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在于运动
很多人喜欢养生修炼,主要是冲着生命的长青的目标去的。特别是道家的长生思想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人的追求。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说:“道教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个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语言几千年的演变,因为词意的变化,道家的长生久视思想在我们的概念中,已经与古义有着很大的差别了。很多人认为道家说的长生,生是指生命,而长是指长久,即长生就是生命的长久不死。有现代科学头脑的人,认为生命不死是不可能的,人的寿命顶多一百多岁,古人所谓的几百几千岁的寿命,那只是没有根据的传说。他们还对传统道家修炼者的住世寿命进行考证,认为道家南宗的各位祖师的寿命相对较长,一般在八十至一百多岁,而北宗各位祖师的寿命就相对短了,一般在六七十岁就“仙去”。至于两宗共认的祖师,吕洞宾住世二百多年,这就只是传说了,更不要说张果老,安其生住世五千多年的传说了。张果老据史料考证是唐朝人,唐代至今也不过一千多年。中华文明从伏羲氏开始至今,也就六七千年的历史,要是安其生活了五千多岁,我们现在应该还能见到他,这显然不太合情理。道教立神,宗教思想里出现这样的长寿传说,可能有宗教里立教的需要。但道家文化与道教是不同的,一个是文化体系,一个是宗教。我们抛开这些无法考证的事例不谈,但道家文化体系里,确实有着生命恒真的理论根基。比如,老子《道德经》里三十三章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我们现在认为人死后,一切都消失了。而古人讲的死与我们今义不同,古人认为生与死是生命形式的转化,比如《胎息经》说:“气入形来谓之生,神气离形谓之死。”人生之前,是以神气的方式存在的生命,入形后才是以人的形式存在的生命。人死后,也是神气离开形体,以神气而存在的生命形式。因此,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死是一种转化,但生命没有消失(亡),能实现生命的恒久,为寿。人的生死观,也体现的道家多元生命的观点。人生前有其生命的存在形式,人死后有其生命的存在形式。由此可见,道家认为生命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不同维层的世界里的。并非只有人这一生的存在才叫生命。
我们暂不管人生前死后的生命与世界的维层问题,就我们这个人的生命阶段,我们正常的寿命应该是多少呢?《黄帝内经》根据人体生理期的变化规律,给的答案是百年。在《灵枢•天年》里说:“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歧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既然人的天年是一百岁。那么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足一百,甚至四五十岁就死亡了呢?而有些人则超过一百,甚至一百二三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呢?《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握了人的生理规律,善于调养,符合人的自然规律而作息,则人就容易“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违背了人的生理规律,不知保养,姿情纵欲,勿快于心,打乱人的身体本来的规律,各类疾病就来了,人也过快的衰老。夭寿、卒死、久病等,都是人不善于调养所致。
按我们现代医学的生理观点,也不难理解:我们形体的健康的关键就在新陈代谢上。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需要不断吸收新的营养,维持它功能的需要,同时也会时时产生垃圾,需要将垃圾排出体外。如果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只要能保证营养的正常供应,同时又能及时的排出垃圾,人体就能处于健康长青的状态。那么维持人的正常新陈代谢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主要就两点:一是人体各项功能的正常工作,比如脾胃肠道能正常消化食物,分配营养;心脏能正常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循环,推送营养;各器官能正常接受,补充营养;肝脏能正常代谢,排出毒素,膀胱等能正常排出垃圾等。