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铸铁亦称可锻铸铁,是古代生铁铸件中的重要品种之一。它是用白口铁在较高温度下经过长时间退火(900℃, 3~5天),使脆硬的碳化铁分解,析出絮状石墨,从而使硬而脆的生铁变为韧性较好的制品。如果铸件表面脱碳而中心部分仍为白口铁,则为韧化处理不完全的韧性铸铁。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韧性铸铁件是洛阳出土的公元前 6世纪战国铁铲。
战国中期以后,韧性铸铁已在燕、赵、魏、楚等国的广大地域内广泛应用,如湖北省大冶铜绿山出土的战国晚期铁斧和河北省易县燕下都 44 号墓出土的战国晚期铁、六角锄、都具有韧性铸铁的组织。在河南省巩县铁生沟“河三”、郑州古荥“河一”遗址以及渑池、南阳等汉代冶铸遗址出土的大批铁器中,也都发现了韧性铸铁农具和工具。
中国韧性铸铁的发明及使用比欧洲早了2200多年。欧洲韧性铸铁的发现最早见于1722年出版的著作中,黑心韧性铸铁1831年出现在美国,也就是距今不到200年前。
战国中期以后,韧性铸铁已在燕、赵、魏、楚等国的广大地域内广泛应用,如湖北省大冶铜绿山出土的战国晚期铁斧和河北省易县燕下都 44 号墓出土的战国晚期铁、六角锄、都具有韧性铸铁的组织。在河南省巩县铁生沟“河三”、郑州古荥“河一”遗址以及渑池、南阳等汉代冶铸遗址出土的大批铁器中,也都发现了韧性铸铁农具和工具。
中国韧性铸铁的发明及使用比欧洲早了2200多年。欧洲韧性铸铁的发现最早见于1722年出版的著作中,黑心韧性铸铁1831年出现在美国,也就是距今不到20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