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吧 关注:96,149贴子:1,344,305
  • 5回复贴,共1

[原创帖]生命的长青之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生命在于运动
很多人喜欢养生修炼,主要是冲着生命的长青的目标去的。特别是道家的长生思想从古至今吸引了无数人的追求。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说:“道教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个例子,这种不死思想对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语言几千年的演变,因为词意的变化,道家的长生久视思想在我们的概念中,已经与古义有着很大的差别了。很多人认为道家说的长生,生是指生命,而长是指长久,即长生就是生命的长久不死。有现代科学头脑的人,认为生命不死是不可能的,人的寿命顶多一百多岁,古人所谓的几百几千岁的寿命,那只是没有根据的传说。他们还对传统道家修炼者的住世寿命进行考证,认为道家南宗的各位祖师的寿命相对较长,一般在八十至一百多岁,而北宗各位祖师的寿命就相对短了,一般在六七十岁就“仙去”。至于两宗共认的祖师,吕洞宾住世二百多年,这就只是传说了,更不要说张果老,安其生住世五千多年的传说了。张果老据史料考证是唐朝人,唐代至今也不过一千多年。中华文明从伏羲氏开始至今,也就六七千年的历史,要是安其生活了五千多岁,我们现在应该还能见到他,这显然不太合情理。道教立神,宗教思想里出现这样的长寿传说,可能有宗教里立教的需要。但道家文化与道教是不同的,一个是文化体系,一个是宗教。我们抛开这些无法考证的事例不谈,但道家文化体系里,确实有着生命恒真的理论根基。比如,老子《道德经》里三十三章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我们现在认为人死后,一切都消失了。而古人讲的死与我们今义不同,古人认为生与死是生命形式的转化,比如《胎息经》说:“气入形来谓之生,神气离形谓之死。”人生之前,是以神气的方式存在的生命,入形后才是以人的形式存在的生命。人死后,也是神气离开形体,以神气而存在的生命形式。因此,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死是一种转化,但生命没有消失(亡),能实现生命的恒久,为寿。人的生死观,也体现的道家多元生命的观点。人生前有其生命的存在形式,人死后有其生命的存在形式。由此可见,道家认为生命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不同维层的世界里的。并非只有人这一生的存在才叫生命。
我们暂不管人生前死后的生命与世界的维层问题,就我们这个人的生命阶段,我们正常的寿命应该是多少呢?《黄帝内经》根据人体生理期的变化规律,给的答案是百年。在《灵枢•天年》里说:“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歧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既然人的天年是一百岁。那么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足一百,甚至四五十岁就死亡了呢?而有些人则超过一百,甚至一百二三十依然耳不聋眼不花呢?《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握了人的生理规律,善于调养,符合人的自然规律而作息,则人就容易“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违背了人的生理规律,不知保养,姿情纵欲,勿快于心,打乱人的身体本来的规律,各类疾病就来了,人也过快的衰老。夭寿、卒死、久病等,都是人不善于调养所致。
按我们现代医学的生理观点,也不难理解:我们形体的健康的关键就在新陈代谢上。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需要不断吸收新的营养,维持它功能的需要,同时也会时时产生垃圾,需要将垃圾排出体外。如果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只要能保证营养的正常供应,同时又能及时的排出垃圾,人体就能处于健康长青的状态。那么维持人的正常新陈代谢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主要就两点:一是人体各项功能的正常工作,比如脾胃肠道能正常消化食物,分配营养;心脏能正常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循环,推送营养;各器官能正常接受,补充营养;肝脏能正常代谢,排出毒素,膀胱等能正常排出垃圾等。二是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又需要足够的动力作为功能活动的基础。人体的动力主要是气,气能不能正常的释放或补足,直接影响人体正常功能的发挥,气的运行通道是经络,经络的畅通与否又影响着气对各部位的供应。身体如电器,则气就如电力,而经脉就如电线。