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弓和箭爱好吧 关注:1,552贴子:8,469
  • 6回复贴,共1

国姓爷朱成功(郑森)南明伐清檄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国姓爷朱成功(郑森)南明伐清檄文
郑森(朱成功)是我一直以来敬仰的民族英雄,这并非后世犬儒文人淡化民族矛盾和危机,着重宣传的什么收复台湾,而是朱成功为大汉民族生存,长达十几年直到死的时候,与外族侵略者满清建奴的不懈战斗,国仇家恨,是朱成功乃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抗击满清民族压迫而竭力奋斗精神支柱。
朱成功(郑森)南明伐清檄文如下:
“昔五胡乱夏,仅一再传而灭。今东虏应谶,适二八秋之期。诚哉天道好还,况也人心思汉。慨自李贼倡叛,神京陆沉。建酋本我属夷,屡生反侧,遂乘多难,窃踞中原。衣冠变为犬羊,江山沦于戎狄。凡有血气,未有不痛心切齿于奴酋者也。
本藩奉天倡义,代罪吊民,卧薪尝胆,法古用兵。生聚教训,已逾十年。正朔难偏,仅存一线。兹者亲统大师,首取金陵,出生民于水火,复汉官之威仪。
尔伪署文武将吏,皆系大明赤子,谁非中国绅衿。时穷势屈,委质虏廷,察其本怀,宁无隐忍?天经地义,华夷之辨甚明;木本水源,忠孝之良自在。
至如辽人,受我朝三百年之豢养,遭逆虏三十载之摧残。祖父既受其刑毒,母妻甚被其宣淫。尔二三孤儿,尚为旗下之奴;百千弱女,竟作胡中之妇。报仇雪耻,岂待异时;归正反邪,端在今日。则张良报韩,先挥博浪之椎;朱序归晋,遂成淮淝之捷。或先机革面,或临敌改图。以全省全部来归者,不吝分茅裂土;以一邑一镇来归者,定与度地纪勋。或率兵而至,则论其众寡而照数授职;或洁身而来,则就其职掌而量材超擢。
若蒙古、女真,世受国家抚赏之恩,原非一类,共在天地覆载之内,亦有同仇,无怀二心,视之一体。不但休屠归汉,名高日石单;且如回纥扶唐,烈光叶护矣。
本藩仁义素著,赏罚久明。先机者有不次之赏,后至者有不测之诛。一身祸福,介在毫芒;千古勋名,争之顷刻。师不再举,时不再来,布告遐迩,咸使闻知。敬哉特谕”
国姓爷朱成功大军一路打到打到抵近南京后,朱成功先去祭拜的孝陵,还赋诗一写道:
缟素临江誓灭胡
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姓朱!
气势恢宏,也确实配得上瓜州、镇江两捷,但是朱成功最后还是没能成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8-10 20:25回复
    朱成功能够成为中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并不仅仅只是因为收复了台湾,而是他始终坚持民族大义,抵抗野蛮人建奴满淸入侵直到他生命熄灭,是南明后期和名将李定国(张献忠养子)齐名两面最坚定抗清的旗帜之一。
    否则收复台湾的,并不是只有朱成功一人,比如施琅,就收复过台湾,而汉奸施琅,也只能作为一个为了私利而出卖民族的汉奸被钉在耻辱柱上。
    后世一些学者认为,朱成功一生坚定抗清,是因为母亲死于清军之手,要为报母仇。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在朱成功的母亲未死之前,朱成功就多次曾哭谏劝告父亲郑芝龙不要降清,可见,那时的朱成功就己经有了抗清之心,母亲之死,只不过是更坚定了朱成功的抗清决心。
     在南明隆武朝廷建立之后,郑森随郑芝龙朝见隆武帝朱聿键,颇受朱聿键赏识,亲抚其背道:“只恨朕无女可许卿家,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下令赐他“朱”姓,并改名为“成功”,所以南明历史上只有朱成功一名,无郑成功一名的说法的,郑成功是满清的犬儒文人后来给他加上的。同时,隆武帝封郑森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驸马。虽然朱聿键的做法有一大半是为了拉陇示好于郑芝龙之意,但对郑森来说,仍然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因此郑森对朱聿键自然也是感激不尽。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8-10 20:27
    收起回复
        正是因为己经有了这些因素,才使郑森在对满清建奴的态度与他父亲郑芝龙完全不同。
