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农村电商味儿不“农”,主要盯着赚农民的钱,把工业品卖给农民,但在把农产品卖到城里的时候却不甚给力,引发业内关于农村电商应聚焦农产品进城还是工业品下乡的争论。其实,农村电商要姓农,上行或是下行不是判断的主要依据,而是要看其为“智慧农村”做了多少贡献、是否让农民生活变得更好。
农民有把农产品快速高价卖出去的迫切需求,也有购买家电数码产品、日用品等工业品的需求,还有获取缴费取款、医疗教育等各类服务的期盼。从电商企业来看,农村战略给其带来的长远商业效益无须赘言。但深耕农村需要时间、资金、人力和渠道等投入,因此发展农村电商要耐得住投入、忍得住寂寞。 刚开始涉足农村电商,常会产生两种片面看法:一种是消极认为本地没有东西可以卖,另一种是以为东西好就一定能在网上卖得好。实际上,农民懂得买才能懂得卖,下行先做到位,上行才能做得好。毕竟,上行和下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于农民信息化需求的大生态。 既让工业品走进农村,又让农产品卖到城里,是农村电商发展的理想状态。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的发展中大国,这样的探索没有可供参考的坐标。基于此,应鼓励农村电商根据各自需求和定位,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盈利模式。“条条大道通罗马”,农村电商本应是开放式的,不应对模式过分苛求。只要能给农民带来利益,能给农民生产生活某一方面带来好处,就应该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