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吧 关注:460,087贴子:3,796,283
  • 13回复贴,共1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10]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9月13日,当选为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10-16 12:26回复
    我们一直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农耕文明育养的民族。
    现实社会,我们对于“民以食为天”的敬畏感犹在,却无法挽留农耕文明的日渐式微,但他却让公众对农耕文化的最后一丝温情和认同得以保留。
    他是中国殿堂级科学家。单位门口的大路乃至银河系的小行星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有农民自发为他塑汉白玉雕像;尽管他本人再三强调不是熊猫,下至农民上自总理,都封他是“国宝”。
    他的事迹上了小学生语文课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0-16 12:28
    回复
      时至今日,袁隆平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而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中国稻田里的一介农民。“比较勤快,偶有收获而已。”
      是科学家也是农民
      常年在田间实验,与水稻一起光合作用让他皮肤黝黑;从一块田到另一块田,脚要从泥泞里拔出数十次,体能消耗巨大,让他身材消瘦。因为黑黑瘦瘦的像个非洲人,所以他有个绰号“刚果布”。
      有人觉得,这有失“大家气象”,但他却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底色”。
      第一次前往美国,湖南农科院副研究员陈一吾和慈利县良种场场长杜慎余作为袁隆平的助手同行。陈一吾大腹便便,戴着眼镜,颇有学者风范。机场接机的美方代表威尔其表快步上前紧紧搂住陈一吾,又是贴脸、又是拥抱,口里不停地表达着对袁隆平的崇拜和敬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10-16 12:29
      回复
        袁隆平从未离开过试验田,87岁还悄悄下田,为了继续保持能够试验的身体状况,抽了60多年的烟说戒就戒了。他的试验田似乎没有边界,走了一辈子也走不到尽头。
        几十年如一日,面朝稻田背朝天。他跟所有侍候庄稼的中国老农一样,精心侍候着自己试验田里的稻禾;他也跟所有的中国农民一样,盼望着丰收。
        而他的丰收,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杂志第9-10期上,刊登了美国世界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撰写的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
        文中提到,随着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人口急剧增长,耕地大量流失,粮食大量依赖进口,中国的人口对中国土地的压力将转为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压力,所以中国的粮食危机就是全球的生态危机。因此,中国的粮食短缺对世界的危害比军事入侵还要严重。
        实际上,布朗向全世界提出的不仅是“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还是“一个养活不了自己的中国将如何危害世界”的问题。
        我国20世纪50-60年代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使得稻谷产量增加20%-30%,给水稻生产带来第一次突破性飞跃;三系杂交稻的问世又让稻谷产量在矮化育种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单产又增加20%;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明,再使我国稻谷单产提高了10%-15%。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10-16 12:29
        回复
          袁隆平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回答了某些不怀好意的提问。“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我认为而且坚信,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我们能养活中国!”
          为了中国人不再挨饿
          “你们不晓得吃不饱饭的痛苦。”3年困难时期粮食珍贵,袁隆平也亲历了那段饥饿的时光。晚上梦见吃扣肉,醒了只能吃草根树皮。
          彼时的袁隆平是安江农校的一名老师,也就是从那时起,他铁了心要解决粮食增产的问题,让中国人不再饿肚子。
          刚开始是搞小麦,很快发现没前途。接着又实验红薯,感觉也没搞头。几番试错,转过头来研究水稻。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从天而降的苹果砸中了牛顿,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摆在了袁隆平面前。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10-16 12:30
          回复
            心系天下、以身许国,是知识分子一贯的崇高追求和高尚情怀,是挺立在我国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三湘热土上,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怀揣着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学有所用、报效国家、奉献民族,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脊梁。从今天起,湖南日报推出《民族魂 奋斗曲——时代脊梁》专栏,为您讲述他们用热血绘就、用奋斗书写的爱国情怀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10-16 12:30
            回复
              心系天下、以身许国,是知识分子一贯的崇高追求和高尚情怀,是挺立在我国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三湘热土上,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怀揣着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学有所用、报效国家、奉献民族,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脊梁。从今天起,湖南日报推出《民族魂 奋斗曲——时代脊梁》专栏,为您讲述他们用热血绘就、用奋斗书写的爱国情怀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10-16 12:30
              回复
                爱国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基因,是新时代高扬的主旋律。
                即日起,本报推出“时代脊梁”系列报道,紧密结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主题,全面展示湖南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老一辈和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有这么一位老人,他说,让他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有水稻了。
                他一生追求的两大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面对国际权威科学家对杂交水稻宣判的“死刑”,袁隆平带着质疑精神,开始了他对杂交水稻的创新和研究。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对水稻的研究并没有停止,他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已经不满足吃饱,还要吃好。我们既要高产,也要优质。”