      郑森和其父亲郑芝龙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其实是有很深刻的原因,因为郑芝龙是海盗出身,幼时就随舅父在海外经商闹荡,在受明朝招安之前,一直流离于海外各国之间,对民族、国家的归属感并不强,凡事唯利是图,接受眀朝的招安,也不过是想找个对抗荷兰人,发展海外贸易的依靠,并非出于对明朝的认同。
        不过正如大多数受招安的盗贼一样,郑芝龙接受了明朝的招安之后,也想把郑氏一族彻底洗白,改变海盗的名声,对郑森的教育颇为严格。因此郑森幼时并没有像父亲那样辗转海外,而是在国內接受正统教育,十五岁考入南安县学,十九岁参加乡试,二十岁考进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监生,并拜钱谦益为师。如果不是清军入关,也许郑森会通过科举,走上另一条道路也说不定。
      正是这种经历,才造就了郑森始终坚持中华正统和不屈于外族野蛮人入侵高举的屠刀的是非民族观念。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8-10 20:28
      回复
        郑芝龙之所以选择降清,原想为自己以及家族在明末乱世中找一条根本出路,但建奴清廷并不是这样想的,而是将招抚视为顺利拿下福建的一种手段,结果呢?郑芝龙带着数百万两白银和无数战舰部队在降清之后,反而被建奴挟持北上,在北京度过了十几年的软禁岁月,最后仍然被满清处死,郑森的母亲田川松也被清兵凌辱后自杀。
          郑芝龙的错误就在于,他对建奴清廷沒有清楚的认误,说简单点,他把建奴淸廷也当软弱的明朝一样对待了,完全沒有意识到,这时的建奴清廷是否已经具备窃国的实力,在此暂且不论,但和被文人士绅集团操纵下软弱无能的明朝完不全,至少已经把掠夺中国当作自己的目标,因此福建郑芝龙海盗集团想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势力范围,就必须破釜沉舟,与建奴清朝决一死战。说白了想让对手坐到谈判桌前,也是要有足够实力来秀肌肉的。
          当然,郑芝龙的选择,除了不看好隆武政权有可能的作为外,也过分信任同乡大汉奸洪承畴了,以及洪背后的建奴清朝,同时也充份表现出郑芝龙在政治上的幼稚与短视。过于重视自己的“海商资本利益”,没有想到在明末这个动荡的大时代中,只能竭尽全力去参与天下的角逐,连弃权的资格都没有。放弃了,就连自己和妻儿老小的生命也保不住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8-10 20:30
        回复
          注:《南明史》、《郑氏族谱》记载,郑森的母亲田川松生于万历三十年八月十八日(1602年10月3日),卒于顺治三年十一月三十日(1647年1月5日),享年四十五岁。日本肥前平户岛主田川七左卫门之女,郑芝龙在日本时娶为妻。1624年7月14日生长子郑森,1629年生次子七左卫门。郑森在出生以后,一直随母亲生活在日本平户,七岁时才被郑芝龙接到中国定居。1646年清军进攻安平时,田川氏遭到侮辱愤而自杀。
          另,因为郑森在南明的抗清出色表现,考虑到郑森身上一半的日本血统,所以后来日本人,也把郑森称为日本的民族英雄。
          郑森对母亲田川氏感情深厚。曾用黄金母亲铸了一尊像,并用沉香做床,五色珠宝做帘,珍重供奉。这尊金像后被清军抢去烙化掉,郑成功因此更加痛恨满清建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8-10 20:31
          回复
            施琅,何许人也?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原为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
            不久又加入郑森的抗清队伍,成为郑军的重要将领。后来与郑森发生利益冲突,遂离开郑成功,投降了满清。
            1683年汉奸施琅领清军渡海东征占领台湾,推翻了中国明朝最后一支抵抗外族侵略者的反抗力量。
            可见,汉奸施琅一生中数度叛变,最后死心塌地背叛民族为满清建奴野蛮人入侵中国充当了马前卒,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即使施琅投降满清情有可原,央视也不必肉麻地吹捧其所谓的“统一国家的伟业”。所以现在这个时代,被网友们戏称后满清时代,鞑子戏长期充斥电视屏幕上,这足以说明,我国文化媒体的犬儒们,是如何的怀念当年的满清建奴皇朝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8-10 20: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