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总是希望眼见为凭,于是各式各样的测试手法就出来了;因为人类的眼睛天生对蓝光不敏感,对蓝光的敏感度只有绿光的四十分之一,所以很多的的手法都是以类蓝光的紫光为之,广义的蓝光检撤范围中,380-500纳米都算蓝光的范围,但其实在紫外线的规格范围中400纳米以下都是紫外光,例如太阳镜的规格中有一个章节提到UV400,指的就是400纳米以下的紫外光;类蓝光的紫光测试最早出现在以人民币的防伪测试为之,类蓝光打到纸币后防伪标志出现,镜片插入后如果能挡住防伪标志就代表有效防蓝光,这样的天桥底下把戏一直到现在还是存在,消费者不查,买到的就是防紫外线的镜片罢了。
新一代的类蓝光测试更进一步直接印刷一张所谓的"防蓝光测试卡",测试卡上其实是涂了紫外线的变色涂料,因此当激光笔照射在卡片上卡片就变色了,镜片插入后如果可以挡住激光笔而不变色,那就代表有效防蓝光,所以把戏问题就演变成并不是卡上写著"防蓝光测试卡",就真的是在测防蓝光了;虽然激光笔上明明写著小字,发出的是405纳米的激光,但会真正去探究规格的人少矣。
新一代的类蓝光测试更进一步直接印刷一张所谓的"防蓝光测试卡",测试卡上其实是涂了紫外线的变色涂料,因此当激光笔照射在卡片上卡片就变色了,镜片插入后如果可以挡住激光笔而不变色,那就代表有效防蓝光,所以把戏问题就演变成并不是卡上写著"防蓝光测试卡",就真的是在测防蓝光了;虽然激光笔上明明写著小字,发出的是405纳米的激光,但会真正去探究规格的人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