                越过浏阳河,随着一条蜿蜒小路,抵达与市区喧嚣截然不同的宁静世界,这里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9月20日上午,在挂着巨幅金黄色稻穗照片的会客室里,我们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当天,穿着一件蓝色格子上衣,搭配西裤的他,与记者聊起了是否考虑休息的话题。他说:“休息就会没有事做,没有事做变老年痴呆症就麻烦了。”在场的人都被这番话给逗笑了。
                如今,年近九旬的袁隆平最开心的事情还是下田。事实上,如果追溯杂交水稻的诞生过程你会发现,杂交水稻的成功与袁隆平坚持科学探索、迎难而上的创新奋斗精神,和“让更多人吃饱饭”的愿景息息相关。
                探索“禁区”,不囿于现存结论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经历过饥荒,于是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在当天的采访中,他和记者说起粮食的珍贵,“上个世纪60年代闹过饥荒,吃顿饱饭不容易。一个金元宝还换不了两个馒头,粮食是宝中之宝”。
                事实上,在袁隆平将目光投向杂交水稻这一领域时,横在他面前的是国际权威科学家对杂交水稻宣判的“死刑”: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优势。但袁隆平却对这一“禁区”抱有怀疑,进而观察、实验、探索,找到了改变全人类粮食问题的另一种“可能性”。
                1964年稻子抽穗的季节,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1970年,在海南寻到不育野生稻,并命名为“野败”;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成功;再到1995年,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取得突破进展;1998年超级杂交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
                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这样评价袁隆平,“他使饥饿的威胁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或许袁隆平不是第一个见到异型稻株的人,却是第一个找到其本质规律的人。他曾说过,“要说杂交水稻有什么成功的秘诀的话,那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
                不断“攀登”,一直没有“心满意足”
                从最初的寻找探索,到成立科研小组带头攻关,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再到两系法、超级稻……看似顺利的过程,实际上并不容易。
                除了饱尝“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酸甜苦辣,在几十年的科研道路上,袁隆平还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着他的试验田。1970年,在云南袁隆平和助手遇上了大地震,要求全部人员撤离,但他们不肯走,搭了个棚子守着试验田。
                “在人的控制下,事物总是向美好发展的。”袁隆平对记者说。这样的想法或许是这位“农民科学家”始终没有停下自己探索脚步的原因之一。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在2017年接受潇湘晨报采访时曾说,“他似乎从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是耄耋老人,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创新欲望。”
                辛业芸还记得,2000年以前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攻关第一期大面积亩产700公斤目标时,袁隆平面对满堂媒体说,“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就心满意足了。”4年后,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二期目标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提前实现,袁老又对着媒体说,“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就心满意足了。”
                现在,袁隆平“心满意足”了吗?恐怕还没有。
                近日,云南省个旧市的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1152.3公斤,刷新了平均亩产新高,最高亩产达1209.5公斤。“个别丘块达到了18吨(1200公斤)。”袁隆平笑着说,“亩产1000公斤只打80分,1100公斤打90分,1200公斤才是满分。”
                如今的袁隆平还保持着“勇攀高峰”的动力,在超级杂交稻向亩产18吨冲刺的同时,他还在推动海水稻的研制和第三代杂交稻的研究。“第三代杂交稻有三系和两系的优点,也克服了三系和两系的弱点。”他介绍,现在要成立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它的研究一旦突破,将挑起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
                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
                “我有两个梦,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10-16 12:31
                回复
                  袁隆平求学经历: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31年至1936年,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等地。
                  1936年8月至1938年7月,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
                  1938年8月至1939年1月,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
                  1939年8月至1942年7月,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
                  1943年2月至1944年1月,在重庆赣江中学读书。
                  1944年2月至1946年5月,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1946年8月至1948年1月,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47年暑假,读高中一年级时获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获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在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
                  1949.08—1953.08 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
                  1950年11月至1953年7月,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续读3年至毕业。
                  1951年7月,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10-16 12:33
                  回复
                    袁隆平研究成就: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10-16 12:35
                    回复
                      英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10-16 15:32
                      回复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2-02-26 11: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