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吧 关注:49,914贴子:2,668,780
  • 95回复贴,共1

关于中国小麦的起源问题—曹隆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 曹隆恭 (中国农科院农业遗产研究室)
【出版日期】1983-04-02
【摘要】<正> 引言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现在全世界小麦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于所有作物的首位。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悠久,至迟在先秦时期已经栽培小麦。但是,近来有些日本学者却说什么中国的小麦是张骞通西域后传入的,他们说中国西汉前期以前古书里所说的麦完全是指大麦,其理由是在这以前的历史文献中没有看到有关明确记载小麦方面的材料,明确记载小麦方面的最早见于西汉《汜胜之书》,他们还说在这之前中国没有粉食和磨面工具。因
【刊名】农业考古


IP属地:上海1楼2018-08-30 22:33回复
    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现在全世界小麦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于所有作物的首位。 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悠久,至迟在先秦时期已经栽培小麦。但是,近来有些日本学者却说什么中国的小麦是张赛通西域后传入的,他们说中国西汉前期以前古书里所说的麦完全是指大麦,其理由是在这以前的历史文献中没有看到有关明确记载小麦方面的材料,明确记载小麦方面的最早见于西汉《把胜之书》,他们还说在这之前中国没有粉食和磨面工具。因此,他们断言中国的小麦和粉食技术是张赛通西域后从外国传入的,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现在我们就与此有关的问题,谈一谈我们的不同看法。


    IP属地:上海2楼2018-08-30 22:35
    收起回复
      一、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悠久 1955年,在我国安徽省毫县钓鱼台,发掘出西周时期的炭化麦粒,这些炭化麦粒虽然变为深黑色,但是颗粒保存完好,仍为粒粒可数的原来形状,重市秤一斤十三两,据鉴定证明是我国最古老最完整的普通小麦,称为中国古小麦,它可能属于古代小麦T·antiq Korum,Heer的一种①,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曾向安徽省博物馆要到样品,送请南京农学院植物学教研组作科学的鉴定,这些出土的炭化麦粒粗短而没有释,决不是大麦(大麦籽粒尖长而有俘);只有和元麦还可能有拟似之处。但是它的腹沟向两旁开展,不象元麦那样几乎紧闭成一条线;麦粒肥秃,不象元麦瘦长两端尖;胚芽的形状也象元麦,所以麦粒的外形,可以肯定是小麦。它比当地种植的现代小麦的籽粒略小(每粒平均长和宽分别是三·八九和二·六八毫米;现代小麦分别是五·四九和二·九O毫米)。这些出土的炭化麦粒是最有力的实物证据,证明我国最迟至西周时期已经栽培小麦。