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系统,只要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逐渐影响整个系统。而我们生活中很多不合适的细节,就可能打乱这个系统的平衡状态。比如,我们居住地的地磁场较阴,长时间在这个地场里,地场影响人体场,人体场影响人体气血循环,气血循环变得缓慢。人体的垃圾就可能不好排出,就容易在人体薄弱的地方积滞,就容易产生肿瘤等病变。这是地场影响人体的情况。还比如,我们现在人喜欢追求无尽的财富,互相攀比。人天天费尽心思去想着怎么改善自己,过度思虑,不仅伤脑,五脏里脾主思,过度思虑,脾脏功能就会出问题,身体的营养运化就差,营养供给不上,人就会造成虚病。同时,过度思虑,耗尽心力,心脏是全身生理功能的原动力,心力不足,人体动力就差,就容易出现阴阳两虚的体质等。还有我们不合适的生活起居。比如,喜欢寻求娱乐刺激,造成精神过度亢奋,生理功能自然紊乱。当然,还有比如,我们的日常不当的情绪,可能扰乱人体正常的循环、代谢,还有外在环境的恶化,食物,水源,空气,都可能造成人体的积滞等。这些不当的生活习惯,或是内外的病因,都可能造成我们身体的疾患,让我们过早的衰老或死亡。
在我们古代,有“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我们所熟知的就是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我们世人总是认赞叹于扁鹊高明的医术,能求治很多得了重疾濒临死亡的人。其实,人表现出重病以后,已经说明身体这个机器已经老旧损坏了,病虽然治好,但形体已经破败,是不容易修复,更不容易实现长寿之实的了。如果在身体只出现一些小病就及时排除,让身体不至于受到大病而损害,这样人体就能保持在没有什么损伤的状态下,这样人才更有可能颐养天年。如果人善于养生,懂得生理的规律,合得调养形体,让人体哪怕小病都不发生,身体始终处于正常的新陈代谢状态下,这样人当然能颐养天年,百岁而不衰了。所以古人提倡炼养生命为上策,主张上工治未病。这是人生长寿的最佳方案。
当然有些人认为,虽然不能保证不病,但把病消除在萌芽状态是很容易的。比如说一发现感冒症状,就及时服用感冒药,刚有高血压的征兆,就及时服用降压药,这就是把小病在萌芽状态下根除,是这样吗?其实我们很多药物,并不是治病的,而是缓解症状的。比如,人受了风寒,打喷嚏,流清涕,是人体自我调整排除肺寒的表现,这是人体自我调节功能。所以在感冒初起的时候,医生不建议你用药,建议多喝水,让你把体内的毒素代谢出来。但如果症状严重,比如咳嗽过重,伤了肺脏,或是发热过高,容易伤及大脑的时候,医生才主张用药物控制。所以药物很多并不是治疗了疾病,而是抑制人体本来的自我排毒功能,从而实现了症状的“缓解”,本质上,一些积病没有发出来,积在体内,不表现为发病症状,并不是通过药物治好了病,而是通过药物令其不发病,病还是积在了体内,能身体造成的更重的负担。所以,药物是基本上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而用,并不是在疾病初起的时候,靠它来断除疾病。我们在疾病初起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健康疗法,如一些食疗,或是吐纳导引的方法,来排除隐患,这样才能使疾病不积于体内为害,更重要的是平时要懂得生理规律,善于利用各种合理的养生手段来养生。这样才容易使我们的人体生命保持在长青状态。
因此,我们知道,要让我们新陈代谢旺盛,就要保证气血的活跃。因此,我们很多人相信,“生命在于运动”,正常的体育锻炼,导引,太极拳等,都有利于疏导形体,活跃气血。能让人体保持在气血活跃的状态,人体新陈代谢就相对旺盛,人也不容易产生一些疾病或隐患,即使产生了,人体也容易将疾病或隐患代谢出来。所以,运动是保证我们生命基本健康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它能减少疾病对人体的伤害,让人保持在一个旺盛的生理循环状态下。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我们人的自然寿命至少是百年以上,然后造成我们人体早衰早亡的原因之一,就是疾病。而造成人体疾病的原因,就是外在或是内在的各类因素,打乱了我们人体正常的气血循环与新陈代谢。我们如果能把握好人体的规律,合理的安排生活起居,善于回避不利健康的环境与方式,坚持合理的运动与养生,这样就可以尽可能让我们少生病或不生病,颐养天年就有了基本的保证。这是我们生命长青的最初步的原理,是第一个层次。


1楼2019-11-06 15:38回复
    二、生命在于静养
    前面讲了生命长青的第一层理,主要是遵循生理的运作规律,通过运动促进生理循环,保证新陈代谢的旺盛状态。这也是我们当前大家普遍接受的养生健身观点――规律的作息、生活,生命在于运动。当然规律的作息还包括很多的内容,比如四季的作息规律,一天的作息规律,食物的宜忌,风水方面的调养等。总之就是养益身体,祛除疾病,让人处于健康状态,从而少生病或是不生病,这样形体不会因为疾病而过早败坏而使人短寿。我们前面讲过了,造成人体疾病的原因,不仅来源于外部,如水源,食品,地磁场等,还有内在的因素。那么影响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都有哪一些呢?
