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竹四合镇历史沿革

四合镇古名金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城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曾经是古邻州、郡、县县政府所在地,也是垫江县、大竹县、邻山县广安县县治所在地。
四合镇,在先秦时期就是古巴人的聚居地,秦汉时期为巴郡宕渠县辖地。相传在远古时期,巴国入川时,巴人国王途经四合镇,见此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将此地设置为伯玉镇,伯玉镇就是四合镇最早的古名。
据唐《元和郡县志》载:邻山,“在邻山县西四十里,此山重叠,邻比相次”,故称邻山。《四川通志》考证曰:“今有西山,在大竹县西四十五里,邻水出焉,盖即古邻山也”。明月山、铜锣山、华蓥山三山邻比相次,故名邻山(邻山并非指一山)。民国《大竹县志》认为,邻山县政府所在地在今大竹县四合镇。
南朝的第三个朝代梁朝,梁国武帝萧衍,为了便于统治,增设郡县。公元537年,南梁大同三年,析宕渠之东界设置邻州(今四合镇),辖邻山、邻水二县,州、县均以“邻”为名,“邻山县”直接以邻山为名,“邻水县”则以发源于邻山的河流“邻水”命名(现在称东河或大洪河)。邻州(省级)、邻山郡(市级)和所辖的邻山县同城而治。州、郡、县政府驻地均设在金城(现在的四合镇)。
公元551年,西魏废帝,改邻州为邻山郡(相当于现在的市级)属渠州。辖邻山(含大竹县)、邻水二县,县政府所在地仍在金城。
公元556年,西魏恭帝,新设置垫江县,县政府所在今天垫江县的桂溪街道,属邻山管辖。
公元557年, 北周孝闵帝元年,邻州被撤销并入渠州。邻山降为县级
公元582年,隋炀帝,郡废弃县,撤销邻山县划入邻水县。
撤县37年后,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年),唐高祖李渊又复置邻山郡仍属渠州。邻山、邻水、垫江、盐泉(今童家乡)四县同属邻山郡所辖。
公元825年,唐朝敬宗李湛宝历元年(乙巳年),大竹县和邻水县同时并入邻山县,县城在金城。
公元1227年,南宋理宗赵昀宝庆3年(丁未年),将南充升为顺庆府。邻山县属顺庆府。
公元1283年,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癸未年),邻山县降为邻山镇,邻山县并入大竹县。县政府迁入原邻山县所辖的木门镇(今竹阳街道办事处)。
公元1579年,明朝,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七年(己卯年),在今四合乡设置顺庆分府,辅治大竹、垫江、邻水、广安四县。属顺庆府管辖。
公元1714年,清朝,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年),知县崔文远批准四合设兵房典吏一名,刑房典吏一名,工房典吏一名,承房典吏一名。雍正六年,四合召募粮钱总吏二名。公元1736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丙辰年)裁剪。
公元1747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二年(丁卯年),因街上建有一四合大院,遂四合场改名为“四合镇”。
公元1784年清朝。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年),复设顺庆四合分府,仍辅治原辖州县,即辅治大竹、垫江、邻水、广安四县。
公元1786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年),建立四合镇外委署。
公元1800年,清朝,清仁宗顺琰嘉庆五年(庚申年),再次撤销四合分府,改设为县。
公元1814年清朝,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九年(甲戌年),县设四合镇武讯署,归绥定府(今达州市)管辖。
公元1823年,清朝,清宣宗旻宁道光三年(癸未年),特授四川绥定府设标营驻四合。
公元1832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二年(壬辰年),撤县降为镇,又将四合划分为福兴、尖山、高尤、高洞四镇。
公元1905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年),废四镇合并为四合镇。
公元1931年,民国二十年(辛未年),四合镇改称“四合乡”(解放后亦称“四合场”)。
公元1953年,新中国五年(癸巳年),重新设置为四合乡,
公元1958年,新中国十年(戊戌年),撤销四合乡,设立四合人民公社。
公元1984年,新中国三十六年(甲子年),撤销四合公社,设立四合乡。
公元 2016年,新中国六十八年(丙申年),根据川府民政〔2016〕14号文件精神,撤销四合乡,设立四合镇。
四合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规模还是级别那时都是重要城市。历经各朝各代君王政治体制不断改革,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古代四合的行政级别(州、郡、县、镇)不断变化调整,城市规模逐渐缩小。据不完全统计古代四合的行政级别为:一次设为州级,五次为郡、府级,四次为县级,共计置州、郡、县以上1300多年; 九次设置为乡镇级,置乡镇级200多年。
四合“金城”,古代名城,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据老一辈讲古城中有几十余条街巷,城市以城楼为中心,向两边延伸,特别是沿河两岸,屋宇星罗棋布,城中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很多,到了清朝中叶,其建城规模最为宏大。四合镇历经战火灾害的毁坏,精美的楼宇,繁华的市区,曾几度繁盛,又几度衰败,特别是到了清朝后晚期,四合镇逐渐衰败,到解放前衰落到极致,仅留有一条独街。

