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地处西南边陲,国小民稀,加上连年战乱,经济十分落后,所以恢复和发展经济是蜀汉政权巩固和发展的基本途径。综观诸葛亮治理蜀汉二十多年,经济治理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夫本立故末治,有馀力而后及小事,此所以劝其功也。”(《三国志.蜀书五》)
第一,大力开发益州和巴州,迅速恢复和壮大生产力。一是继续铸造“直百”、“直百五株”、“传形五株”钱, 使“府库充实”。二是继续莞盐铁。为了筹集军费,刘备采纳刘巴建议,设置盐府校尉和司金中郎将,诸葛亮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任用王连为盐府校尉,“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俾国用。”(三国志.蜀书十一)。三是严格执行《蜀科》,遏制豪强的扩张,保护小农生存权。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收入,另一方面抑制了豪强地主对农民的土地兼并,同时遏制了地方分裂势力的滋生和发展,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四是加强对外贸易。成都盛产蜀锦,“百室离房,机 相和,贝锦斐成, 色江波,黄润比简, 金所过”(左思《蜀都赋》),诸葛亮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据《丹阳记》记载:“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于西道”,可见当时蜀锦外销的程度,即增加了财政收入,又保持了蜀汉地区小农经济的稳定。“今民贫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太平御览》)。通过以上措施,不到三年(公元223~224年),诸葛亮不仅稳定了政权,还积累了大量资财,蜀汉实力大增。
第二,扶助南中,安定后方。一是“从居平地,建城邑务农。”“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华阳国志》)改变了南中落后的生产面貌。对于其他更加落后或不从事农业的南中人,则通过输入蜀汉的盐、铁来扶助。二是在南中推行“虚币”。现存最早铸纪地名的方孔圆钱,就是背面铸有“为”字的“直百五株”钱(钱谱里《金融史话》),“为”所代表的是南中重镇建为。三是通过加强和南中贸易,提高蜀汉对南中的影响力,促进南中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上述三种方式,诸葛亮彻底改变了“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的局面,实现了“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的目的。
第三,开发汉中,为北伐营造稳固的后勤基地。一是输入人口,发展农业。刘备夺取汉中时,汉中人口已被曹操迁出殆尽。《三国志.魏书八》载:“汉中户出十万,财富土沃。”操“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 辅。”备“得地而不得民也。”在这种情况下,蜀国建立后,诸葛亮“命李严移民二万实汉中。”魏延镇守汉中时,不得不采取守诸围建坞堡的办法,恢复汉中。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大军北驻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今勉县),在汉中开府理事。令赵云、邓芝在赤崖屯田,又在涪陵选三千连弩士举家迁入汉中。为发展农业生产,诸葛亮招募五千人到汉中屯田,命吕乂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给军食” 《三国志·蜀书·杨仪传》。后来为加强北伐的军需供应,又令杨仪在汉中“规划分布,筹度粮谷。”首出祁山失利,“拔西县百姓千余家及冀县男女数千人以还汉中”。随着外地移民不断进入汉中,军队也开始屯田,荒芜的土地又逐渐被开垦出来,短短几年迅速改变了荒凉面貌,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高速发展。二是实行屯垦。当时汉中集中了蜀国最精锐的军队,最高级的工匠,在黄沙建起了技术高超的军工作坊,以生产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和刀、斧、箭、弩等军械;在定军山下的武侯坪上,开辟了设施先进的教兵演武军事训练场地,建造了储备军资物质的大型仓库——赤崖库以储军资。三是建设城镇。随着军事力量的壮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城镇的基础上,诸葛亮在汉中增筑了汉(在勉县)、乐(在城固)二城,既繁荣了地方经济,又加强了军事防务设施。通过七、八年的奋斗,汉中在军事力量、科学技术、手工业和农业生产、府库储备等方面都达到了选进水平。汉中盆地出现“男女布野,农谷栖亩”的繁荣景象,由北伐之初“亮每患粮不继而退军”,发展到后来“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可见当时粮食之丰。汉末很多繁华富庶之地战乱后,几十年都恢复不了元气,而汉中能够很快复苏和发展,不能不归功于诸葛亮的有效治理。
第四,提倡节俭。他号召将士节俭备荒、充实军资。他认为:“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三国志.蜀书五》)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家中却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临死“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在他的带动下,举国上下,节俭成风。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将军邓芝“死之日家无余财”。费袆“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以车骑,无异凡人”。诸葛亮还实行“减兵省将”政策和“十二更下,在者八万”的军士轮换制,尽量将兵丁投入农业生产,既节俭了军队的开支,又减轻了百姓负担。
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百业凋零的蜀汉,几年内便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虽然连年征战,耗费巨大,但并没有给蜀汉政权造成经济压力,百姓也并不因为诸葛亮连年用兵而埋怨,相反还在其死后,纷纷向后主要求为其建祠,以资纪念。在诸葛亮逝世后,姜维八次伐魏,引起蜀中百姓怨声载道,群臣攻讦,他也不得不退到沓中屯田避祸。这不能不说与两人的治理能力紧密相连。
