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孟夫子对于君臣关系,有一段很精辟给我们的教诲,我写下来给大家看。孟夫子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好,我们来看一下孟夫子对君臣关系一个很重要的教诲。领导人假如对臣、对部属就看作自己的手足、自己的兄弟一样,则臣会怎么对他?把他当作心腹一样看。君之视臣如犬马,你就看你的部属就像犬跟马要帮你服务一样,也不尊重他,那他看你也就是像普通的陌生人一样,就像这个国家的国人而己,对你会不会尊敬?也不尊敬。君之视臣如土芥,你对你的部属觉得我花钱,你就要给我老老实实做,你要给我日夜的工作,不把他当人看,把他当土芥看,那他看你像什么?把你当抢匪、仇人一样看。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部属对于领导人的态度都是取决于领导人的态度,所以一个团体带不好,一个企业带不好,谁要负最大的责任?领导人。所以当我们的组织,当我们的企业带不好,不能责怪部属跟员工,要先反省自己,要想到汤王那句话「万方有罪」,罪在哪?罪在自己,「罪在朕躬」,这是君对臣的一种态度,「君仁」。
天子有争臣七人
接下来(讲)「臣忠」。我们刚刚说的忠于什么?忠于本分,忠于自己的职责。那臣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去尽心尽力,就是当领导人有过失的时候,要懂得劝诫领导人。所以在《孝经》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诲,《孝经》提到「天子有争臣七人」,当时候的天子只要有七个肯劝他的大臣,纵使他没有很好的道德学问,「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他的天下还可以维持下来;「诸候有争臣五人」,诸候是一个国家,比方说是鲁国、齐国,有一个国家虽然无道,但是他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大夫是以前算官做到很大的一个官职,「大夫有争臣三人」,只要他身边有三个肯劝他的下属,虽然自己道德学问不好,也不失其家,不至于把他的家族败掉。所以身旁有进谏他的下属,这对他一生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古代很多的良臣、忠臣都很守本分,只要君王有过失,他马上劝诫君王。
最有名的莫过于唐朝的魏征。那当然劝别人能不能直言不讳?也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所以魏征也很有智能,他一开始事奉唐太宗的时候就跟唐太宗说,他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你看魏征很厉害,都可以透过一些问题引导唐太宗思考,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为什么你要做良臣不做忠臣?魏征跟唐太宗说:忠臣都要杀头,有的心脏还要被挖出来,所以我不做忠臣,我要做良臣。这么一说,唐太宗哈哈大笑,但是在这个笑的过程里面,唐太宗会思考。因为古代的君王都是饱读诗书,尤其历史都是读得滚瓜烂熟,一想到有暴君才出忠臣,因为暴君,所以劝诫的时候都被皇上杀了,他想假如我把忠臣杀了,我就变暴君。所以魏征这么一讲,他以后的性命就不用担心了,因为唐太宗会想我绝对不做暴君。魏征言语的智能相当高,所以讲话也要不断的去提升境界。
后来有一次魏征劝唐太宗确实劝得非常的激烈,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气得半死,就一路走回自己的寝宫,一边走一边喊: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就讲气话,就很生气走进自己的寝宫: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刚好遇到皇后,皇后看皇帝这么气,心里一想一定是魏征劝诫唐太宗劝得太激烈了,他就气得半死。结果这个皇后也没问说你气什么,马上就说:贺喜皇上!恭禧皇上!唐太宗一听莫名其妙,我气得半死,你还恭禧我,恭禧个什么?还摸不着,他说:你在恭禧我什么?她说:皇上,一定有圣君出现,臣民才敢这样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本来气得半死,突然就欢喜起来了,所以你看这个皇后言语的智能也很高。
所以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可以体会到,一个皇帝也好,一个人也好,一生要能成功立业最不能缺少的是什么?是身边有真正能劝诫他的人,唐太宗没有魏征,没有皇后,功业能做起来吗?太难了!所以诸位朋友,你的身旁有肯劝诫你的亲友,你要当什么看?当宝贝看!所以《孝经》里面说的「士有争友」,一个读书人要有一个肯劝他的朋友,他这一生才不会身败名裂;一个父亲要有肯劝他的儿子,他才不会做出犯法的事情,「则身不陷于不义」。所以现在你身旁有这样的朋友,你要好好珍惜!
天子有争臣七人
接下来(讲)「臣忠」。我们刚刚说的忠于什么?忠于本分,忠于自己的职责。那臣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去尽心尽力,就是当领导人有过失的时候,要懂得劝诫领导人。所以在《孝经》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诲,《孝经》提到「天子有争臣七人」,当时候的天子只要有七个肯劝他的大臣,纵使他没有很好的道德学问,「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他的天下还可以维持下来;「诸候有争臣五人」,诸候是一个国家,比方说是鲁国、齐国,有一个国家虽然无道,但是他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大夫是以前算官做到很大的一个官职,「大夫有争臣三人」,只要他身边有三个肯劝他的下属,虽然自己道德学问不好,也不失其家,不至于把他的家族败掉。所以身旁有进谏他的下属,这对他一生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古代很多的良臣、忠臣都很守本分,只要君王有过失,他马上劝诫君王。
最有名的莫过于唐朝的魏征。那当然劝别人能不能直言不讳?也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所以魏征也很有智能,他一开始事奉唐太宗的时候就跟唐太宗说,他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你看魏征很厉害,都可以透过一些问题引导唐太宗思考,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为什么你要做良臣不做忠臣?魏征跟唐太宗说:忠臣都要杀头,有的心脏还要被挖出来,所以我不做忠臣,我要做良臣。这么一说,唐太宗哈哈大笑,但是在这个笑的过程里面,唐太宗会思考。因为古代的君王都是饱读诗书,尤其历史都是读得滚瓜烂熟,一想到有暴君才出忠臣,因为暴君,所以劝诫的时候都被皇上杀了,他想假如我把忠臣杀了,我就变暴君。所以魏征这么一讲,他以后的性命就不用担心了,因为唐太宗会想我绝对不做暴君。魏征言语的智能相当高,所以讲话也要不断的去提升境界。
后来有一次魏征劝唐太宗确实劝得非常的激烈,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气得半死,就一路走回自己的寝宫,一边走一边喊: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就讲气话,就很生气走进自己的寝宫: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刚好遇到皇后,皇后看皇帝这么气,心里一想一定是魏征劝诫唐太宗劝得太激烈了,他就气得半死。结果这个皇后也没问说你气什么,马上就说:贺喜皇上!恭禧皇上!唐太宗一听莫名其妙,我气得半死,你还恭禧我,恭禧个什么?还摸不着,他说:你在恭禧我什么?她说:皇上,一定有圣君出现,臣民才敢这样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本来气得半死,突然就欢喜起来了,所以你看这个皇后言语的智能也很高。
所以我们从这个故事当中可以体会到,一个皇帝也好,一个人也好,一生要能成功立业最不能缺少的是什么?是身边有真正能劝诫他的人,唐太宗没有魏征,没有皇后,功业能做起来吗?太难了!所以诸位朋友,你的身旁有肯劝诫你的亲友,你要当什么看?当宝贝看!所以《孝经》里面说的「士有争友」,一个读书人要有一个肯劝他的朋友,他这一生才不会身败名裂;一个父亲要有肯劝他的儿子,他才不会做出犯法的事情,「则身不陷于不义」。所以现在你身旁有这样的朋友,你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