二是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又需要足够的动力作为功能活动的基础。人体的动力主要是气,气能不能正常的释放或补足,直接影响人体正常功能的发挥,气的运行通道是经络,经络的畅通与否又影响着气对各部位的供应。身体如电器,则气就如电力,而经脉就如电线。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系统,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逐渐影响整个系统。而我们生活中很多不合适的细节,就可能打乱这个系统的平衡状态。比如,我们居住地的地磁场较阴,长时间在这个地场里,地场影响人体场,人体场影响人体气血循环,气血循环变得缓慢。人体的垃圾就可能不好排出,就容易在人体薄弱的地方积滞,就容易产生肿瘤等病变。这是地场影响人体的情况。还比如,我们现在人喜欢追求无尽的财富,互相攀比。人天天费尽心思去想着怎么改善自己,过度思虑,不仅伤脑,五脏里脾主思,过度思虑,脾脏功能就会出问题,身体的营养运化就差,营养供给不上,人就会造成虚病。同时,过度思虑,耗尽心力,心脏是全身生理功能的原动力,心力不足,人体动力就差,就容易出现阴阳两虚的体质等。还有我们不合适的生活起居。比如,喜欢寻求娱乐刺激,造成精神过度亢奋,生理功能自然紊乱。当然,还有比如,我们的日常不当的情绪,可能扰乱人体正常的循环、代谢,还有外在环境的恶化,食物,水源,空气,都可能造成人体的积滞等。这些不当的生活习惯,或是内外的病因,都可能造成我们身体的疾患,让我们过早的衰老或死亡。
在我们古代,有“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我们所熟知的就是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我们世人总是认赞叹于扁鹊高明的医术,能求治很多得了重疾濒临死亡的人。其实,人表现出重病以后,已经说明身体这个机器已经老旧损坏了,病虽然治好,但形体已经破败,是不容易修复,更不容易实现长寿之实的了。如果在身体只出现一些小病就及时排除,让身体不至于受到大病而损害,这样人体就能保持在没有什么损伤的状态下,这样人才更有可能颐养天年。如果人善于养生,懂得生理的规律,合得调养形体,让人体哪怕小病都不发生,身体始终处于正常的新陈代谢状态下,这样人当然能颐养天年,百岁而不衰了。所以古人提倡炼养生命为上策,主张上工治未病。这是人生长寿的最佳方案。
当然有些人认为,虽然不能保证不病,但把病消除在萌芽状态是很容易的。比如说一发现感冒症状,就及时服用感冒药,刚有高血压的征兆,就及时服用降压药,这就是把小病在萌芽状态下根除,是这样吗?其实我们很多药物,并不是治病的,而是缓解症状的。比如,人受了风寒,打喷嚏,流清涕,是人体自我调整排除肺寒的表现,这是人体自我调节功能。所以在感冒初起的时候,医生不建议你用药,建议多喝水,让你把体内的毒素代谢出来。但如果症状严重,比如咳嗽过重,伤了肺脏,或是发热过高,容易伤及大脑的时候,医生才主张用药物控制。所以药物很多并不是治疗了疾病,而是抑制人体本来的自我排毒功能,从而实现了症状的“缓解”,本质上,一些积病没有发出来,积在体内,不表现为发病症状,并不是通过药物治好了病,而是通过药物令其不发病,病还是积在了体内,能身体造成的更重的负担。所以,药物是基本上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用,并不是在疾病初起的时候,靠它来断除疾病。我们在疾病初起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健康疗法,如一些食疗,或是吐纳导引的方法,来排除隐患,这样才能使疾病不积于体内为害,更重要的是平时要懂得生理规律,善于利用各种合理的养生手段来养生。这样才容易使我们的人体生命保持在长青状态。
因此,我们知道,要让我们新陈代谢旺盛,就要保证气血的活跃。因此,我们很多人相信,“生命在于运动”,正常的体育锻炼,导引,太极拳等,都有利于疏导形体,活跃气血。能让人体保持在气血活跃的状态,人体新陈代谢就相对旺盛,人也不容易产生一些疾病或隐患,即使产生了,人体也容易将疾病或隐患代谢出来。所以,运动是保证我们生命基本健康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它能减少疾病对人体的伤害,让人保持在一个旺盛的生理循环状态下。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我们人的自然寿命至少是百年以上,然后造成我们人体早衰早亡的原因之一,就是疾病。而造成人体疾病的原因,就是外在或是内在的各类因素,打乱了我们人体正常的气血循环与新陈代谢。我们如果能把握好人体的规律,合理的安排生活起居,善于回避不利健康的环境与方式,坚持合理的运动与养生,这样就可以尽可能让我们少生病或不生病,颐养天年就有了基本的保证。这是我们生命长青的最初步的原理,是第一个层次。