      IP属地:上海3楼2018-08-30 22:36
      回复
        二、先秦文献中反映的小麦
        在春秋战国以前,已经有“麦”字,它是大麦、小麦的统称。到春秋战国期间,还有 ‘来”、“牟”二字;“来”是小麦,‘牟(舞)是大麦。由于当时小麦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作为统称的“麦”字逐步转化而为小麦的专称。大麦是有俘大麦和裸大麦的总称,但习惯上往往称有俘大麦为大麦,而称裸大麦为扩麦、裸麦或元麦,在青藏高原称裸大麦为青棵。
        由于小麦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西汉《把胜之书》(公元前一世纪),在《记胜之书》以前的古书中没有大小麦之别。因此,日本镶田统先生在他所著的《五谷的起源》②一书中认为中国汉以前古书中所说麦都是指大麦,他说来、牟是一物,也就是大麦,他认为小麦可能在张蓦通西域后传入中国的。还有日本的星川清亲先生也同样认为中国的小麦是从外国传入的,星川先生在他所著的《栽培植物的起源和传播》⑧一书中谈到小麦的起源时,说小麦在古代从阿夫加尼斯坦越过加伊帕山卡传入印度,又从这里经必鲁马通过云南、四川等道路传到中国。另一条道路是约在200。年前北方从多罗基斯坦平原经蒙古传到中国北部的黄土地带,并认为这是中国北部小麦的最早记载。‘
        我们认为日本擦田统先生和星川清亲先生两人认为中国小麦外来论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没有文献记载作为可靠的证据,光靠推论是不足为据的。至于说镖田统先生说到中国汉代以前古书中所说的麦都是指大麦,这恐怕也是他的主观臆断,事实上并不是那样的情况。只要我们认真地考察一下先秦文献中有关麦的记载,就会发现先秦古书中所说的麦并不是指大麦,而应当是指小麦。在战国《吕氏春秋》(公元前三世纪)中有关麦的记载中就可以找到我国早在张赛通西域之前已经栽培小麦的证据。《吕氏春秋·任地篇》说:“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中出稀首生而麦无叶,而从事于蓄藏”。其中“孟夏之昔”,指夏历四月下旬④;‘三叶”葬、孽历、薪奠,三种都是十字花科植物,到四月末枯死,而大麦就在此时成熟,到了收获时节。‘日中出”指夏至,夏至是五月中旬的节气〔芒种是五月初的节气),稀首即天名精,《名医别录》说:‘生平原川泽,五月采”就是在五月当稀首苗初生的时候,采它的宿根供药用,此时麦子已经黄熟,没有绿叶,到了收获贮藏的时候了。
        众所周知大麦的收获时节比小麦早半个月,这里说四月末收大麦,到了五月中又将获麦。这个五月中收获的麦,显然应当就是小麦。
        如果说先秦没有小麦,这个五月中收获的麦仍是大麦,为什么在同一篇文章里,相隔不过三十多字,要用麦和大麦两个名词呢?既然“麦”就是麦,为什么突然冒出“大麦”这个名词呢?按照一般情况说,“麦”既然是多少年来(从甲骨文中有麦字,到《吕氏春秋》时已有一千多年)习惯用的名词。这个后来出现的名词,应当是因不同于原有的麦而命名的。而且这里同时提出“大麦’和“麦”两个名词,而不是“小麦”和“麦”两个名词,也不是“大麦”和“小麦”两个名词,我们更加有理由断定这里称作“麦”的,是小麦而不是大麦;先秦古书中所说的麦,一般是指小麦而不是指大麦。
        我们再进一步考察《吕氏春秋》中所说的麦的穗部结构及其特点,可以更进一步断定它是小麦而不是大麦,《吕氏春秋·审时篇》说:“得时之麦,··一二七以为行,而服薄糕而赤色”,大麦穗多数是六棱的,籽粒排列成为很明显的三行(一面三行,两面共六行),如果是大麦,应当说三七以为行,小麦穗在正面看不到明显的行列,在侧面看,则成二行,所以二七以为行。显然是指小麦而不是指大麦,大麦有颖壳包在种皮外面,颖壳没有红色的,去壳后的麦粒,4作青灰、黄白、棕黑、或近似元麦的颜色较淡,近乎棕色,小麦有红皮和白皮两种,红皮小麦颜色比较红紫,这里所说麦皮赤色,也应该是红皮小麦,不是指大麦。
        而且先秦至汉那样重视麦,小麦显然比大麦好,二者的区别也很显然,如果说原来只有大麦,到汉武帝时张鸯通西域以后才传入小麦,不会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当时及稍后的文献中,不可能丝毫没有反映,为什么在我国古书中一点没有记载呢?