第一,大力开发益州和巴州,迅速恢复和壮大生产力。一是继续铸造“直百”、“直百五株”、“传形五株”钱, 使“府库充实”。二是继续莞盐铁。为了筹集军费,刘备采纳刘巴建议,设置盐府校尉和司金中郎将,诸葛亮继续推行这一政策,任用王连为盐府校尉,“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俾国用。”(三国志.蜀书十一)。三是严格执行《蜀科》,遏制豪强的扩张,保护小农生存权。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收入,另一方面抑制了豪强地主对农民的土地兼并,同时遏制了地方分裂势力的滋生和发展,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四是加强对外贸易。成都盛产蜀锦,“百室离房,机 相和,贝锦斐成, 色江波,黄润比简, 金所过”(左思《蜀都赋》),诸葛亮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据《丹阳记》记载:“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于西道”,可见当时蜀锦外销的程度,即增加了财政收入,又保持了蜀汉地区小农经济的稳定。“今民贫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太平御览》)。通过以上措施,不到三年(公元223~224年),诸葛亮不仅稳定了政权,还积累了大量资财,蜀汉实力大增。
第二,扶助南中,安定后方。一是“从居平地,建城邑务农。”“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华阳国志》)改变了南中落后的生产面貌。对于其他更加落后或不从事农业的南中人,则通过输入蜀汉的盐、铁来扶助。二是在南中推行“虚币”。现存最早铸纪地名的方孔圆钱,就是背面铸有“为”字的“直百五株”钱(钱谱里《金融史话》),“为”所代表的是南中重镇建为。三是通过加强和南中贸易,提高蜀汉对南中的影响力,促进南中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上述三种方式,诸葛亮彻底改变了“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的局面,实现了“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的目的。
第三,开发汉中,为北伐营造稳固的后勤基地。一是输入人口,发展农业。刘备夺取汉中时,汉中人口已被曹操迁出殆尽。《三国志.魏书八》载:“汉中户出十万,财富土沃。”操“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 辅。”备“得地而不得民也。”在这种情况下,蜀国建立后,诸葛亮“命李严移民二万实汉中。”魏延镇守汉中时,不得不采取守诸围建坞堡的办法,恢复汉中。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大军北驻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今勉县),在汉中开府理事。令赵云、邓芝在赤崖屯田,又在涪陵选三千连弩士举家迁入汉中。为发展农业生产,诸葛亮招募五千人到汉中屯田,命吕乂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给军食” 《三国志·蜀书·杨仪传》。后来为加强北伐的军需供应,又令杨仪在汉中“规划分布,筹度粮谷。”首出祁山失利,“拔西县百姓千余家及冀县男女数千人以还汉中”。随着外地移民不断进入汉中,军队也开始屯田,荒芜的土地又逐渐被开垦出来,短短几年迅速改变了荒凉面貌,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高速发展。二是实行屯垦。当时汉中集中了蜀国最精锐的军队,最高级的工匠,在黄沙建起了技术高超的军工作坊,以生产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和刀、斧、箭、弩等军械;在定军山下的武侯坪上,开辟了设施先进的教兵演武军事训练场地,建造了储备军资物质的大型仓库——赤崖库以储军资。三是建设城镇。随着军事力量的壮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城镇的基础上,诸葛亮在汉中增筑了汉(在勉县)、乐(在城固)二城,既繁荣了地方经济,又加强了军事防务设施。通过七、八年的奋斗,汉中在军事力量、科学技术、手工业和农业生产、府库储备等方面都达到了选进水平。汉中盆地出现“男女布野,农谷栖亩”的繁荣景象,由北伐之初“亮每患粮不继而退军”,发展到后来“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可见当时粮食之丰。汉末很多繁华富庶之地战乱后,几十年都恢复不了元气,而汉中能够很快复苏和发展,不能不归功于诸葛亮的有效治理。
第四,提倡节俭。他号召将士节俭备荒、充实军资。他认为:“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三国志.蜀书五》)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家中却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倾”,临死“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在他的带动下,举国上下,节俭成风。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将军邓芝“死之日家无余财”。费袆“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以车骑,无异凡人”。诸葛亮还实行“减兵省将”政策和“十二更下,在者八万”的军士轮换制,尽量将兵丁投入农业生产,既节俭了军队的开支,又减轻了百姓负担。
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百业凋零的蜀汉,几年内便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虽然连年征战,耗费巨大,但并没有给蜀汉政权造成经济压力,百姓也并不因为诸葛亮连年用兵而埋怨,相反还在其死后,纷纷向后主要求为其建祠,以资纪念。在诸葛亮逝世后,姜维八次伐魏,引起蜀中百姓怨声载道,群臣攻讦,他也不得不退到沓中屯田避祸。这不能不说与两人的治理能力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