很多人喜欢养生修炼,主要是冲着生命的长青的目标去的。特别是道家的长生思想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人的追求。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说:“道教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个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语言几千年的演变,因为词意的变化,道家的长生久视思想在我们的概念中,已经与古义有着很大的差别了。很多人认为道家说的长生,生是指生命,而长是指长久,即长生就是生命的长久不死。有现代科学头脑的人,认为生命不死是不可能的,人的寿命顶多一百多岁,古人所谓的几百几千岁的寿命,那只是没有根据的传说。他们还对传统道家修炼者的住世寿命进行考证,认为道家南宗的各位祖师的寿命相对较长,一般在八十至一百多岁,而北宗各位祖师的寿命就相对短了,一般在六七十岁就“仙去”。至于两宗共认的祖师,吕洞宾住世二百多年,这就只是传说了,更不要说张果老,安其生住世五千多年的传说了。张果老据史料考证是唐朝人,唐代至今也不过一千多年。中华文明从伏羲氏开始至今,也就六七千年的历史,要是安其生活了五千多岁,我们现在应该还能见到他,这显然不太合情理。道教立神,宗教思想里出现这样的长寿传说,可能有宗教里立教的需要。但道家文化与道教是不同的,一个是文化体系,一个是宗教。我们抛开这些无法考证的事例不谈,但道家文化体系里,确实有着生命恒真的理论根基。比如,老子《道德经》里三十三章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我们现在认为人死后,一切都消失了。而古人讲的死与我们今义不同,古人认为生与死是生命形式的转化,比如《胎息经》说:“气入形来谓之生,神气离形谓之死。”人生之前,是以神气的方式存在的生命,入形后才是以人的形式存在的生命。人死后,也是神气离开形体,以神气而存在的生命形式。因此,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死是一种转化,但生命没有消失(亡),能实现生命的恒久,为寿。人的生死观,也体现的道家多元生命的观点。人生前有其生命的存在形式,人死后有其生命的存在形式。由此可见,道家认为生命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不同维层的世界里的。并非只有人这一生的存在才叫生命。
我们暂不管人生前死后的生命与世界的维层问题,就我们这个人的生命阶段,我们正常的寿命应该是多少呢?《黄帝内经》根据人体生理期的变化规律,给的答案是百年。在《灵枢•天年》里说:“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歧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既然人的天年是一百岁。那么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足一百,甚至四五十岁就死亡了呢?而有些人则超过一百,甚至一百二三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呢?《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握了人的生理规律,善于调养,符合人的自然规律而作息,则人就容易“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违背了人的生理规律,不知保养,姿情纵欲,勿快于心,打乱人的身体本来的规律,各类疾病就来了,人也过快的衰老。夭寿、卒死、久病等,都是人不善于调养所致。
按我们现代医学的生理观点,也不难理解:我们形体的健康的关键就在新陈代谢上。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需要不断吸收新的营养,维持它功能的需要,同时也会时时产生垃圾,需要将垃圾排出体外。如果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只要能保证营养的正常供应,同时又能及时的排出垃圾,人体就能处于健康长青的状态。那么维持人的正常新陈代谢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主要就两点:一是人体各项功能的正常工作,比如脾胃肠道能正常消化食物,分配营养;心脏能正常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循环,推送营养;各器官能正常接受,补充营养;肝脏能正常代谢,排出毒素,膀胱等能正常排出垃圾等。二是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又需要足够的动力作为功能活动的基础。