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中心论总是坚持错误的理论,事实上长江中游古华夏文化的有六次北上问鼎中原,成为华夏族—汉族的本源:
第一次北上征服:5000-6000年前,由城背溪文化发展而来的油子岭文化北上,与南下江汉的仰韶文化相遇,产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从最新考古来看,庙底沟类型文化是从南向北发展的,最开始的产生点是在江汉一带,比如庙底沟文化区别于半坡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花瓣纹”和“西阴纹”彩陶,有学者认为华夏族的“华”同“花”,就是因“花瓣纹”而得名的,而“花瓣纹”和“西阴纹”最早出现在湖北关庙山文化中(出土有6000多年前的花瓣纹彩陶豆),后来在鄂北的雕龙碑文化和湘北的城头山文化中都有发现,时间上都距今6000多年前,比黄河流域的庙底沟文化要早得多。
学界错误观点:甘肃陕西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半坡文化在河南的变体,而半坡文化又是由甘肃的大地湾文化发展而来,而河南学者则坚持认为裴李岗文化才是仰韶文化的源头(实际上裴李岗文化更接近彭头山文化)。不过他们却一致认同庙底沟文化是半坡文化发展而来,在豫北产生壮大后开始南下,扩张至长江流域,直至越过长江,到达洞庭湖畔。
第二次北上征服:5000多年前屈家岭文化大规模北上,征服豫西南的庙底沟文化,从而形成庙底沟二期文化,此文化进入陕西,遇到齐家文化后发展为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此文化进入山西南部直接发展为陶寺文化;屈家岭文化在黄河南岸征服郑州大河村文化,形成大河村三期文化,渡过黄河继续北上后发展成后岗二期文化;屈家岭文化在安徽征服大汶口文化,形成尉迟寺文化,该文化后来发展成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
学界错误观点:河南学者认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大河村三期文化以及后岗二期文化都是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的过渡形态,从而证明了龙山文化是由仰韶文化发展演变而来。山东学者则认为尉迟寺文化是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的过渡形式,从而证明了龙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
第三次北上征服:4800年前湖北十堰的青龙泉三期文化发展出乱石滩文化,后来被有些学者命名为大寺龙山,该文化北上,4200年前在豫西发展成王湾三期文化。
学界错误观点:河南学者认为王湾三期文化由洛阳当地的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向南扩张至湖北石家河文化地区,并在4200年前左右取代天门的石家河文化。但实际上考古挖掘的河南的王湾三期文化上限不超过4200年前,甚至更晚(有论文明确指出其在河南出现仅在4000年前),而湖北出现的王湾三期文化因素却早在4600年前,为此河南学者故意将原来年代更早的含有六个亚型的遍布整个湖北的青龙泉三期文化用其最偏南的一个地区亚型(天门石家河文化)来命名,试图通过王湾三期文化与青龙泉三期文化的一个地区亚型的差别,来全盘否定湖北青龙泉三期文化对河南王湾三期文化的影响,从而得出颠倒黑白的荒谬结论,但实际上4200年前天门石家河地区的文化中更多保留了当地屈家岭文化的因素,与4800年前就开始在鄂北起源并早早脱胎于屈家岭文化的青龙泉三期文化有很多区别。
第四次北上征服:4200年前江汉平原的石家河文化,沿着淮夷走廊,继续屈家岭文化走过的老路,不断开拓,在山东西南部遭遇良渚文化,两者的碰撞产生了山东龙山文化西部类型(少昊文化),该文化对山东龙山文化海岱类型(太昊文化)向东猛烈挤压,并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是彻底征服了还是后者被动吸收前者文化,还不能定论)。
学界错误观点:山东龙山文化西部类型是由东部海岱类型向西扩张导致的,而山东龙山文化海岱类型的源头是东海峪三叠层,下层大汶口,中层是良渚文化,上层是龙山文化。山东学者说代表龙山文化海岱类型的太昊文化是源,而山东龙山文化西部类型的少昊文化只是流,少昊文化继续向西向南扩张,征服江汉平原土著后产生了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比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更多少昊文化的因素。但实际上,很多学者认为东海峪三叠层其实就是良渚文化沿山东海岸线北上后的一种变体,它与山东龙山文化西部类型有着本质区别。
第五次北上征服:4000年前湖北随州的青龙泉三期文化发展出西花园类型,该文化向北发展,直插王湾三期文化,在河南产生出煤山文化,煤山文化最终发展出北方的二里头文化,而南方的二里头文化并非源自北方的二里头文化,而是直接来源于湖北西花园文化的南下分支变体。
学界错误观点:煤山文化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而二里头文化由晋南豫北的煤山文化发展而来,二里头文化南下扩张到了南方江汉地区及长江流域。
第六次北上征服:3800年前湖北盘龙城的石家河文化晚期发展出盘龙城商文化,该文化北上形成二里岗文化,继续北上进而最终发展出殷墟文化。
学界错误观点:商文化由本地二里头文化发展而来,又部分源自河北的下七恒文化,下七恒文化又明显受到夏家店文化和岳石文化南下的影响。