        IP属地:上海4楼2018-08-30 22:39
        回复
          三、我国的粉食技术不是张鸯通西域之后传入的
          日本攘田统先生还提出另一个证据,说小麦的种皮硬不适合于粒食,粉很粘,宜于磨粉作面食(大麦则种皮较软,而粉不粘),而中国古代习惯于粒食,真正粉食见于杨雄《方言》,和记胜之同时,于是他说中国的粉食技术也是张鸯通西域以后从外国传入的,这也是他的主观推论,不能说服任何人。事实上中国早在先秦以前已经有面食。即使我国古代习惯于粒食,也不见得就不能栽培小麦,至多也只能说,在面食没有发明以前,小麦的优越性没有发挥,小麦对大麦不能占压倒优势。埃及就是很早栽培大麦和小麦,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发明制造面包后,才使小麦的栽培远远超过大麦。其实.小麦的食用技术,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目前一般采用的粉食方式,却不是唯一的方式。在这以前,我们祖先已经食用小麦了。他们用小麦仁蒸煮为饭(黍、樱、稻、高粱等一样地做法)。西汉时期的“野人农夫”还留有吃“麦饭”的习惯(磨麦合皮而炊之也)。这说明我国古代的麦饭,是磨麦合皮而煮成的,既然用的是碾碎的麦粒,那么种皮硬不硬,就没有多大关系,公元一世纪的《急就篇》里有“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
          《说文》里有“饼,面瞥也”,“餐,稻饼也”。《说文》说:“饼,并也,搜面,使合并也。”古代把各种面食通称为饼。《三辅旧事》(据《太平御览》卷86。引)说:“太上皇不乐关中,高祖徒丰沛屠沽酒卖饼商人,立为新丰县”。可见,汉以前己有面食,且有卖饼商人。又《汉宫仪》‘(桂复:《说文解字义征》引)里有“尚书郎大官供食,汤官供饼。’《汉书百官公聊表》中也有汤官属少府;注:汤官主饼饵。这些已帮助说明在张鸯通西域以前面食在中国已不是稀罕的东西。


          IP属地:上海5楼2018-08-30 22:40
          回复
            四、我国在张赛通西域之前已有磨粉工具
            有些日本学者认为中国在张鸯通西域以前没有磨面粉的工具,他们说中国磨面粉的磨是张鸯通西域后传入的,这种说法没有根据,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磨面粉的工具,《说文》说:“面,稼麦也,从麦差声,一日持一也。”可见我国古代也有用柞臼春成粉的,现在南京仍有用柞臼春米粉的,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柞臼出土,而且还发现石磨盘和碾棒⑤。《说文》:“皑,碟也,从石岂声,古者公输班作础”,石磨是不是鲁班发明的,尚有问题,但可以说明我国使用具有_巨下两片的石磨也很早。《诗经·邢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席是一种成品,石与席并举,可能是成品,石而可转,似有指石磨上片的可能。”而且据说1956年已在河南洛阳发现战国时代的石磨,形状和现在的石磨相似⑥。


            IP属地:上海6楼2018-08-30 22:41
            回复
              五、野生小麦的广泛分布证明我国是小麦的起源地之一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栽培的小麦都是由野生小麦经过人们的长期驯化和培育而成。因此,凡是有野生小麦分布的地方,就可能是小麦的起溉地之一,在我国西南和西北都分布有野生性状的普通小麦,这对我们证明普通小麦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一粒野生小麦和二粒野生小麦,早已在别的地方被人们发现,唯独普通小麦的野生型直到如今还没有在别的地方发现过。
              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的发源地,也是小麦的起源地之一。因为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生长着许多与小麦亲缘最接近的植物种类,例如羊草属、黑麦和鹅冠草属,特别是羊草属中的小麦草,科学试验证明与小麦有较密切的关系。以上各属的小麦近缘植物在黄河流域、西北高源和北方草原等地均有分布。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人们还发现小麦草的分布与史前遗址有一定的联系,在黄河流域的河南以及陕西地区,几乎有小麦草生长的地方,就有原始社会的遗址。《生物史》说:“1953年,河南省卢氏县科技组发现小麦草,同时,在同一地区的沿河岸发现有许多新石器时期原始社会的遗址。随后,人们又在三门峡、洛阳、西安宝鸡一带都发现有类似情况。小麦草就象一种古老的活化石残存在我国文化发祥地的各个地区,它被农民当成一种杂草。现在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田管理技术的提高,这种和小麦起源有关的小麦草已经不多见了。”(李瑶等:《生物史》1979年5月,科学出版社)我们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曾经广泛地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小麦草在植物学的特征特性方面,和栽培的普通小麦有很多共同点,例如那些地区生长的小麦草、多花鹅冠草和当地的普通小麦是同时开花的,小麦草开花时是开颖的。据此我们便可以联想到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禾本科植物在古代混杂茂密生长的情况下,由于彼此传粉产生生活力强的后代,通过人工选择的结果,而选择了其中有利的变异并被保存下来,成为最原始的小麦。


