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礼时,女子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一般情况女子应右手握拳在外,左手在内。
打拱 轻于跪拜的一种礼节。女子行礼时,两手抱拳,臂的前部上举,略微摆动。打拱与作揖不同,没有推手的动作。尽管拱手在古代已出现,但打拱在近代才较多地出现在见面时的礼节中。
揖 宾主相见时的礼节。行礼时,两手合抱高举于胸前,“推手为揖”。古代,推手高低视对象有区别,是定尊卑、别亲戚的一种手段。民间盛行揖礼,已没有等级差别,只表示欢迎,或者和睦谦让。
作揖 宾主相见礼节。双手叠放在胸前,举起轻轻晃动,身略前倾,表示问候、致谢、邀请、讨教等。此礼先秦已有,历代相沿,现代又已兴起。
打恭 弯下身子作揖。表示恭敬。打恭时,上身弯曲,至九十度为最恭敬,同时两手相抱拱手,自下而上移动。打恭主要使用在近代。
团拜 表示恭敬的一种社交礼节。行礼时跪地,两手前伸至地,头低至腰平。从形式上看,其形成与古人席地而坐的风俗有关。我国最初的拜礼始于原始社会,历代相沿,名目繁多,由生活礼节演变成等级礼节,至辛亥革命废除拜礼。拜礼作为社交活动中的基本礼节,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文化契约,规约着人们的文化行为,并为行礼的通称。
跪拜 在社会交往中,跪拜礼是古代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行礼时,两膝着地,伸直腰及大腿,上身端直,前倾,双手伏地,以头碰地。跪拜礼的形成与人类祖先的进化有关。原始社会时期,当人类刚刚能直立行走时,总是一种后肢弯曲,前肢着地的姿势,这就是跪拜礼的雏形,进入奴隶社会后,跪拜礼随着社会等级制度而出现,并且日益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起到了维护巩固统治阶级地位的作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宣布取消了跪拜礼。
团拜 相聚而拜。行礼时,参拜人员围成圆圈,相互面向,行拜礼。这种礼节主要用于古代和近代,亲朋好友为吉庆之事的互相庆贺。现在机关团体在元旦春节相聚在一起.相互庆贺,也称为团拜。
三拜 拜礼重复三次。三拜要行跪后两手相拱于地,俯首至手,重复三次。古人使用三拜礼有三种情况。一是遇特殊行三拜,以示情切;二是主人对众多客人行三拜礼,以示普遍行礼;三是佛教以三拜表示身、口、意三业归敬。三拜始于先秦,经过近代,至现代后较为使用。
九叩 连续三次一跪三叩首。该礼节是清代时最庄重的大礼,行礼时,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挺直上身,将右手伸平举起到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连举三次站起。如此大礼民间一般不用。仅在人们描述本地最高大礼时与“三拜” 联用,称“三拜九叩”为最高礼节。
鞠躬 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俗,行礼时,两腿并拢,两手自然下垂并于大腿两侧,上身向前弯曲,弯曲的程度越深礼越重。在一般情况下,行鞠躬礼时,戴帽者应先用右手将帽摘下,行礼者不得口含或咀嚼其它物品。先秦时就已有鞠躬礼。在现代,鞠躬和握手一样流行甚广,除在婚礼、丧礼场合使用外,平时晚辈见长辈、学生见老师等敬礼的场合均常行此礼节。
磕头 流行了汉族各地的跪拜礼。行礼时,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磕头”,即上古的“叩头”。旧时此礼民间十分盛行,向人表示敬意、赔礼道歉等均用。今寺庙、道观尚存此礼,在婚丧嫁娶的场合中也有保留。亦作叩首、叩头、跪叩。
磕响头 表示感谢、惶恐时行的跪拜礼。行礼时,双膝下跪,以头碰地出声。磕响头早在古代即已出现,现在已基本不用。
万福 女子见面的礼节。行礼时,正身起直立,两手放胸前,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口中同时称“万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抢跪 屈一膝的半跪礼。行礼时,向前跨出一步(一般为左腿),后腿弯曲,膝盖着地。抢跪属地位低向地位高的人所行的见面礼。
欠身 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稍微向上欠前,属对人恭敬的一种礼节。欠身前身体一般为坐姿,欠身时腿部用力,身体上提,稍离所坐之物。欠身的礼节自古至今一直在使用。
挥手 挥动举起的手臂,是见面或告别时的礼节,也是感动、兴奋、激动的表示。挥手一般应用在人多拥挤或相距较远的场合。作为礼节的挥手,一般是举起右手轻轻地左右摇摆,要面带微笑地迎着对方,不可左顾右盼。年轻者和身分低者不宜主动向年长者和身分高者行挥手礼,只有当对方首先向你挥手示意.而你又无法立即来到他们的面前,才能挥手还礼。以挥手表达自己的心情时,是可根据心情的激动情况挥动一只手或者是两只手。
握手 人们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也是友好、祝贺感谢、鼓励的表示。握手时,要面带笑容,凝视对方,身体微微前倾,伸右手与对方右手相握,时间短暂而有力,表现得友好、诚恳、重视。一般来说,主人、年长者、身分高者、女子先伸手时,才能去握。男子同女子只需轻轻握住手指部分,不可长时间或用力。握手时,不可戴手套,不可将手插在口袋里,不可坐着,不可东张西望,不可敷衍了事。握手礼已成为现代官方与民间的交往通行礼节,成为一种时尚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