人体的动力主要是气,气能不能正常的释放或补足,直接影响人体正常功能的发挥,气的运行通道是经络,经络的畅通与否又影响着气对各部位的供应。身体如电器,则气就如电力,而经脉就如电线。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系统,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逐渐影响整个系统。而我们生活中很多不合适的细节,就可能打乱这个系统的平衡状态。比如,我们居住地的地磁场较阴,长时间在这个地场里,地场影响人体场,人体场影响人体气血循环,气血循环变得缓慢。人体的垃圾就可能不好排出,就容易在人体薄弱的地方积滞,就容易产生肿瘤等病变。这是地场影响人体的情况。还比如,我们现在人喜欢追求无尽的财富,互相攀比。人天天费尽心思去想着怎么改善自己,过度思虑,不仅伤脑,五脏里脾主思,过度思虑,脾脏功能就会出问题,身体的营养运化就差,营养供给不上,人就会造成虚病。同时,过度思虑,耗尽心力,心脏是全身生理功能的原动力,心力不足,人体动力就差,就容易出现阴阳两虚的体质等。还有我们不合适的生活起居。比如,喜欢寻求娱乐刺激,造成精神过度亢奋,生理功能自然紊乱。当然,还有比如,我们的日常不当的情绪,可能扰乱人体正常的循环、代谢,还有外在环境的恶化,食物,水源,空气,都可能造成人体的积滞等。这些不当的生活习惯,或是内外的病因,都可能造成我们身体的疾患,让我们过早的衰老或死亡。
在我们古代,有“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我们所熟知的就是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我们世人总是认赞叹于扁鹊高明的医术,能求治很多得了重疾濒临死亡的人。其实,人表现出重病以后,已经说明身体这个机器已经老旧损坏了,病虽然治好,但形体已经破败,是不容易修复,更不容易实现长寿之实的了。如果在身体只出现一些小病就及时排除,让身体不至于受到大病而损害,这样人体就能保持在没有什么损伤的状态下,这样人才更有可能颐养天年。如果人善于养生,懂得生理的规律,合得调养形体,让人体哪怕小病都不发生,身体始终处于正常的新陈代谢状态下,这样人当然能颐养天年,百岁而不衰了。所以古人提倡炼养生命为上策,主张上工治未病。这是人生长寿的最佳方案。
当然有些人认为,虽然不能保证不病,但把病消除在萌芽状态是很容易的。比如说一发现感冒症状,就及时服用感冒药,刚有高血压的征兆,就及时服用降压药,这就是把小病在萌芽状态下根除,是这样吗?其实我们很多药物,并不是治病的,而是缓解症状的。比如,人受了风寒,打喷嚏,流清涕,是人体自我调整排除肺寒的表现,这是人体自我调节功能。所以在感冒初起的时候,医生不建议你用药,建议多喝水,让你把体内的毒素代谢出来。但如果症状严重,比如咳嗽过重,伤了肺脏,或是发热过高,容易伤及大脑的时候,医生才主张用药物控制。所以药物很多并不是治疗了疾病,而是抑制人体本来的自我排毒功能,从而实现了症状的“缓解”,本质上,一些积病没有发出来,积在体内,不表现为发病症状,并不是通过药物治好了病,而是通过药物令其不发病,病还是积在了体内,能身体造成的更重的负担。所以,药物是基本上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用,并不是在疾病初起的时候,靠它来断除疾病。我们在疾病初起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健康疗法,如一些食疗,或是吐纳导引的方法,来排除隐患,这样才能使疾病不积于体内为害,更重要的是平时要懂得生理规律,善于利用各种合理的养生手段来养生。这样才容易使我们的人体生命保持在长青状态。
因此,我们知道,要让我们新陈代谢旺盛,就要保证气血的活跃。因此,我们很多人相信,“生命在于运动”,正常的体育锻炼,导引,太极拳等,都有利于疏导形体,活跃气血。能让人体保持在气血活跃的状态,人体新陈代谢就相对旺盛,人也不容易产生一些疾病或隐患,即使产生了,人体也容易将疾病或隐患代谢出来。所以,运动是保证我们生命基本健康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它能减少疾病对人体的伤害,让人保持在一个旺盛的生理循环状态下。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我们人的自然寿命至少是百年以上,然后造成我们人体早衰早亡的原因之一,就是疾病。而造成人体疾病的原因,就是外在或是内在的各类因素,打乱了我们人体正常的气血循环与新陈代谢。我们如果能把握好人体的规律,合理的安排生活起居,善于回避不利健康的环境与方式,坚持合理的运动与养生,这样就可以尽可能让我们少生病或不生病,颐养天年就有了基本的保证。这是我们生命长青的最初步的原理,是第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