              IP属地:上海7楼2018-08-30 22:42
              回复
                六、从我国小麦类型的多样性来看我国小麦的起源
                小麦品种的形成与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我国小麦品种的多样性,与我国复杂的地理和气候有很大关系。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和地势、土壤、气候条件的复杂性以及耕作制度的多样性,所以,我国的栽培小麦在由野生型进化到栽培型的漫一长过程中,便发生较多的变异和分化出较多的变种。据统计全国小麦有六千多个类型,分属在86变种之中,我国小麦地方品种和变种之多是世界上最罕见的,这证明我国是栽培小麦的起源地之一,也是小麦的最大的变异中心之一。
                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选育了许多适应不同生态地区高产优质的地方小麦品种,为我国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小麦品种资源。在全国各个不同纬度和各个不同海.22拨高度的高山、平原和盆地都分布有适应各该地区的温度、光照、营养和气压等生态条件的地方小麦品种。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海拨高度,不同的地势以及不同的温度、雨量、日照条件下,都会形成不同的小麦生态型。例如青藏高原因为昼夜温差大,一有利于小麦养分的积累和干物质的形成,所以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便培育出大穗大粒的生态型。蒙古高原由于气候冷凉和干燥多风,人们便培育出穗上有芒和叶片具有较浓密茸毛,而抗逆力强的千早草原生态型的小麦类型,这类小麦可以降低叶面的蒸发,以适应干旱高原地区栽培。我国西南某些地区的人们为了使小麦适应在温暖多湿的条件下栽培,他们便培育出一种宽叶型的小麦类型。在四季分明、最适宜一般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黄河中下游,产生了我国特书一的具有多花性、早熟性、和品质优良的冬小麦品种和变种。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干燥、高温、强光照和昼夜温差大这些条件迫使小麦加快完成发育阶段,因而选育出较抗后期青干的刁.麦生态型。另外,一些较典型的密穗小麦也可以在这里生长。这些生态是在一定地区的自然和人工的综合条件影响下形成的,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它们都保持着生态和形态上的一致性。


                IP属地:上海8楼2018-08-30 22:43
                回复
                  七、中国小麦传播到欧洲
                  我国的原始小麦通过人们长期驯化和培育,便逐渐进化到栽培型小麦。大家知道栽培型小麦的穗轴坚韧富有弹性不易折断而且可以自由脱粒,并能广泛适应各种栽培条件。考古材料证明我国在史前时代已经栽培自由脱粒的普通小麦,而在同时期的欧洲尚栽培着比较原始的二粒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它们都是带壳的穗轴易折断的。直到公元开始或以后,自由脱粒的硬粒小麦和普通小麦才代替了带壳小麦的位置。关于西方自由脱粒的小麦起源间题,有人认为:“一种较合理的意见,认为可能是由于瑞士湖上古密穗小麦与当时广泛分布的带壳小麦的杂交,产生了自由脱粒的小麦**后代。”(李瑶等:《生物史》1 979年6月,科学出版社)那么瑞士湖上的古密穗小麦是怎样来的呢?西欧学者一直把欧洲的密穗小麦的早期骤然出现看成迷惑不解的间题。德康多尔早在一百年前在《农艺植物考源》一书中提出过他对小麦原产地的看法,他认为从中国本部延伸到幼发拉底河流域一带,气候相似,在史前时代可能就是栽培小麦的故乡。《物种起源》一书的作者达尔文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意见,他已经明确提到中国有三个小麦新种或变种传到欧洲。他说这些都是中国的原始种,大概在历史钧早期,中国小麦被人们带到瑞士湖上.通过天然杂交导致欧洲小麦的起源。考古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黍、粟、麦等谷类作物的生产已在我国黄海流域占有重要位置(《新中国窍洁收获》,考古研究所),并不断地向周围扩展,可能是由于东方的古代民族在向西方迁移的过程中,把栽培植物的种子带到那里而得到传播的。“至今尚在我国黄河流域保存有一命小佛手的农家小麦品种。’(李瑶等:《生物名》1 979年5月,科学出版社)它的原始性和瑞士瑚居住遗址发掘的古密穗小麦极为相似。


