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能力
《三国志.蜀书五》说:“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治国能力优于军事能力。其国家治理上有多大能力,取得了什么成绩,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稳定社会秩序,优化社会风气。据《三国志.蜀书五》记载:刘备刚打下益州,“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原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其主政蜀国后,进一步“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第二,整肃吏制,开诚布公,以民为本。诸葛亮在治理蜀国中,在加强法制的基础上,大力通过制度来监督约束官吏,建立人人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开诚布公,恩施于众,只要你尽忠国事,成绩突出,就算你和上级有仇怨,也必定依法奖赏,违反了国家法律,怠政懒政,哪怕你是皇亲国戚也必定依法严惩;因正当行为,虽犯重罪,也减罪或释放,图谋不轨,花言巧语者,即使所犯之罪较轻,也重惩或处死。在他理政期间,整个蜀国,上下齐心,功于国事,求真务实,国泰民安。《三国志.蜀书五》记载:“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整个蜀国百姓咸受其恩,对其爱戴有加,虽然连年用兵,但没有谁因此而抱怨抵触者。“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 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
第三,建立相府治事制度。建兴元年,诸葛亮全面掌管蜀国军政大事,为提高办事效力,加强对百官的监督,建立了相府治事制度,所有军国大事,先报丞相府,由丞相府研究拿出具体措施后,再报皇帝定夺。同时要求下属对其工作提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他的错误,开辟良好的工作思路。即提高了办事效力,又减少了办事成本,更凝聚了人心。“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自今已后,诸有忠虑於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三国志.蜀书五》)
第四,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诸葛亮主政蜀国期间,在整肃吏制的基础上,大力提拔贤能之士,为国效力。除全力重用刘备时期的蒋宛、费祎、费诗、赵云、魏延、马岱、向宠、张冀、张凝、郭攸之、董允等外,还大力提拔重用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按照各自的专长,委以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工作,将蜀国有限的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五,事必躬亲,任劳任怨。诸葛亮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勤政廉政,事必躬亲,生怕下属工作中出现什么差错,危及国体民生。正是他这种亲历亲为的精神,激励了整个蜀国上下一体,齐心国事。“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蜀书五》)
诸葛亮的社会治理能力是十分强大的,蜀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国力大增。他事必躬亲,鞠躬尽瘁,以至死后,蜀人还深深怀念他,积极要求为他建立寺庙,广为纪念。其能力、德操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历代国人,他的坟墓和祠庙能完整地保留至今,与他的社会影响力是分不开的。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代国人为国尽忠,为民尽瘁。纵观三国时代,文治、武功、德行能达如此境界的,仅他一人而已。
《三国志.蜀书五》说:“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治国能力优于军事能力。其国家治理上有多大能力,取得了什么成绩,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加强法制建设,稳定社会秩序,优化社会风气。据《三国志.蜀书五》记载:刘备刚打下益州,“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原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其主政蜀国后,进一步“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第二,整肃吏制,开诚布公,以民为本。诸葛亮在治理蜀国中,在加强法制的基础上,大力通过制度来监督约束官吏,建立人人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开诚布公,恩施于众,只要你尽忠国事,成绩突出,就算你和上级有仇怨,也必定依法奖赏,违反了国家法律,怠政懒政,哪怕你是皇亲国戚也必定依法严惩;因正当行为,虽犯重罪,也减罪或释放,图谋不轨,花言巧语者,即使所犯之罪较轻,也重惩或处死。在他理政期间,整个蜀国,上下齐心,功于国事,求真务实,国泰民安。《三国志.蜀书五》记载:“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整个蜀国百姓咸受其恩,对其爱戴有加,虽然连年用兵,但没有谁因此而抱怨抵触者。“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 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
第三,建立相府治事制度。建兴元年,诸葛亮全面掌管蜀国军政大事,为提高办事效力,加强对百官的监督,建立了相府治事制度,所有军国大事,先报丞相府,由丞相府研究拿出具体措施后,再报皇帝定夺。同时要求下属对其工作提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他的错误,开辟良好的工作思路。即提高了办事效力,又减少了办事成本,更凝聚了人心。“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自今已后,诸有忠虑於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三国志.蜀书五》)
第四,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诸葛亮主政蜀国期间,在整肃吏制的基础上,大力提拔贤能之士,为国效力。除全力重用刘备时期的蒋宛、费祎、费诗、赵云、魏延、马岱、向宠、张冀、张凝、郭攸之、董允等外,还大力提拔重用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按照各自的专长,委以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工作,将蜀国有限的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五,事必躬亲,任劳任怨。诸葛亮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勤政廉政,事必躬亲,生怕下属工作中出现什么差错,危及国体民生。正是他这种亲历亲为的精神,激励了整个蜀国上下一体,齐心国事。“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蜀书五》)
诸葛亮的社会治理能力是十分强大的,蜀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国力大增。他事必躬亲,鞠躬尽瘁,以至死后,蜀人还深深怀念他,积极要求为他建立寺庙,广为纪念。其能力、德操深深地影响着后来的历代国人,他的坟墓和祠庙能完整地保留至今,与他的社会影响力是分不开的。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激励着一代代国人为国尽忠,为民尽瘁。纵观三国时代,文治、武功、德行能达如此境界的,仅他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