文章创作:优游岁月
手机摄影:悠悠岁月
2019年7月1日

四合镇古名金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城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曾经是古邻州、郡、县县政府所在地,也是垫江县、大竹县、邻山县广安县县治所在地。
四合镇,在先秦时期就是古巴人的聚居地,秦汉时期为巴郡宕渠县辖地。相传在远古时期,巴国入川时,巴人国王途经四合镇,见此地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将此地设置为伯玉镇,伯玉镇就是四合镇最早的古名。
据唐《元和郡县志》载:邻山,“在邻山县西四十里,此山重叠,邻比相次”,故称邻山。《四川通志》考证曰:“今有西山,在大竹县西四十五里,邻水出焉,盖即古邻山也”。明月山、铜锣山、华蓥山三山邻比相次,故名邻山(邻山并非指一山)。民国《大竹县志》认为,邻山县政府所在地在今大竹县四合镇。
南朝的第三个朝代梁朝,梁国武帝萧衍,为了便于统治,增设郡县。公元537年,南梁大同三年,析宕渠之东界设置邻州(今四合镇),辖邻山、邻水二县,州、县均以“邻”为名,“邻山县”直接以邻山为名,“邻水县”则以发源于邻山的河流“邻水”命名(现在称东河或大洪河)。邻州(省级)、邻山郡(市级)和所辖的邻山县同城而治。州、郡、县政府驻地均设在金城(现在的四合镇)。
公元551年,西魏废帝,改邻州为邻山郡(相当于现在的市级)属渠州。辖邻山(含大竹县)、邻水二县,县政府所在地仍在金城。
公元556年,西魏恭帝,新设置垫江县,县政府所在今天垫江县的桂溪街道,属邻山管辖。
公元557年, 北周孝闵帝元年,邻州被撤销并入渠州。邻山降为县级
公元582年,隋炀帝,郡废弃县,撤销邻山县划入邻水县。
撤县37年后,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年),唐高祖李渊又复置邻山郡仍属渠州。邻山、邻水、垫江、盐泉(今童家乡)四县同属邻山郡所辖。
公元825年,唐朝敬宗李湛宝历元年(乙巳年),大竹县和邻水县同时并入邻山县,县城在金城。
公元1227年,南宋理宗赵昀宝庆3年(丁未年),将南充升为顺庆府。邻山县属顺庆府。
公元1283年,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癸未年),邻山县降为邻山镇,邻山县并入大竹县。县政府迁入原邻山县所辖的木门镇(今竹阳街道办事处)。
公元1579年,明朝,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七年(己卯年),在今四合乡设置顺庆分府,辅治大竹、垫江、邻水、广安四县。属顺庆府管辖。
公元1714年,清朝,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年),知县崔文远批准四合设兵房典吏一名,刑房典吏一名,工房典吏一名,承房典吏一名。雍正六年,四合召募粮钱总吏二名。公元1736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丙辰年)裁剪。
公元1747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二年(丁卯年),因街上建有一四合大院,遂四合场改名为“四合镇”。
公元1784年清朝。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年),复设顺庆四合分府,仍辅治原辖州县,即辅治大竹、垫江、邻水、广安四县。
公元1786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年),建立四合镇外委署。
公元1800年,清朝,清仁宗顺琰嘉庆五年(庚申年),再次撤销四合分府,改设为县。
公元1814年清朝,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九年(甲戌年),县设四合镇武讯署,归绥定府(今达州市)管辖。
公元1823年,清朝,清宣宗旻宁道光三年(癸未年),特授四川绥定府设标营驻四合。
公元1832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二年(壬辰年),撤县降为镇,又将四合划分为福兴、尖山、高尤、高洞四镇。
公元1905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年),废四镇合并为四合镇。
公元1931年,民国二十年(辛未年),四合镇改称“四合乡”(解放后亦称“四合场”)。
公元1953年,新中国五年(癸巳年),重新设置为四合乡,
公元1958年,新中国十年(戊戌年),撤销四合乡,设立四合人民公社。
公元1984年,新中国三十六年(甲子年),撤销四合公社,设立四合乡。
公元 2016年,新中国六十八年(丙申年),根据川府民政〔2016〕14号文件精神,撤销四合乡,设立四合镇。
四合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规模还是级别那时都是重要城市。历经各朝各代君王政治体制不断改革,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古代四合的行政级别(州、郡、县、镇)不断变化调整,城市规模逐渐缩小。据不完全统计古代四合的行政级别为:一次设为州级,五次为郡、府级,四次为县级,共计置州、郡、县以上1300多年; 九次设置为乡镇级,置乡镇级200多年。
四合“金城”,古代名城,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据老一辈讲古城中有几十余条街巷,城市以城楼为中心,向两边延伸,特别是沿河两岸,屋宇星罗棋布,城中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很多,到了清朝中叶,其建城规模最为宏大。四合镇历经战火灾害的毁坏,精美的楼宇,繁华的市区,曾几度繁盛,又几度衰败,特别是到了清朝后晚期,四合镇逐渐衰败,到解放前衰落到极致,仅留有一条独街。

文章创作:优游岁月
手机摄影:悠悠岁月
2019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