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调的王子
兰陵王高长恭是个低调的人。
当然,他也必须低调。虽然贵为帝王家的皇子王孙,可他的身世实在尴尬。他的父亲是北齐文襄皇帝高澄,可母亲连个姓氏都没有。兄弟六个中,他排行老四。其中老五安德王高延宗的母亲不过“广阳王妓也”,可正史也明确记载其姓氏为陈。由此推算,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妓女也不如,后人猜测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下的宫女罢了。在讲究血统和门阀的时代,他的“莫名“身份给他带来的尴尬和压力可想而知。所以,他必须低调,夹着尾巴做人。
除却身份地位外,就个人才情和社会关系而言,与其他兄弟几个相比,他也必须低调。老大河南王高孝瑜不但长得“容貌魁伟,精彩雄毅”,而且“谦慎宽厚,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可谓才貌双全。更重要的是,他和九叔武成皇帝高湛一起在祖父的神武宫中养大,“同年相爱”,关系很不一般。待高湛继皇帝位后,对高孝瑜是“礼遇特隆”,到晋阳巡幸时,还不忘远在北齐都城邺的同岁族侄,写信告他:“吾饮汾清(山西名酒)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两人关系如此亲密,连史官都不禁要赞叹“亲爱如此”。
老二广宁王高孝珩也颇有才情,有着“爱赏人物,学涉经史,好缀文,有伎艺”等诸多优点,特别是绘画技能非同一般。曾在自家大厅墙壁上画了一只苍鹰,“见者皆以为真”,还画过《朝士图》,“亦当时之妙绝”。另外,高孝珩有着出色的行政才干。北齐的皇帝走马灯式的变换,可他一直担任高官要职,历任司州牧、尚书令、司空、司徒、录尚书、大将军、大司马等关键要职,辛苦地支撑着北齐摇摇欲坠的高氏江山。
老三河间王高孝琬虽说才干不如两位兄长,可性格率真,胆识过人。当初,突厥与周师攻陷太原,武成帝为避敌军锋锐,准备东撤,他拉住皇叔的马头不让撤,并光着膀子出阵,誓要与敌军死拼到底。后来周军败退,他也因此被拜封为并州刺史。高孝琬还有一大心理优势,那就是他的母亲是文敬元皇后,并因此“骄矜自负”身为差点就要做皇帝的文襄世嫡,人家骄傲也是有资本的。
老五安德王高延宗,虽说母亲的身份和兰陵王相比,估计也高不到那里去。可他“命好”,从小被二叔高洋(文宣皇帝,北齐实际第一任皇帝)收养,很受宠爱。十二岁的时候,还让骑在肚皮上,甚至纵容到“令溺己脐中”的荒唐地步,尿完高洋还抱着欣然感叹道:“可怜止有此一个。” 老六渔阳王高绍信年纪太小,自不需再做比较。兰陵王夹在这些兄弟中间,上不得,下不来,颇有几份“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心理孤苦和地位尴尬。
如果细究兰陵王不被疼爱,不被重视的缘故,除却母亲身份低下外,我想也与他的相貌有关。史载他长得“貌柔心壮”,用今天的话讲,可能就是个皮肤白皙,眉清目秀,颇有“中性”之美的“花样美男”。可无论与“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的祖父高欢相比,还是与“神情俊爽”的父亲高澄相比,兰陵王的长相却缺乏一种必要的“英武之气”,在这个已经高度鲜卑化,崇军尚武的皇族家庭里,他这样既不魁伟,又不雄毅的“小白脸”,肯定不符合皇室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二叔偏偏喜欢“坐则仰,偃则伏”的超级大胖子高延宗了。
兰陵王低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还与他童年时遭遇的父亲横死的变故有关。作为把持东魏命脉的大丞相高欢的长子,他的父亲高澄从小就得到政务的历炼,16岁时便任京畿大都督,入辅朝政,加入“器识不凡,机略严明”的才华,很短时间内就使得“朝野振肃”。29岁时,更是以大将军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可谓登至人臣的最高位置了。可年少得志,野心茂盛的高澄并不满足,把控军政大权的他早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也因此根本不把东魏的孝静皇帝放在眼里。有一次,他不怀好意,拿了一大杯酒,强行给孝静皇帝劝酒。孝静不高兴,说:“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如此生!”高澄一听大怒,大声喝道:“朕!朕!狗脚朕!”骂完竟还让身边的侍臣崔季舒打了皇帝三拳,然后“奋衣而出”。这还不算完,事后他竟还让崔季舒“入谢”,孝静惹不起,只好忍气吞声赐于彩帛。那么赐多少呢?崔季舒还要请示高澄,高澄说那就取一段吧。孝静给了四百匹,可他还说:“亦一段耳。”由此观之,高澄是那种“得势不绕人”,飞拔跋扈的主儿。
