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修仙传吧 关注:2,649,785贴子:59,987,432
  • 0回复贴,共1

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学认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气和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学认为,气属阳而偏动,血属阴而偏静,二者不可分离,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互相影响的。中医学将气和血的关系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其道理有三个方面。 1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生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一方面,营气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与津液相结合构成血液;另一方面,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必须靠多个脏腑的功能活动(脏腑之气)才能化生。因此,气是化生血液的动力,气旺则化生功能自强而血生;气虚则化生血液的功能衰弱而血亏,气虚常可导致血虚。在临床治疗中,常于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即是取“气能生血”之义。 2 )气能行血:是指气具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具体地说,血液的运行,靠心气与经气的推动;肺主气而朝百脉,肺气促进血的运行;肝的疏泄作用有助于血行畅通,此三脏协同作用,共同推动血液运行。气的推动作用正常,则血行通畅无阻;气的功能障碍,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血癖,故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疲”之说。在临床治疗血窟证时,常于活血化癖药中加行气导滞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3 )气能摄血:是指气具有统摄血液,使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的作用。主要是指“脾统血”的功能,脾气健旺,统血有权,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则常致各种出血,如便血、皮下紫斑、崩漏等,称之为“脾不统血”或“气不摄血”。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补益脾气之法,使其恢复摄血之功,才能达到止血之目的。血为气之母其道理有两个方面。 1 )血能载气:气属阳而主动,必须附着于有形气血才能行于脉中而不散失。血液充足则气得以载,气才能正常运行,发挥其生理功能。大出血时,气随之而丧失,以致造成“气脱”而昏厥。所以,大出血的病人,急需补气以固脱,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需急固”。 2 )血能养气:气存在于血中,血的载气的同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物质,使其持续得到补充。所以,气不能离开血的营养,血液充盈,气得以养;血液亏虚,气亦失养,所以,临床上常补血益气之品同用,血盛气充,病体得康。总之,在正常生理情况,气血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反之,血气不和,气血阴阳平衡失调,则会出现各种疾病。在治疗时,应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使之恢复平衡协调的


IP属地:河北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9-12-23 12:3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