来的真正革新其实是可移动化,比起快充、无线充电,共享充电宝可以随身携带,随处归还,这其实才是其能生存下来的根本。对共享充电宝行业来说,快充技术的普及或许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情。
但我们要知道,目前智能手机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充电宝的需求在短期内并不会受电池技术提升影响。即使我们能在家很快将电充满,但出门在外的时候,无论是快充还是无线充电,其实并不能彻底解决手机续航的问题,我们的手机仍然会遇到没电需充电的情况。
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也许会很快看到快充技术的普及,但在商家没办法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时,这很可能会反过来共享充电宝行业的一大利好。毕竟用户能够更快的完成对手机的充电,将会就意味着充电宝更快的周转率。
一个总结
共享充电宝可能会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倘若共享充电宝能够有足够铺货量,做到彻底解放电源、随借随还,这个行业有很大的可能会成为像共享单车那般的高频刚需。至于来自商业模式的担忧则大可不必,毕竟共享充电宝本身成本就不高,回款周期非常短,再加上获取大量线下流量后后,通过广告进行商业化也会存在极大想象空间。对于创业者本身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
当然,在如此短时间内涌入这么多玩家和资本,共享充电宝行业确实存在泡沫,随着对线下商家资源竞争的加剧,后来者再进入的成本显著提升,我们也许会看到「针对商家端补贴」的新一轮“千团大战”,但在这之前,也许我们应该给共享充电宝行业更多的耐心。
感谢您耐心阅读完此篇文章,对充电宝有兴趣或者更深层的见解欢迎加微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