    其一,人体的运行是要有特定的规律的,要使人体在正常规律下运作,就需要一个指挥系统,这个指挥系统古人称为神。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神指挥运作的。神在其本来自然的运作状态下指挥身体,身体功能就能正常的运转。但我们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是有七情六欲的,常为了工作,耗心劳神。比如,你为日常的事情,发怒,悲伤,思虑,兴奋等,这些都是外在事物影响你的神志,你的神志自然就会影响你形体正常的工作,身体的规律因为神志的混乱而造成了混乱,各类疾病也就产生了。神志得不到调整,病因未除,即使你注重运动,注意日常的作息规律,病因未除,身体也是难以健康的。而且我们的生理与心理(神志系统)是互想影响的。我国传统的养生学、中医学告诉我们,我们五脏是藏五神的,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如果出现问题,人的精神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人得的郁抑症,看起来是心理上的问题,其实是生理发生了病变,造成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又会反过来指挥生理,造成生理更大的异常,人的健康就会被身心的恶生循环不断损害,最终走向衰败死亡。所以,对神志的合理调养,亦是我们生命健康长存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二,我们知道,生理要保持在旺盛状态,需要足够的能量支持。古人将支持我们生命活动的源动力,称为气。而我们生命活动的这个源动力来源于哪里呢?我们第一个想到的是食物提供的能量。然而我们生命的动力只是源于食物吗?我们举个实例,比如我们的体温,是需要能量来维持的。但我们会因为吃得过多,消化旺盛一些,体会变得过高吗?或是因为有几天未进食而体温明显下降吗?很明显,在我们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体温基本维持在37度左右。很明显,维系体温的能量并不完全决定于食物的摄入与消化。说明我们身体的能量还有其它的来源。祖国传统的中医学告诉我们,我们人体的气来源有三:一是通过消化食物提供能量,称为水谷之气。二是由肺吸入大自然的清气。当然这个大自然的清气是指从鼻吸中与自然界交换的能量,而不是指吸气的氧气。宗气与水谷之气共同合成宗气,宗气主要贯注于心脉,推动肺的呼吸,心脏的搏动等,还影响着肢体的温暖等。这个宗气只是对身体的寒暖起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是主要维系人体体温的气机。而真正温煦人体体温的气,主要是卫气。《灵枢•本藏》中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而卫气是由元气所化生而成的。这就是人体之气的第三个来源,即元气。养生学称元气为先天之气。元气是人在母体内,子气受母气,以母气通天地之气而得的。所以人出生以后,与母体分离。至此元气的来源已经断绝,与生俱来是多少就是多少,在今后的生命活动中,元气在不断的化为我们身体需要的特殊能量,与水谷之气,清气等,共同提供化生人体需要的各种气。但从母体分离以后,元气就只有消耗,没有来源。而人的元气耗尽以后,三个能源来源之一断绝以后,人就死亡了。因此,我们人体形体活动,五脏活动的主要动力,源于我们的食物及呼吸中的清气。而维系生理功能的卫气等,却在不断消耗人的元气。元气是有限的,元气绝了,人的生命就停止了。如果我们要延长我们的寿命,即使我们不能象在母体里面一样,充盈元气。但如果匀们能在一定条件下,从其它渠道来充实人体所需的,本来该有元气所化生的人体之气。那么就可以减缓人体元气的消耗,又能保证人体正常气机的运行。这样就能起到延长寿命的作用。这种方法是什么呢?