第一次北上征服:5000-6000年前,由城背溪文化发展而来的油子岭文化北上,与南下江汉的仰韶文化相遇,产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从最新考古来看,庙底沟类型文化是从南向北发展的,最开始的产生点是在江汉一带,比如庙底沟文化区别于半坡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花瓣纹”和“西阴纹”彩陶,有学者认为华夏族的“华”同“花”,就是因“花瓣纹”而得名的,而“花瓣纹”和“西阴纹”最早出现在湖北关庙山文化中(出土有6000多年前的花瓣纹彩陶豆),后来在鄂北的雕龙碑文化和湘北的城头山文化中都有发现,时间上都距今6000多年前,比黄河流域的庙底沟文化要早得多。
学界错误观点:甘肃陕西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半坡文化在河南的变体,而半坡文化又是由甘肃的大地湾文化发展而来,而河南学者则坚持认为裴李岗文化才是仰韶文化的源头(实际上裴李岗文化更接近彭头山文化)。不过他们却一致认同庙底沟文化是半坡文化发展而来,在豫北产生壮大后开始南下,扩张至长江流域,直至越过长江,到达洞庭湖畔。
第二次北上征服:5000多年前屈家岭文化大规模北上,征服豫西南的庙底沟文化,从而形成庙底沟二期文化,此文化进入陕西,遇到齐家文化后发展为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此文化进入山西南部直接发展为陶寺文化;屈家岭文化在黄河南岸征服郑州大河村文化,形成大河村三期文化,渡过黄河继续北上后发展成后岗二期文化;屈家岭文化在安徽征服大汶口文化,形成尉迟寺文化,该文化后来发展成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
学界错误观点:河南学者认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大河村三期文化以及后岗二期文化都是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的过渡形态,从而证明了龙山文化是由仰韶文化发展演变而来。山东学者则认为尉迟寺文化是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的过渡形式,从而证明了龙山文化是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
第三次北上征服:4800年前湖北十堰的青龙泉三期文化发展出乱石滩文化,后来被有些学者命名为大寺龙山,该文化北上,4200年前在豫西发展成王湾三期文化。
学界错误观点:河南学者认为王湾三期文化由洛阳当地的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向南扩张至湖北石家河文化地区,并在4200年前左右取代天门的石家河文化。但实际上考古挖掘的河南的王湾三期文化上限不超过4200年前,甚至更晚(有论文明确指出其在河南出现仅在4000年前),而湖北出现的王湾三期文化因素却早在4600年前,为此河南学者故意将原来年代更早的含有六个亚型的遍布整个湖北的青龙泉三期文化用其最偏南的一个地区亚型(天门石家河文化)来命名,试图通过王湾三期文化与青龙泉三期文化的一个地区亚型的差别,来全盘否定湖北青龙泉三期文化对河南王湾三期文化的影响,从而得出颠倒黑白的荒谬结论,但实际上4200年前天门石家河地区的文化中更多保留了当地屈家岭文化的因素,与4800年前就开始在鄂北起源并早早脱胎于屈家岭文化的青龙泉三期文化有很多区别。
第四次北上征服:4200年前江汉平原的石家河文化,沿着淮夷走廊,继续屈家岭文化走过的老路,不断开拓,在山东西南部遭遇良渚文化,两者的碰撞产生了山东龙山文化西部类型(少昊文化),该文化对山东龙山文化海岱类型(太昊文化)向东猛烈挤压,并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是彻底征服了还是后者被动吸收前者文化,还不能定论)。
学界错误观点:山东龙山文化西部类型是由东部海岱类型向西扩张导致的,而山东龙山文化海岱类型的源头是东海峪三叠层,下层大汶口,中层是良渚文化,上层是龙山文化。山东学者说代表龙山文化海岱类型的太昊文化是源,而山东龙山文化西部类型的少昊文化只是流,少昊文化继续向西向南扩张,征服江汉平原土著后产生了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比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更多少昊文化的因素。但实际上,很多学者认为东海峪三叠层其实就是良渚文化沿山东海岸线北上后的一种变体,它与山东龙山文化西部类型有着本质区别。
第五次北上征服:4000年前湖北随州的青龙泉三期文化发展出西花园类型,该文化向北发展,直插王湾三期文化,在河南产生出煤山文化,煤山文化最终发展出北方的二里头文化,而南方的二里头文化并非源自北方的二里头文化,而是直接来源于湖北西花园文化的南下分支变体。
学界错误观点:煤山文化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而二里头文化由晋南豫北的煤山文化发展而来,二里头文化南下扩张到了南方江汉地区及长江流域。
第六次北上征服:3800年前湖北盘龙城的石家河文化晚期发展出盘龙城商文化,该文化北上形成二里岗文化,继续北上进而最终发展出殷墟文化。
学界错误观点:商文化由本地二里头文化发展而来,又部分源自河北的下七恒文化,下七恒文化又明显受到夏家店文化和岳石文化南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