                  IP属地:上海9楼2018-08-30 22:45
                  回复
                    结语
                    关于我翔栽培小麦的历史和小麦起源问题我们无论从考古发掘的出土实物来看,还是从我国古代文献上有关小麦的记载来看,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一可以肯定我国的小麦不是张蓦通西域以后从外国传入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栽培小麦,先秦古书中所说的麦,一般是指小麦,而不是指大麦;其二我国栽培的小麦是原产我国,不是外来的,而且从多方面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小麦的起源中心之一,又由于我国地方小麦品种和变种之多是世界上最罕见的,这证明我国是栽培小麦的最大变异中心之一。
                    ① 金善宝:《淮北平原新石器时代小麦》,《作物学报》第1卷第1期(杨建芳在1963年第11期的《考古》上发表《安徽钓鱼台出土小麦年代商榷》,认为他们是西周期的遗物)。
                    ② 日本筱田统(大阪学艺大学):《五谷的起源》(《自然和文化》1955年第二号).
                    ③ 日本星川清亲著:《栽培植物的起源和传播》1979年5月。
                    ④ 王念孙《读书杂志》:“昔,犹夕也”《尚书大传》云:“月之朝、月之中、月之夕”郑玄注:上旬为朝,中旬为中,下旬为夕;庄七年《谷梁传》云:“日入至于星出谓之昔”《楚辞大捃注》引《诗》:“斥酒今昔”;“是昔与夕通”。按《吕氏春秋》尚有两处夕写作昔:(1) 《制乐篇》:“是昔荧惑果徒三舍。”;(2) 《博志篇》:“今昔臣梦受之。”
                    ⑤ 甘肃兰州及河南出土,见1959年《全国基本建设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览图录》图版99及134。
                    ⑥ 冉启德:《从磨的演变来看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善与科学技术的发达》(西北大学学报》1959年)


                    IP属地:上海10楼2018-08-30 22:48
                    收起回复

                      近日,山东济南张马屯后李文化遗址距今9000年,发现了一些麦粒。

                      根据出土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遗址的地域分布规律,看不出一个由西向东的传播模式,因为在西北地区、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都发现有距今4000年前后的早期小麦遗存,不仅如此,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可信度最高的年代最早的小麦遗存出土于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距今4500年),这个遗址恰恰位于整个带状地带的最东端-山东半岛上。所以,小麦是否确实是沿着丝绸之路由西向东逐步传入中国的,值得重新考虑。
                      2005年,山东聊城市校坊铺遗址发现了四千年前的小麦遗存。年代最早的小麦遗存属于龙山文化时代早期阶段,就是距今4800年前后。
                      多数学者主张莱人之名称来源于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莱人为首先发明者,亦即原始之农业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我国历史上自古传承下来的小麦品种和小麦种植技术,还是莱人的小麦和小麦种植技术。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为我国的小麦栽培作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莱人之所以被称为莱人,据王献唐考证:“莱人之名称来源于莱人首先培育了小麦。莱人首先发明麦种者,亦即原始之农业民族。”建立最早的都城“麦丘莱,并在此培育了小麦,分布山东中、东部,都城“麦丘邑”;殷周时分布在今山东半岛东北部。
                      西汉时期的农学家氾胜之(山东菏泽人),致力于在中原地区推广小麦种植。汉代陕西关中人口的增加与小麦种植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图出自农业部。古代山东土地肥沃冠天下, 主要粮食作物产区几乎都在山东及其周围地区。


                      IP属地:北京11楼2018-08-30 22:49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12楼2018-08-30 22:55
                        回复
                          近日,山东济南张马屯后李文化遗址距今9000年,发现了一些麦粒,实拍图如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8-30 23:25
                          回复(77)
                            哪里了来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8-31 00:33
                            回复