    其三,人体要长青需要营养的不断补充,以平衡代谢人体垃圾的需要。人体需要的营养来源之一,是从食物中吸收营养。这是我们大家都普遍理解的。但是我们人体的营养来源只来源于食物吗?比如,我们男子到了六十四岁,女子到了四十九岁(理论年龄),人就开始衰老,而且失去了生育能力。这时候人还在继续进食,甚至还比青壮年时期吃了更多滋补品,为什么还会衰老,为什么会失去生育能力?这种情况说明人体失去了某种营养的来源渠道,缺失了某类的营养。这部份营养显然不是食物中所摄入的。祖国传统医学告诉我们,人的生殖之精源于人体的肾精,而肾精藏于肾,它有两个来源,一是食物中吸收的营养以补助肾精;另一个来源就是从母体中与生俱来的元精,化为肾精。元精所化的精微与食物补益的肾中营养共同合为肾精,肾精又通过生殖系统,化为生殖之精,所以人体有了生育的能力。由此可见,人体的营养来源之一,除了食物,还有一个就是从母体中禀受而来的有限的,不再生的元精,在不断的生成我们身体所需的另一类营养物质,与食物所摄入的营养,共同补益着形体。而人到了特定的年龄,即中医说的天癸绝以后,肾精化生物质的来源断了。人体的营养就有所缺失,生殖系统缺失了一个物质来源渠道,自然就失去了生育能力。人体失去了一类特殊的营养,自然也开始衰老了。而元精所化的后天精华,可以化为生殖之精,也可以转化为身体的营养。因此,纵淫欲的人,就会将有限的元精过多的化为生殖之精而流失,而人体所需的营养就显得不足了,人就容易过早的衰老。如果人合理的节欲,甚至能将肾精所化的后天精华大部份转化,用于补益人体,人自然容易处于长青状态,而实现长寿的效应。
    所以,从以上三个情况来看,我们要保证更深一层的长青状态,除了通过运动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以外,还有另外三个途径是需要把握的。一是让我们的情志处于自然平和,甚至处于息止状态,让情志不影响神对生理正常的指挥工作。甚至把身体调整到充满能量营养,而又不工作的休眠状态,人的寿命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处于长青状态。二是,我们如果能在一定条件下,能从外界摄入元气所化生成的人体元气所化生的人体所需的卫气等真气。那么就能减缓元气的消耗,自然实现了寿命的延长。三是,如果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下,少让元精或不让元精化为生殖之精而白白的流失,而让元精化生的精华转为形体的营养,让么形体有充足的营养循环,也不会过早的衰败,颐养天年,甚至超过自然本来的百岁都有可能。
    要实现以上三点,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呢?当然我们要把随外界产生喜怒哀乐的心神收回体内,让神从影响正常生理恶性循环上,转入指挥身体自我修养自我康复的良性循环上。神守形体,引导形体康复,形体越来越健康,自然越来越平稳安静,而神自然也会随着身体宁静下来。身体各类疾病在神的引导下,自我康复以后,气脉畅通,气血盈满。我们在静坐,形体不动不消耗的情况下,生理最后就会出现停止的状态。人的身心自然归于清静的状态。我们在养生修炼的实践上看,在我们身心进入息止的状态后,因为肺呼吸停止了,我们对氧气的吸收了自然停止了。但在静坐中,仍然感觉鼻窍有绵绵之息的出入。古人称此呼吸状态为息相。形容息相呼吸的时候,你放一根鸿毛在鼻前,都纹丝不动。这说明这个绵绵出入的呼吸已经不是空气的流动了,而是一种能量的直接摄入。而我们在这个状态下,通过特定的内息方式,人体的真元之气也会迅速的充盈起来。 这种摄入的真气,就是由肾气所化生的人体所需的真气。我们在这个状态下,通过外界的摄入真气,以减缓元气的消耗,又保证生命所需真气的充足,自然就实现了长寿。