兰陵王高长恭是个低调的人。
当然,他也必须低调。虽然贵为帝王家的皇子王孙,可他的身世实在尴尬。他的父亲是北齐文襄皇帝高澄,可母亲连个姓氏都没有。兄弟六个中,他排行老四。其中老五安德王高延宗的母亲不过“广阳王妓也”,可正史也明确记载其姓氏为陈。由此推算,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妓女也不如,后人猜测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下的宫女罢了。在讲究血统和门阀的时代,他的“莫名“身份给他带来的尴尬和压力可想而知。所以,他必须低调,夹着尾巴做人。
除却身份地位外,就个人才情和社会关系而言,与其他兄弟几个相比,他也必须低调。老大河南王高孝瑜不但长得“容貌魁伟,精彩雄毅”,而且“谦慎宽厚,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可谓才貌双全。更重要的是,他和九叔武成皇帝高湛一起在祖父的神武宫中养大,“同年相爱”,关系很不一般。待高湛继皇帝位后,对高孝瑜是“礼遇特隆”,到晋阳巡幸时,还不忘远在北齐都城邺的同岁族侄,写信告他:“吾饮汾清(山西名酒)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两人关系如此亲密,连史官都不禁要赞叹“亲爱如此”。
老二广宁王高孝珩也颇有才情,有着“爱赏人物,学涉经史,好缀文,有伎艺”等诸多优点,特别是绘画技能非同一般。曾在自家大厅墙壁上画了一只苍鹰,“见者皆以为真”,还画过《朝士图》,“亦当时之妙绝”。另外,高孝珩有着出色的行政才干。北齐的皇帝走马灯式的变换,可他一直担任高官要职,历任司州牧、尚书令、司空、司徒、录尚书、大将军、大司马等关键要职,辛苦地支撑着北齐摇摇欲坠的高氏江山。
老三河间王高孝琬虽说才干不如两位兄长,可性格率真,胆识过人。当初,突厥与周师攻陷太原,武成帝为避敌军锋锐,准备东撤,他拉住皇叔的马头不让撤,并光着膀子出阵,誓要与敌军死拼到底。后来周军败退,他也因此被拜封为并州刺史。高孝琬还有一大心理优势,那就是他的母亲是文敬元皇后,并因此“骄矜自负”身为差点就要做皇帝的文襄世嫡,人家骄傲也是有资本的。
老五安德王高延宗,虽说母亲的身份和兰陵王相比,估计也高不到那里去。可他“命好”,从小被二叔高洋(文宣皇帝,北齐实际第一任皇帝)收养,很受宠爱。十二岁的时候,还让骑在肚皮上,甚至纵容到“令溺己脐中”的荒唐地步,尿完高洋还抱着欣然感叹道:“可怜止有此一个。” 老六渔阳王高绍信年纪太小,自不需再做比较。兰陵王夹在这些兄弟中间,上不得,下不来,颇有几份“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心理孤苦和地位尴尬。
如果细究兰陵王不被疼爱,不被重视的缘故,除却母亲身份低下外,我想也与他的相貌有关。史载他长得“貌柔心壮”,用今天的话讲,可能就是个皮肤白皙,眉清目秀,颇有“中性”之美的“花样美男”。可无论与“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的祖父高欢相比,还是与“神情俊爽”的父亲高澄相比,兰陵王的长相却缺乏一种必要的“英武之气”,在这个已经高度鲜卑化,崇军尚武的皇族家庭里,他这样既不魁伟,又不雄毅的“小白脸”,肯定不符合皇室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二叔偏偏喜欢“坐则仰,偃则伏”的超级大胖子高延宗了。
兰陵王低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还与他童年时遭遇的父亲横死的变故有关。作为把持东魏命脉的大丞相高欢的长子,他的父亲高澄从小就得到政务的历炼,16岁时便任京畿大都督,入辅朝政,加入“器识不凡,机略严明”的才华,很短时间内就使得“朝野振肃”。29岁时,更是以大将军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可谓登至人臣的最高位置了。可年少得志,野心茂盛的高澄并不满足,把控军政大权的他早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也因此根本不把东魏的孝静皇帝放在眼里。有一次,他不怀好意,拿了一大杯酒,强行给孝静皇帝劝酒。孝静不高兴,说:“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如此生!”高澄一听大怒,大声喝道:“朕!朕!狗脚朕!”骂完竟还让身边的侍臣崔季舒打了皇帝三拳,然后“奋衣而出”。这还不算完,事后他竟还让崔季舒“入谢”,孝静惹不起,只好忍气吞声赐于彩帛。那么赐多少呢?崔季舒还要请示高澄,高澄说那就取一段吧。孝静给了四百匹,可他还说:“亦一段耳。”由此观之,高澄是那种“得势不绕人”,飞拔跋扈的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