我们在这个生理息止的状态下,肾精在自然化生精华营养的时候,这时候我们的生殖系统还处于停止状态,只要我们心神不起淫念,就不会将生殖系统引活,生殖系统就不容易将这种精华转化为生殖之精,我们可以在这个极静的层面上,将这种精华转向滋养形体,形体就能得到充分的营养,这个精华就不会白白的流失。而这三者有一个共同的方式,就是静养。所以,我们说,生命长青的第二层的理法,就在于静养。生命长期的第二层奥秘,就是静养,生命在于静养。当然,静养并不是不运动,我们讲的静养是在健康的基本上,你通过特定的方式,保证气血的盈满,在这个层面上实现的静养,而不是不运动就是静养。把静养理解为睡觉,不活动,这是一种严重损害健康的方式,这是不可取的。


    2楼2019-11-06 15:39
    回复
      三、生命在于开悟
      前面讲了第二层的生命长青之理,生命在于静养。首先让我们的情志处于自然平和的状态,不因外在事物或是内在心理的因素产生不良情绪,那我们的生理就能处于自然循环的状态,加上我们合理的养生活动,我们就能因为生理的自然循环,而颐养天年。享受自然赋予我们的百年生命。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静养,让我们的身心能常常处于息止的状态,即我们在打坐入静的时候,通过对身(形体)、息(呼吸)、心(神志)的合理调节,使三者处于几乎休息,生理基本不循环的休眠状态,那么我们与生俱来的元精元气的消耗就可能进一步减少。加上我们可以在内息状态下,直接从外界摄入真气,可以减少元气转化为后天之真气,还可以在生理基本停止的情况下,将元精化为形体的营养,而减少生理淫欲的损耗,在这种静养的状态下,我们的生命就可能超越自然所赋予的百年,实现一两百年,甚至两三百年的长寿状态,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我们总结出一个规律:人的生命在不违背正常生理规律的情况下,人的寿命长短是由人从母体与生俱来的元精元气的多少而决定的。正常情况下,这个元精元气够我们维系百年的生命。如果人不注重生理规律,过度消耗这个元精元气,比如过度淫欲,人就短寿。人符合生理规律,重视保养,就可能颐养天年。如果人懂得静养,让生理暂时处于停止的状态,或是通过期它途径减少元精元气的消耗,元精元气就可以维系人更高的时限,人就可能超越百年的天然寿命。但元精元气终归是受于父母的,人自母体离开以后,就断了元精元气的来源了。尽管我们可通过静养的方式,延缓它的消耗,延长我们的寿命,但它还是定量的,人终究会因为元精元精的耗尽而死亡的。我们当然不能象汽车加油一样,元精元气不足的时候,就回到母体里继续补足,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如果我们有途径,让元精元气也源源不断的话,人的生命是不是可以长青了呢?这个源源不断的元精元气可以实现吗?如果可以,是用什么方式可以实现呢?这就是我们此次要讲的生命长青的第三层之理,生命在于开悟。
      “开悟”一词,我们经常从学佛者口中听到。他们往往在研习佛经,或是经历了某件事情后,突然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就说自己突然开悟了。比如他们明白,人死了以后,现在争夺的各种财富,利益,都不再是自己的了,所以他们似乎突然明白这一切不属于他自忆,是虚幻的。他们认为想通了世界这种存在是假象,所以认为自己开悟了。但我们从未听说这个开悟与我们寿命的恒久有什么关系。最多是这个人不像以前那样费尽心机去争权夺利,把喜怒哀乐这些情志看淡,可能会像我们前面说的一样,情志平淡而寿命会长久一些。但与元精元气源源不断,使人寿命长存有关系什么关系吗?
      当然,我们说的开悟是指佛学本义上的开悟。而不是现在学佛者理解上的这种思想上的突然明白或洞彻的情况。《守护国界主陀螺尼经》里,释迦牟尼佛有段关于自己开悟的论述,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释尊顿悟。他说自己经过坚定不移的修行,最后晕倒在菩提树下,被人救起以后。他在菩萨树下打坐,他观息鼻端有月,月中有一个奄字,而且请了群山中的古佛为自己加持。然后他说自己在接近拂晓的时候,突然顿悟了。他这个顿悟,并不是思想上突然想通了什么,而是明心见性。见到了比现在这个生命更高层次的那个“我”了,是生命形式上的蜕变。我们知道,佛家是讲三界六道的众生的,三界六道讲述了一切不同层次的生命。我们人在六道中,属于欲界的生命形式。比人低层的生命,还有鬼道。它们的生命形式与我们人的生命形式是不同的。人之上,还有欲界的天人,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它们都是高于人的生命形式。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生命,对应的世界形式,称为境界。境界是生命真实所处的境地。就像我们人对应的这个世界,是人的境界。天人对应的世界形式,与我们人对应的世界维层上是不一样的,所以表现形式也不一样,那才是天人的境界。所以,佛家讲的开悟,是生命层次发生了实实在在的蜕变,从欲界人道进入了天道的层面,生命进入了新的维层,生命所察知的世界维层也就不同了,生命对世界也会有更深更广的应照,这才是真实的开悟。开悟也标志着生命实现了蜕变,进入了更高层次的世界里。
      我国道家思想与佛家世界,在世界与生命的表述上虽然不同,但世界与生命是事实存在的,不会因各家的不同表述而改变其存在方式。就如中医与西医,对人生命与疾病的论述的角度不同,但他们所直指的人与疾病的这个根本是一致的。道家也讲世界与生命,也讲了世界与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老子讲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世界也是从无到有,从虚性的存在逐步演化为实性存在的过程。就如我们前面所说,人体一部份的物质(后天精)与能量(后天气)是源于元精元气。元精元气是虚性的,它可以无中生有,化为实性的物质与能量。反之,我们现在接触的实实在在的物质与能量,它们有一个虚性的源头。我们元精元气是虚性的,那么,元精元气的源头又是什么呢?就像我们这个人的物质形体为基础的生命形式,能从现在的物质世界中,通过呼吸饮食,获得维系生命的后天精气,也就是营养与能量。那为什么不能获得元精元气了呢?元精元气是哪来的呢?元精元气是我们生命这层的物质与能量的源头,它是非我们这个维层世界的物质与能量的形式。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一个维层的存在方式。所以以我们现有的生命形式,是触及不到元精元气所处的世界维层的。那么,我们要想获得元精元气,就要回到这个源头,回到这个世界的上一个维层的世界。这就需要生命形式的回归,从人的生命蜕变,回到上一层次的生命形式里,这样才可以主导物质世界源头的那一层世界。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开悟。我们能够实现生命的蜕变,在物质世界的上一维层的世界里,源源不断的充盈我们生命的元精元气,那么,物质层面世界的这个生命形式所需的元精元气,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补充。生命就能始终处于年轻盈满的状态。这就是道家修炼所说的筑基。完成筑基后,按道家的成果来说,形体是可以长久不败的,老人是可以白发转黑,齿落重生,容颜是可以回到十几岁的孩童状态的,人的寿命是可以长存不败的,这就是实现生命蜕变,解决了源头问题的成果。所以,生命长青的第三个层次的理法,就在于实现生命的蜕变。回到上一层次的生命,进入上一层次的世界,从源头上解决我们元精元气的定量问题,自然人的生命长期就有了根本的保证。这就是道家所说的人仙果位。这也就是我们讲的第三个长青之理,生命在于开悟。


      3楼2019-11-06 15:40
      回复
        说得真好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11-10 21:5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11-13 12:40
          回复
            说得好,大部分观点都赞同。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6-05 0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